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620472
1.本书是财政社会学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理论框架严谨,逻辑清晰,为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 实证分析扎实,证据充分,为财政社会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3. 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生动,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
4.本书的出版将对财政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为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本书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财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财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财政学需要超越传统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研究范畴,将财政视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本书的理论框架主要建立在财政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主义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财政决策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财政学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财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本书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日本。作者通过对日本财政历史、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的分析,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基本原理对财政形态的影响,以及受益层面的社会规范对财政不平等的修正功能的影响。作者认为,日本社会的基本原理是勤劳、节俭和自我约束,这些价值观导致了日本式福利国家(即“勤劳国家”)的形成。然而,“勤劳国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现役世代支出的欠缺和低廉的财政无法缩小差距等。
本书适合财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对财政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 录
总序 ………………………………………………………………………………… Ⅰ
前言 ………………………………………………………………………………… Ⅰ
第1章 财政学和财政社会学———20世纪提出的问题
………………………… 1
1.1 跨学科持续受关注的 “财政社会学”
………………………………… 2
1.1.1 财政社会学是什么?
…………………………………………… 2
1.1.2 财政社会学方法论的精细化及其衰退
………………………… 4
1.1.3 财政社会学的复兴?
1.1.4 财政社会学的逻辑
1.2 面对财政科学的知识传统
…………………………………………… 5
……………………………………………… 7
……………………………………………… 9
1.2.1 战败对德国财政科学的打击
…………………………………… 9
1.2.2 “需求”是个人的一种可还原的能力?
……………………… 11
1.2.3 “共同必需”的逻辑和现实 …………………………………… 12
1.2.4 德国财政学的局限性———概念化的 “共同必需” …………… 14
1.3 财政社会学的目标是什么?
…………………………………………… 16
1.3.1 与 “新国家理论”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是什么?
……………… 16
1.3.2 决策过程分析的重要性 ………………………………………… 17
1.3.3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社会学 ……………………………………… 19
1.3.4 身为探寻活生生的人类的学问 ………………………………… 21
结语 …………………………………………………………………………… 23
第2章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对比探寻———新财政社会学的发展与成果 …… 25 2.1 关于财政决策的讨论 …………………………………………………… 26
2.1.1 是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是财政决策?
…………………………… 26
2.1.2 基于国家与纳税人关系的整理与分类 ………………………… 27
2.1.3 德国财政学和共同体模型 ……………………………………… 27
2.1.4 最初期的财政社会学和阶级国家模型 ………………………… 29
2.1.5 维克塞尔方法和自愿交换模型 ………………………………… 30
2.1.6 公共选择论与利维坦模型 ……………………………………… 31
2.1.7 财政契约模型 …………………………………………………… 33
2.1.8 概括近相关领域的讨论 ………………………………………… 34
2.2 新财政社会学的提倡及其后续研究积累 ……………………………… 35
2.2.1 新财政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视角 ………………………… 35
2.2.2 对各国财政的现代特性和纳税人同意、国家形成的历史驱动 因素的理解和分析 ……………………………………………… 36
2.2.3 基于定量分析、实验、访谈调查和历史分析的研究 ………… 38
2.2.4 税收可能同时增强团结感并产生社会分裂和排斥 …………… 39
2.3 新财政社会学以及后续研究的课题与发展可能性 …………………… 40
2.3.1 针对税制以外的各种财政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 41
2.3.2 “准自愿的服从”“纳税人的同意”和 “对税收的认同”的
差异 ……………………………………………………………… 42 2.3.3 旧财政社会学和新财政社会学的问题意识 …………………… 43
2.3.4 财政学者从事财政社会学的意义 ……………………………… 44
结语 …………………………………………………………………………… 46
第3章 财政与历史———重新评估财政史研究
………………………………… 47
3.1 国家形成与财政——— “新财政史”(newfiscalhistory) …………… 48
3.1.1 “新财政史” …………………………………………………… 48
3.1.2 布鲁尔的 “财政 军事国家”研究
…………………………… 49
3.1.3 邦尼等人关于财政历史变化的模型 …………………………… 51
3.1.4 财政史研究的地域和时代的扩展 ……………………………… 53
3.2 国家能力 (statecapacity)与财政史研究
…………………………… 54
3.2.1 制度与经济发展 ………………………………………………… 54
3.2.2 国家能力 ………………………………………………………… 56
3.2.3 国家能力、财政和经济增长 …………………………………… 57
3.3 财政正当性、税收同意以及财政历史研究 …………………………… 60
3.3.1 财政正当性与纳税人对税收的同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 60
3.3.2 关注纳税人的同意问题———列维、道顿等的研究 …………… 60
3.3.3 税收的 “正当性危机” ………………………………………… 62
3.3.4 发展中国家中的纳税人同意与合规问题 ……………………… 63
3.3.5 “财政社会学”与纳税者同意问题的关注 …………………… 65
3.3.6 小结 ……………………………………………………………… 66
结语 …………………………………………………………………………… 67
第4章 财政研究与比较分析———寻找问题的国际比较
……………………… 70
4.1 财政学的可比性和非可比性 …………………………………………… 71
4.1.1 财政学的可比性 ………………………………………………… 71
4.1.2 财政学的非可比性 ……………………………………………… 72
4.2 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中的比较方法的发展轨迹 ……………………… 72
4.2.1 比较方法在财政学中的起源 …………………………………… 72
4.2.2 日本财政的特征 ………………………………………………… 73
4.2.3 福利国家财政论 ………………………………………………… 74
4.2.4 日本福利国家财政的替代性功能 ……………………………… 76
4.2.5 单元一致性 ……………………………………………………… 78
4.2.6 在财政社会学中的比较研究 …………………………………… 78
4.3 比较分析的方法论 ……………………………………………………… 80
4.3.1 比较福利制度理论 ……………………………………………… 80
4.3.2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 82
4.3.3 大样本 (Large-N)与小样本 (Small-N)之辩 ……………… 83
4.3.4 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融合 ………………………………………… 84
4.4 重新审视财政社会学中的比较方法 …………………………………… 86
4.4.1 重新审视财政社会学中的历史分析和比较方法 ……………… 86
4.4.2 “多样性就是多样性” ………………………………………… 87
4.4.3 通过 “理想类型”进行比较 …………………………………… 88
4.4.4 利用比较法进行问题探索 ……………………………………… 89
结语 …………………………………………………………………………… 92
第5章 财政与制度———从财政统计分析和财政决策过程进行考察
………… 94
5.1 财政制度研究与其分析方法 …………………………………………… 95
5.1.1 财政研究中制度论的意义及其分析方法 ……………………… 95
5.1.2 关注制度的财政决策过程分析 ………………………………… 97
5.2. 财政统计分析与预算研究
…………………………………………… 101
5.2.1 国家预算研究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析
………………………… 101
5.2.2 人与财政的相互作用
………………………………………… 105
5.3 财政统计与财政决策过程分析
……………………………………… 109
5.3.1 从财政统计解读财政共识
…………………………………… 109
5.3.2 财政社会学与财政决策过程分析
…………………………… 113
结语———关于财政社会学与制度研究 ……………………………………… 118
第6章 财政与“历史哲学” ———从“历史哲学” 的角度审视 “财政社会学”
…………………………………………………………………………… 120
6.1 财政社会学的创立与其背景
………………………………………… 120
6.1.1 葛德雪对德国正统财政学的批评
…………………………… 120
6.1.2 葛德雪的财政社会学观点
…………………………………… 122
6.1.3 熊彼特的社会科学 “科学化”理念下的 “社会学”构想
6.1.4 以 “历史社会学—历史哲学”形式存在的熊彼特社会学
…… 123
…… 125
6.1.5 熊彼特 “财政社会学”的 “财政历史考察”
……………… 126
6.1.6 耶希特和兹尔坦的问题意识以及财政社会学的构想
……… 128
6.1.7 小结———财政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和三个主要论点
………… 129
6.2 财政社会学:作为具有 “科学性”的 “历史哲学”
6.2.1 从马赫的科学哲学角度探讨 “科学”的含义
……………… 131
……………… 131
6.2.2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解精神科学的重要性
………………… 133
6.2.3 孔德的 “社会学”与 “道德哲学”的 “科学基础”
……… 135
6.2.4 维柯的认识论和对 “第一真理”的批判
…………………… 137
6.2.5 维柯的 “历史社会学—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目标
…… 139
6.3 财政社会学在历史哲学中的价值与实效性
………………………… 140
6.3.1 财政社会学引入财政学中的 “道德科学”维度
…………… 140
6.3.2 新财政社会学出现后研究成果中的 “自然科学特质”
超越 …………………………………………………………… 142
6.3.3 “主体间性”和 “社会个体”的基本人性观
……………… 144
结语 …………………………………………………………………………… 147
第7章 社会为何被撕裂? ———从通俗道德角度看日本的 “勤劳国家”
…… 149
7.1 作为民族认同的通俗道德
…………………………………………… 151
7.1.1 村请制度与通俗道德
………………………………………… 151
7.1.2 救济助长惰民
………………………………………………… 152
7.1.3 与欧美的分歧———作为官方国家运动的地方改良运动
…… 154
7.1.4 政策中的通俗道德动员
……………………………………… 155
7.1.5 作为连带责任的社会连带
7.1.6 通俗道德升华为国民典范
…………………………………… 156
…………………………………… 157
7.2 勤劳国家的诞生及其机制
…………………………………………… 159
7.2.1 以生存权为前提的勤劳义务
………………………………… 159
7.2.2 20%规则的政策判断
………………………………………… 160
7.2.3 “勤劳国家”实现强大社会整合
…………………………… 162
7.2.4 什么是日本式福祉社会
……………………………………… 164
7.3 社会断层的历史阶段
………………………………………………… 167
7.3.1 经济体系转型与衰落的勤劳国家
…………………………… 167
7.3.2 为贫困而工作,因贫困而死亡
……………………………… 168
7.3.3 对低收入群体的宽容的丧失和税痛感
……………………… 169
7.3.4 从 “受益的分配竞争”到 “削减的分配竞争”
…………… 171
结语 …………………………………………………………………………… 172
第8章 纳税人同意的自身利益和互惠性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支持因素 ……… 174
8.1 收入再分配政策中的 “同意的困难”为何产生
…………………… 175
8.1.1 差距意识与差距矫正意识之间的距离
……………………… 175
8.1.2 纳税人同意中社会规范的作用
8.2 作为支持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自身利益
……………………………… 176
……………………………… 177
8.2.1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自身利益———中位选民定理
…………… 177
8.2.2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自身利益———社会亲和性假设
8.2.3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自身利益———权力资源动员论
………… 178
………… 178
8.2.4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自身利益———财政契约论
……………… 179
8.2.5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自身利益———基于数据的补充
………… 180
8.3 收入再分配政策支持的互惠性因素
8.3.1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社会偏好
………………………………… 181
………………………………… 181
8.3.2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社会偏好——— “适宜性”标准
8.3.3 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社会选择———言论分析的成果
………… 182
………… 184
8.3.4 收入再分配政策中的 “剥夺”与 “给予”两个层面
……… 186
8.4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支持与不支持的 “多样性”
…………………… 186
8.4.1 人们的偏好和价值观与政策的关系
………………………… 186
8.4.2 制度因素对社会偏好的影响
………………………………… 187
8.4.3 分析课题的设定
……………………………………………… 189
8.4.4 备注 (1)——— “筛选主义”是什么 ………………………… 189
8.4.5 备注 (2)———筛选主义给付与贫困层定位的差异 ………… 190
8.5 收入再分配政策支持因素的分析
…………………………………… 192
8.5.1 分析方法与数据集
…………………………………………… 192
8.5.2 分析结果
……………………………………………………… 193
8.5.3 英国政策过程分析
…………………………………………… 195
结语 …………………………………………………………………………… 197
参考文献 …………………………………………………………………………… 199
后记 ………………………………………………………………………………… 222
前言
重新构建 “活生生的财政学”
本书的构想起源于东日本大地震,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余波依然牵动着我们,那是在2011年6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光以及许多次深入的探讨,如今这本书终于得以出版。最初设定的是5年完成出版,然而这一期限被轻松打破,最终我们花费了超过两倍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为何耗费如此长的时间,自然有其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真切地希望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历史与成果中,亲手构建出与社会直接相关的财政学。目标愈加宏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痛苦也愈加显而易见。时间在指间流逝。
我们并不是从头开始重新构建 “活生生的财政学”的。在我们之前,许多志同道合的前辈曾怀揣着类似的问题意识,为了这一目标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这些努力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其中,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是那些与社会危机紧密相联的努力,形成了一个被称作 “财政社会学”的学科领域。
危机有使我们习以为常的 “日常社会”转变为我们感到陌生、不习惯的存在的力量。正因如此,我们产生了渴望,希望能够用言语描述这个我们必须面对的 “社会”和危机引发的现实。这就是财政社会学。这个领域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不那么耳熟,它为我们应对危机引发的全新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个领域的形成源自一种极其自然的动机,即希望能够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学问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回顾世界和日本的现状,这种危机现实是显而易见的。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日本为例,长期的经济停滞导致就业的不稳定,家庭收入的锐减在发达国家中也属特例。作为生活保障基石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转变,成为经济停滞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在生育率、老龄化率中表现出来。然而与此同时,应该支撑我们生活的财政却远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距离人们的理想状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详见第7章)。
从这里开始,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日本,财政没能充分地应对现实危机? 我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历史、制度和国际比较等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考虑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社会价值观、规范等社会条件对财政的影响。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超越经济学和财政学过去所涵盖的范畴,更是将其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从而可以更加紧密地贴近社会的实际生活现实。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我们的关注点首先集中在财政与社会需求 (以下简称为 “共同需求”)之间的关系上。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选择从整理我们所依赖的学科的意义和范围开始,这将成为第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所涉及的财政社会学在传统上具有一种名为 “必要充足的财政分析”的性质,它旨在考察个体需求如何在考虑社会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 “共同需求”。关键在于,我们将 “共同需求”与 “个体需求”进行区分,并将其视为反映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内容。财政社会学专注于研究 “超越面向弱势群体的共感和依靠功利计算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历史演变的制度背景,有时甚至包括情感冲动和出于偶然的媒介”等财政决策的过程 (第1章)。近年来,新的财政社会学理论涌现,将 “税收作为社会契约” “纳税人的同意”作为关键概念,并探讨为满足 “共同需求”而进行的课税的正当性,以及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一新的发展被称为新财政社会学,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扩展 (第2章)。
为了更深入地思考这门学问,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财政学和财政社会学过去所依赖的历史、国际比较、制度和哲学在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成为第二部分的主要任务。
从 “必要充足的财政分析”的视角来看,预算和政策决策过程成为重要的分析对象。预算具有将支出和收入合法化的功能,但通过追踪参与该过程、内化社会价值观和规范行动者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个体需求如何转化为 “共同需求”的过程 (第5章)。另一方面,比较的作用在于丰富对各国财政决策的理解。财政社会学中的比较分析不仅是为了从中得出普遍的理论或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在考虑各国特定背景和财政运作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时,揭示多样的财政结构(第4章)。
就重视文本背景的观点来说,理解历史至关重要。近年来,与主流经济学和财政学研究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实证方式揭示了历史理解中国家和财政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新财政社会学通过历史分析,也为揭示财政的正当性、纳税人的支持以及合规问题,甚至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贡献 (第3章)。此外,尽管财政社会学传统上重视历史分析,但我们仍应再次审视其历史哲学基础和人类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吸取历史事实,但我们也会质疑理论虚构化的问题,同时坚持关注理论构建以及道德和规范问题 (第6章)。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这里的两章共同强调了决定财政形态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日本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涵盖了勤劳、节俭和自我约束等内容的 “通俗道德”在战后发挥了作用,推动了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日本式福利国家,即 “勤劳国家”的形成。然而,这也致使对于现代社会支出的欠缺和低廉的财政而无法缩小差距,最终导致日本财政的功能障碍 (第7章)。另一方面,对于财政不平等的修正功能 (如收入再分配)的支持或同意,不仅受到经济学研究中强调的自我利益的影响,还受到人们对于受益层面的社会规范 (互惠性)的影响。这种规范意识也会受到特定给付机制的影响,从而打开制度与社会规范关系的分析领域(第8章)。
从 “危机的学问”到 “分析的学问”
正如前文所述,财政社会学最初是受到财政和社会危机的强烈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基于这一起源,危机将持续不断地激发财政社会学研究。然而,我们希望在考虑财政社会学的意义、范围、方法以及实证方法的基础上,将这门学问从 “危机的学问”重新定义为 “分析的学问”。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财政社会学不仅揭示了有时间限定的危机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超越这一范畴的实用性和潜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解读 (第1章)。
当然,在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保持活跃联系的同时进行理论构建的尝试, 本身就充满了挑战。现实不仅是理论和概念构建的知识来源,同时也会限制过于轻率的理论化。然而,这些挑战是值得克服的。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成为丰富读者对社会理解的助力。
佐藤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