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80280
·心不受力,万事可成,《庄子》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身心安顿指南,《游:庄子新注新解》是每个读《庄子》的人都需要的入门指南
·余世存盛赞的作者、畅销书《人生无意读庄子》作者、青年学者陈可抒全新无删减全讲解《庄子》内篇
·沉淀10年,翻阅20000 页古籍,参考多个珍贵古本,精进7遍全文重写
·1000 条通俗注解,读懂庄子本义、原义、引申义
·1000 处新解打破偏见,解决读不懂、一看就忘的问题
·史无前例!6万字长文导读,不可绕过的庄子解读**,让人眼前一亮脑袋一清
·近500页7篇内篇无删减全讲解,学术范的注解,大白话的解读
·独特的以理性思维逐层拆解《庄子》内篇,逐层思辨,将原文解读与哲学思辨合二为一
·逻辑清晰,阅读轻松,独创网兜式解读法一本到位懂庄子,堪称庄子解读里的《盗梦空间》
·精装重工设计,烫印工艺大气逍遥,颜色与意象瞬间带领读者走进庄子的逍遥世界,不重可捧读,可平摊,阅读轻松
·虚己游世,能量自生,从庄子出发,抵达世界!
庄子·新注·新解读
新文辞 以整体思辨模式训诂文本
新论述 以独特逻辑脉络重构庄子
新体系 以全新价值角度审视前人
新视角 以现代哲学视角解析经典
以上海涵芬楼《南华真经》为底本;推翻以往刻板印象,重新句读;译文精准,富有现代汉语语感,不失原义;考证严谨,无一字无来处;阐述全面,无一段无论述;为照顾多数读者,生僻字注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普通读者轻松走进庄学大门。
序言
一、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001
(一) 本体论:道家及庄子对于世界本原的见解- 001
(二) 本体论:道家及庄子对于真我的见解- 011
(三) 道家及庄子的认识论- 030
(四) 庄子的价值论- 041
(五) 结语- 055
二、《庄子》的逻辑体系- 057
(一) 《庄子》的顶层架构- 057
(二) 《庄子》内篇的逻辑结构- 062
(三) 《庄子》文辞的逻辑细节- 082
(四) 结语- 090
三、本书的工作- 092
(一) 解读路径说明- 092
(二) 文本来源说明- 095
(三) 参考文献说明- 096
(四) 庄学与各家学派的联系- 098
(五) 结语- 104
第一章
逍遥游
01. 鲲鹏故事- 004
02. 《齐谐》之见- 009
03. 大鹏之思- 011
04. 蜩鸠之笑- 016
05. 汤棘之志- 019
06. 庄子之论- 023
07. 越俎代庖- 029
08. 藐姑射之山- 032
09. 不龟手之药- 039
10. 无何有之乡- 043
第二章
齐物论
01. 吾丧我- 050
02. 天籁之辨- 056
03. 我之生- 061
04. 隐于天籁- 066
05. 存于形骸- 069
06. 生即迷茫- 073
07. 言辩无益- 076
08. 是非无穷- 081
09. 非指- 086
10. 两行- 091
11. 以明- 099
12. 有言之法- 106
13. 葆光之道- 112
14. 十日之德- 118
15. 不知之知- 121
16. 吊诡之言- 127
17. 庄周化蝶- 137
第三章
养生主
01. 缘督以为经- 146
02. 庖丁解牛- 150
03. 右师之介- 155
04. 泽雉之善- 155
05. 秦失之吊- 159
06. 薪尽火传- 159
第四章
人间世
01. 颜回之卫- 167
02. 叶公子高使齐- 192
03. 颜阖傅卫- 202
04. 散木- 210
05. 不材- 216
06. 无用之用- 223
第五章
德充符
01. 兀者王骀- 230
02. 兀者申徒嘉- 237
03. 兀者叔山无趾 – 242
04. 恶人哀骀它- 247
05. 诚忘- 255
06. 无情- 260
第六章
大宗师
01. 先真人后真知- 268
02. 何谓真人- 272
03. 何谓真道- 283
04. 撄宁- 290
05. 四子之化- 296
06. 三子之礼- 302
07. 孟孙才之丧- 309
08. 意而子之炉捶- 315
09. 颜回之坐忘- 320
10. 子桑之病- 324
第七章
应帝王
01. 不非人- 332
02. 日中始之欺德- 337
03. 天根问天下- 340
04. 阳子居问明王- 344
05. 壶子之渊- 349
06. 浑沌之死- 359
庄子的人生选择在今天仍然考验着每一个人,可抒不只是在写庄子,他还在写这个时代。——余世存
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曾国藩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李泽厚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王蒙
第一章 逍遥游
“逍遥游”,逍遥游于天道。世人之心,无不期于逍遥,因此便有本章之旨。“逍遥游”为庄学立言之本。
何为逍遥?心意自得即是逍遥。《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即此义。
何为游?身有所系,心有所游。《文子·精诚》:“老子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则逍遥即游,游即逍遥,俱是由心而成,皆是对抗世俗拘系之道。
不拘于物,成于大知,此二者正是逍遥游内外两种境界,故此,要得逍遥游之义,必要先打破外物之缚、知见之浅。勘破外物是向外向名之法,提升知见是向内向实之道,二者并成逍遥游之境。
何以勘破外物?见其鄙陋便知物象之浅。故此,庄子示以北冥、齐谐、斥、天下,皆是外物之小,见其无用。
何以提升知见?见其逍遥便得求知之心。故此,庄子示以鲲鹏、天苍、六气、无穷,皆是天道之大,见其逍遥。
本章以鲲鹏故事为“逍遥游”立义,示以万象,思辨无穷,皆是以象喻心之道。
本章可分为10节:01.鲲鹏故事;02.《齐谐》之见;03.大鹏之思;04.蜩鸠之笑;05.汤棘之志;06.庄子之论;07.越俎代庖;08.藐姑射之山;09.不龟手之药;10.无何有之乡。前六节为鲲鹏故事,重于立论,为体;后四节为寓言四则,重于演绎,为用。小节题目及划分均由注者所拟定,并非原文。以下皆同,不再一一标注。
鲲鹏应时而化,终得逍遥之境,得“逍遥游”之正义;《齐谐》见于虚象,得“逍遥游”之名;大鹏思于自心,得“逍遥游”之实;蜩鸠困守于已知,得“逍遥游”之小;汤棘汲汲于未知,得“逍遥游”之大。前五节示以正义及名实小大,再加上第六节庄子之论,便成“逍遥游”之立论。
立论已毕,又有四则寓言相示,以勘向道之心。前两则寓言论天下、言辞,皆是外物之辨;后两则寓言论小知、大知,皆是内心之成。勘破外物,渐成内心,二者即是呼应于鲲鹏变化之真义,即是本章“逍遥游”之旨。
01. 鲲鹏故事
北冥[1]有鱼[2],其名为鲲[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4]。化而为鸟[5],其名为鹏[6]。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7]。怒而飞[8],其翼若垂天之云[9]。是鸟也,海运[10]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11]。
【译文】
北冥之处有鱼,以鲲为名。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此鲲又变化成鸟,以鹏为名。鹏之背不知有几千里。它勃然奋飞,翅膀就像一直垂挂到天边的云层。就是这只鸟,将要乘着大海之势而去往南冥。所谓南冥,即是天池。
【注解】
[1] 北冥:虚构之处,取其窅冥无极之意,喻指世界之大。北冥之名出自《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溟海写明是浩瀚之海,北冥则不止于海,庄子将溟海改为北冥,是升华其内涵。
[2] 有鱼:喻指万物从无到有。“有”字不是表示静态的存在,而是含有动态的变化。
[3] 其名为鲲:它的“名”叫作鲲,亦暗示它的“实”并不是鲲。名为小鱼,其实不小,庄学多有名实之辨,此处亦然。鲲:鱼子。
[4]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此鱼由鱼子成长为巨鱼,喻指量变。鲲之小,为名;几千里之大,为实。世间万物,终于难逃名实不副之悖论,此是哲学之永恒命题。庄子将此悖论刻意放大,以惊诡之言凸显哲学思辨,正见其妙。万物初生,先有幼弱之态,后有几千里之大,而其名往往不变,譬如,庄子幼年即以周为名,未必得其周密,及至思想深邃完备,依然名为庄周,万物同此一理。崔譔认为“鲲”应当是“鲸”,不可取,鱼子不能生而成鲸,正如人不能生而壮年,再者,巨鲸亦没有几千里之长。崔譔调朱傅粉,反而漏洞百出。
[5] 化而为鸟:指此鱼由巨鱼化为小鸟,喻指质变。由水中入于空中,固然达成新境界,然而原有之大亦不得不屈服为小,人由一旧境界跃升至另一新境界,往往如此。正所谓此之丘山,彼之毫末。鲲鹏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原文中鲲、鹏二者彼此无关,庄子加上“鲲化为鹏”之变,是升华其内涵。
[6] 其名为鹏:它的“名”叫作鹏,亦暗示它的“实”并不是鹏。鹏:朋聚而飞之鸟,极小之鸟。《说文》:“鹏,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过去学界依据此条,便以为“鹏”即是“凤”,而这里恐怕有所误会:“凤”之形应是“鹏”字借用之象,而“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才是“鹏”字之本义,即跟从凤飞之小鸟。鸟,《说文》作“”,取鸟之象;凤,《说文》作“”,取鸟与王冠之合象,鸟戴王冠为凤,则凤为百鸟之王,其义甚明;鹏,《说文》误收于“凤”字条,作“”,取鸟与“朋”之合象,即朋聚之鸟附于凤尾而群飞之意,与“凤”字之象分明不同。简言之,高飞之领鸟为王,名凤,跟从之群鸟为从,名鹏,“凤”字有王冠而无群鸟,“鹏”字有群鸟而无王冠,一象化出两义,正是六书造字系统中指事之法,犹如上、下、本、末诸字。
[7]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指此鸟由小鸟成长为大鸟。巨鱼化为小鸟,是质变,而小鸟又成长为巨鸟,是量变,境界之提升即成逍遥,正在于质变、量变交替之间。
另注:过去注者皆以为是小鱼化为大鱼,大鱼又化为大鸟,其实,应当是小鱼、大鱼、小鸟、大鸟依次而化。大鱼何以仅能化为小鸟?只因大、小之名,不仅指其身体,亦有内我之辨。此鱼在水中之本领已臻其极,故称为大鱼;初学飞,仅能入门,只是盲目跟从于凤尾而已,故称为小鸟;待其逐渐成长,在空中之本领已臻其极,才称为大鸟。譬如孙悟空初为小猴;后称王于花果山,可称为大猴;又随菩提祖师学道,此时仅可称是小仙;学成而有大闹天宫之能,才可称是大仙。则小猴、大猴、小仙、大仙之变化,即如鲲鹏故事,万事万物亦无不如此。
[8] 怒而飞:勃奋而飞,大鹏此时体量巨大,便不满足于北冥之小,故有此言。怒:蓬勃外发之情,这里形容其进取之心。
[9] 其翼若垂天之云:它的翅膀就像是垂挂在天边的云。此时巨鸟已成,双翅对北冥已成垂抱之态,暗示巨鸟之境界已经高于北冥,在此无可容身。
[10] 海运:运海之势,借海之力。此鹏虽巨,南冥更远,不借力则无以至。
[11] 南冥者,天池也:南冥为我之天,故称为天池,境界升华之意。对他人而言,南冥未必高于北冥;对我而言,南冥却是我高处之目标,不努力则无以到达,故此以“天池”称之。《列子·汤问》以商汤与夏革为观察者,侈谈北冥鲲鹏之怪事,北冥为不可及之远处,故此称北冥为天池;庄子以鲲鹏为亲历者,此身已在北冥,复有南冥之志,故此称南冥为天池。境界不同,则心中之天池亦有所不同。
另注:此段鲲鹏故事取自《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列子设此寓言,仅有小大名实之辨,庄子继承此说,又嫌其不够丰富,未有逐层而上之精神,所以另造一处南冥,又赋予天池之名,以达成北冥鲲、北冥鹏、南冥鹏之三重境界。
【评述】
北冥之鲲本是鱼子,因它一心求道,便不断变化,终成巨鱼,又几经周折,化巨鱼为小鸟,再化小鸟为巨鹏,飞往天池,不断取得逍遥之新境界。——鱼子犹能如此,我心又当如何?《庄子》一书即在此处立言,示人以逍遥之道。
逍遥之道,可得否?答曰:可得。鱼子化为巨鱼,便有水中之逍遥;小鸟化为巨鹏,便有空中之逍遥;巨鹏飞往南冥,便有天池之逍遥。境界愈高,愈得逍遥。世人皆有逍遥之心,逍遥并不能依赖外物而得,其要义在于自身境界之提升。
逍遥之道,容易否?答曰:否,逍遥非是仅凭内心之知见即可达成。鱼子化为大鱼,必定历尽艰辛;大鱼又化为小鸟,又有变化之一时之痛;大鸟之本领已臻极致,欲要飞往南冥,犹然借助海运之力,则其艰难可知。故此,有所付出,方能有所收获;历尽艰辛,方能得其逍遥。本节之立义即在于此。
诸子多在开篇处树立主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皆是如此。《庄子》亦然。辨明鲲鹏故事,可得《庄子》立言之本。
小鲲、小鹏犹有数千里之广大,不可不谓光怪神奇,世人所见,往往在此。列子顺势侈谈奇闻,借物论心,示以“我当闻而志之”之旨。庄子亦以此为本,又将其化用,演绎出鲲鹏相化、鹏怒而飞、海运而徙、南冥天池等新事,便生出名实相辨、心向逍遥、乘势而为、知无止境等新义,亦是“我当闻而志之”之旨,其内涵却远非原来故事可比。庄学继承列学,却又创辟深化许多,由此可见一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