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心理学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

客体关系之父费尔贝恩论文集,费尔贝恩逝世六十周年纪念

作者:[英]罗纳德·费尔贝恩 徐萍萍,王礼军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ISBN: 978752321765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3.99

类别: 心理学 新书热卖榜,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SKU:6774a9ffa15f9082ca7267f0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217658

编辑推荐

  • “客体关系理论之父”费尔贝恩代表性论文集;
  • 费尔贝恩是英国独立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纯粹客体关系理论建构者,术语“精神分裂”的提出者;
  • 本论文集完整地展现了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思想体系;
  • 这些论文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源头,也是精神分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

 

内容简介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收录了罗纳德·费尔贝恩二十多年间撰写的精神分析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内容涉及人格结构理论、动机与客体、内在心理环境等,其观点为当时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所主导的理论界开辟了新视野。这些论文可以说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源头,也是精神分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

作者简介

罗纳德·费尔贝恩(1889—1964),英国独立学派精神分析理论奠基者,纯粹客体关系理论建构者,术语“精神分裂”的提出者,对客体关系理论之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父”。费尔贝恩的学术主张是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起点,约翰·鲍尔比、奥托·科恩伯格、沃尔特·米歇尔等人的理论均受其思想的影响。

 

译者简介

徐萍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东南大学伦理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费尔贝恩思想的学者之一,与人合著《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

 

王礼军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系主任兼专业负责人,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研究,在Protein & Cell、《心理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

目  录

上篇 人格客体关系理论

1 人格中的精神分裂因素(1940) 003

2 一种修正的精神病和精神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1941) 027

3 坏客体的压抑与重现(1943) 056

4 客体关系视角下的心理结构(1944) 078

5 客体关系和动力结构(1946) 127

6 人格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步骤(1949) 140

7 关于人格结构观点的发展简述(1951) 149

下篇 其他论文

8 对一位生殖器官能异常患者的特征分析(1931) 169

9 国王之死对分析中的患者的影响(1936) 193

10 心理学:必修学科与被禁学科(1939) 200

11 战争神经症的本质与意义(1943) 207

12 性犯罪者的治疗和康复(1946) 237

参考文献 244

前  言

费尔贝恩逝世六十周年纪念

徐萍萍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在美国再版时名为《人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廉·罗纳德·多德斯·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1889—1964)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著作,收集了他在20世纪30~50年代撰写的学术性论文,这些论文构成了他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的主干。在纷繁复杂的精神分析学术体系中,费尔贝恩站在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阵营中,与克莱茵、温尼科特、巴林特、鲍尔比等人一起被列入了该派别的代表人物名单。他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客体关系革命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费尔贝恩的精神分析理论极具独创性和革命性,用萨瑟兰的话来说,他“首次以系统的方式提出了以社会关系中的经验——而不仅是内部本能紧张的释放——为基础的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完成了精神分析由传统的本能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他所创立的理论也是所有客体关系理论中最纯净和最激进的。

如今,费尔贝恩的名字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已不那么陌生和遥远了,然而,20年前,当我开始研究精神分析理论时,国内鲜有关于他的介绍。能有缘“结识”这样一位独具魅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并将其理论作为我学术生涯中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要归功于郭本禹老师的悉心指导。他秉承了高觉敷先生的遗志,多年来矢志不渝地研究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且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对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我很荣幸作为他的弟子加入了这个团队,且因此成为国内最早系统地研究费尔贝恩思想的学者之一。我至今仍会时常回忆起多年前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田南楼那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与郭老师和诸同门一起研读精神分析经典著述的场景。那时的我们眼中闪烁着对精神分析那片神秘领域的好奇,心中澎湃着对它高昂的探索热情。

在费尔贝恩去世五十周年时,郭老师提出了将这部著作翻译出版的计划,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指导我开始进行翻译。虽然在此之前我曾接受过心理学翻译训练,对这部著作也做过精细研读,然而接受翻译任务之后还是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费尔贝恩出生于苏格兰,早年系统地接受过神学和哲学的训练,他的文风晦涩冗长,要做到信、雅、达地向中文读者传递他的原意并非一件易事。由于精力有限,我援请了几位优秀的研究生来协助我翻译初稿——黄小双参与了本书第4、5章论文的翻译工作,张雪萌参与了本书第6、7、8章论文的翻译工作,张齐参与了第9~12章论文的翻译工作。他们认真勤勉的态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助力了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随后,郭老师对初译稿进行了审阅。然而遗憾的是,后来的种种原因导致出版计划暂时搁置。直到去年在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编辑老师们的鼎力支持之下,本书的出版计划才得以重启。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王礼军教授承担了本译著所有的后期校对和修订工作,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确保了最终译本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本书能够付梓面世,了却了我们十年前的夙愿,今年又适逢费尔贝恩逝世六十周年,这一个甲子的轮回怎能不说是冥冥中早有安排的机缘?当然,一切机缘都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为此要特别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朋友们!

媒体评论

不同于弗洛伊德以源自各种性欲区的兴奋和性腺活动引发的内部紧张所产生的神经系统刺激作为起点,费尔贝恩博士从自我这一人格的中心出发,描绘了自我在奋力追寻那个它可以从中获得支持的客体时所付出的努力与遭遇的困难。费尔贝恩博士既在生物层面上解决了自我与本能问题有关的含义,又在心理层面上解决了其在令人费解的内外客体互换中的含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精神分析中的一种全新取向。——                                                        厄内斯特·琼斯

在线试读

被压抑的客体

费尔贝恩《坏客体的压抑与重现》(1943)

 

“压抑主要是指向坏客体的”这一事实一旦被认识到,就会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现象——在此之前,这种现象经常被忽视,且往往很难发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给问题儿童做检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曾遭受性攻击的儿童受害者不愿讲述他们遭受过的创伤经历。最令我困惑的一点是,越是无辜的受害者,其回忆的阻抗就越大。相反,我在检查那些实施过性犯罪的个体时从未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觉得这些现象只能用这样一种假设加以解释:性侵犯的受害者之所以抵制创伤记忆的恢复,是由于自我放弃和压抑的性欲冲动意外得到满足所造成的负罪感,而性侵犯者则没有类似程度的负罪感,因此也没有类似程度的压抑。(尽管这种解释令人质疑,但在当时似乎是最可行的。)从我目前的观点来看,这似乎是不充分的。根据我现在的理解,性攻击的受害者之所以阻止创伤记忆的重现,主要是因为这种记忆代表了一次与坏客体的关系的经历。我们很难看到被侵犯的经历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满足感——除非他是受虐狂。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经历与其说是有罪的,不如说是“坏”的。它之所以让人难以忍受,主要不是因为它满足了被压抑的冲动,而是因为坏客体总是让人无法忍受,而个体永远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与坏客体的关系。

有趣的是,在孩子看来,与坏客体的关系不仅是难以容忍的,而且是可耻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如果一个孩子以自己的父母为耻(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对他来说父母就是坏客体;我们必须从同样的方向来解释性侵犯的受害者为什么会因为被侵犯而感到羞耻。与坏客体的关系是可耻的,只有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在儿童早期,所有的客体关系都是以认同为基础的。既然如此,接下来如果孩子的客体展现给他的是坏的,那么他自己也会产生坏的感觉。也可以说,如果儿童感觉很坏,那就意味着他拥有坏的客体;如果他表现得很糟,也是如此。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孩子总会被发现其拥有(至少从孩子的观点来看)坏父母。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极少被注意到的明显现象。曾经有段时间,我被派去为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做检查。即便是最无心的观察者也能大概感觉他们的家庭是坏的——例如,酗酒、争吵和身体暴力在那些家庭中占据主导。我记得只有在最罕见的情况下(当自我完全丧失和崩溃时),一个孩子才被诱导承认他的父母是坏客体——更不要说主动承认了。在这些病例中,孩子的坏客体显然已经被内化且受到了压抑。适用于有不良行为儿童的解释也适用于有问题行为的成人,还适用于精神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表面“正常”的人。任何人在童年期都不可能没有被内化和压抑的坏客体。因此,内化的坏客体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一个人会成为问题行为者、精神神经质、精神病患者还是单纯的“正常人”,似乎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1)坏客体被置于潜意识中的程度及坏的程度;(2)自我对内化的坏客体的认同程度;(3)保护自我不受这些客体影响的防御的性质和强度。

抢先评论了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EUR €33.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

EUR €26.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EUR €28.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万千心理·情绪心理学(第二版)

EUR €38.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