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46346
★《梦醒子》《传教士的诅咒》之后又一力作,王笛作序,卜正民、罗志田、程美宝、钟鸣旦等一致推荐
牛津大学沈艾娣教授通过发掘跨域不同文化的普通人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认识。
★为宏大历史注入丰富细节,呈现英使马戛尔尼使华来龙去脉及其影响
使团使华背景、国际局势、使团筹备、主要成员的经历、海上航行、使团成员见闻、清朝官员的接待、各类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乾隆帝的接见、此后五十年中英关系的恶化等,一一呈现。
★描绘两位翻译的人生沉浮,展示今日全球化世界的起源
一个甘肃少年竟前往意大利接受神学训练,后返回中国传教;一个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士兵后裔,早早就开始学汉语,不仅见到了乾隆,在东印度公司工作,还把牛痘技术引进中国。欧洲和中国学者之间早已建立起了私人社交网络;华人精英能讲英文并在美国投资。
★反思关于“清代中国傲慢无知”的叙述,揭示跨文化理解之难
清朝“傲慢无知”是人为制造的,非中国社会固有特质,当时有人已很了解欧洲,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故无人愿意显露。忠诚,成为一个问题。事实上,更应该思考究竟是谁无知,原因为何。
★获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Kenshur奖,入围沃尔夫森、坎迪尔历史奖决选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推荐序:历史是在语言中产生的(王笛)
中译本序
人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跨越世界的人生
第一章 凉州李家
第二章 戈尔韦的老斯当东
第三章 李自标在那不勒斯的教育经历
第四章 小斯当东的奇异童年
第二部分 李自标和马戛尔尼使团
第五章 为使华寻觅翻译
第六章 远渡重洋
第七章 其他可能的译员
第八章 作为译员和中介的李自标
第九章 御前讲话
第十章 成为隐身的翻译
第十一章 使团之后的李自标
第三部分 小斯当东与广州贸易
第十二章 小斯当东成为翻译
第十三章 乔治•斯当东爵士,翻译官与银行家
第十四章 英国占领澳门及其后果
第十五章 一位通事和他的麻烦
第十六章 阿美士德使华
第四部分 疏离
第十七章 李自标四处藏匿的晚年
第十八章 小斯当东在议会
第十九章 鸦片战争
第二十章 忘却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沈艾娣对中国和欧洲的档案进行了同样的挖掘,从中找到了大量生动的材料来重构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故事,并将它们编织在一起,把中英关系的开篇重述为一系列不幸事件,其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可能改变相遇的过程。她的长处在于叙述生活中的点滴,并提醒我们结果从来都不是预设的。
——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
,
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外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在双语交流尚处尝试阶段时,译者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往往被宏大历史叙述所遮蔽。沈艾娣教授运用多语种史料,重建了李自标和小斯当这两位译者的人生履迹及翻译本身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对重新理解这一事件有重大推进。
——罗志田,四川大学教授
早期近代的中英关系,可以说体现了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会出现的所有矛盾和冲突。从商业贸易,到文化交流,然后到战争爆发……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故事已经永远地被遗忘了,所以要感谢沈艾娣教授,把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生动故事挖掘出来,对我们理解过去中西交往的历史以及怎样处理中西方关系,都提供了一个非常杰出的样本。
——王笛,澳门大学教授
作者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析,把两个中心人物从少年到壮年的经历与交往娓娓道来,个人命运、家国历史、后世叙述,多重交织,展现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文化交流史画卷。更让人深思的是,李自标的遭遇似乎告诉我们:对“彼方”的语言和文化了解越深,越容易遭受“此方”的怀疑,而在李自标的身上与心目中,所谓“彼此”,也许本来并非如此截然二分。“翻译的危险”,事关大国外交,但最终竟阴差阳错地危及一位无辜小民的个人性命,能不教人掩卷叹息!
——程美宝,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翻译的危险》巧妙地运用历史视角审视了跨文化交流与友谊。沈艾娣讲述了一位在欧洲学习拉丁语的中国人,和一位在华工作时学会中文的年轻英国人之间的相遇。他们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并面临翻译的风险,这在当今世界更具现实意义。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语言和翻译对于理解当今文化至关重要。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翻译的危险》研究精妙出色,文笔优美,讲述了译员小斯当东和李自标镜像般交织的人生。这是我读过关于中英关系早期阶段最令人大开眼界的书籍之一。
——裴士锋(Stephen R. Platt),《天国之秋》作者
引言(节选)
1793年季夏的一日清晨,英国派往中国的首位使节、利萨诺尔伯爵(Earl of Lissanoure)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身着巴斯骑士团(Order of the Bath)的长袍,鸵鸟羽毛垂于头顶,在乾隆皇帝面前下跪,双手将一金匣举过头顶,金匣外嵌钻石,内含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乾隆是17世纪入主中原的满族勇士的后裔。他能讲汉语和满语,同时也懂得足够多的蒙语、藏语、维吾尔语,接见来自这些区域的使团时无须翻译,他也颇为此自豪,但此时此刻却须得有翻译不可。
年少时曾遍游欧陆的马戛尔尼,此时讲的是意大利语。他的言辞由跪在他身后的一位年纪稍轻的人译成汉语,此人身着英式服饰,戴有粉状假发,自称姓梅(Plum),但真名李自标,是来自中国西北边区的天主教徒。李氏在那不勒斯受学,讲的是简单的汉语而非朝廷中的官话,对皇帝却极为恭敬,同时也有一种他自带的引人亲近的真诚。当他转向马戛尔尼时,则是将皇帝的话以文雅且正式的意大利语转述出来。皇帝听了一小段陈词,问了几个礼节性问题, 之后赏给马戛尔尼一块玉如意。
当马戛尔尼退下时,上前的是他的副手乔治·伦纳德·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这是一位接受耶稣会教育的爱尔兰新教徒,热衷于当时的科学发现,信奉卢梭,蓄有奴隶,支持新近的法国大革命,也是马戛尔尼长期的朋友、秘书和亲信。老斯当东一辈子的大事就是教育他的儿子,年方十二的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此时也跪在他身旁。李自标仍在翻译, 这次是译成拉丁语,小斯当东能听懂两边的话:他父亲自他三岁起就开始同他讲拉丁语,他在前一年见到李自标后就开始学习汉语。当乾隆帝询问英人中可有能讲汉语者,此前已见过小斯当东的大学士和珅颇懂得如何逗老皇帝开心,便禀报有个男童能讲些许,并将他叫上前。小斯当东有些腼腆,不过当皇帝解下腰间的黄色丝绸荷包并赏赐给他时,他也能用汉语讲出几句致谢的言辞。
御座旁边,一起观礼的是当世最有权柄的三位大臣:后来成为嘉庆皇帝的亲王、刚刚在西藏平定廓尔喀人且最受乾隆赏识的将军福康安、掌控帝国财政的和珅。在场的还有松筠,蒙古族,此人原本是从事满蒙翻译的生员,那时刚从北方边境归来,他在那里同俄国人议定了《新恰克图条约》。在接见和宴请英国使团后,乾隆命福康安、和珅和松筠带马戛尔尼去花园赏玩,相较于和珅的闪烁其词和福康安的傲慢无礼,松筠则热切地打听俄国政治和政府的信息, 令曾出使俄国的马戛尔尼颇为受用。
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而乾隆皇帝不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处于舞台中央。此时他已年过八旬,简单地穿着深色长袍,盘着双腿坐在御座之上,不过他作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的专制君主已近半个世纪。即便是和珅和福康安同他讲话时也需要下跪,他也乐于被人颂扬他在位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经历朝代更迭带来的百年战乱之后,人口剧增,农商俱兴,清帝国在对西北的蒙古人和准噶尔人用兵之后达到全盛,在他的赞助之下,艺术与学问也日益繁荣。远在华南海岸,中国的物产令欧洲人慕名而来: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尚无法在欧洲复制。近来同英国的贸易也兴盛起来,主要是因为欧洲人和美国人渐尚饮茶,而茶叶只能在中国种植。
在接见英国使团之后,乾隆果断拒绝了英国人在京师派驻使臣和在岸边觅一小岛作为贸易基地的要求。很快在欧洲,人们便传言乾隆此举是因为对马戛尔尼不悦,马戛尔尼仅愿单膝跪地,而非行朝廷中正式的三拜九叩之礼。此后,此次出使的失败便归咎于乾隆皇帝:作为天子,自诩为文明世界的主宰,却对崛起的英国势力一无所知,也未能意识到马戛尔尼绝非仅是一位远方君主派来护送贡品的使臣。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乾隆皇帝身上移开并转向在场的其他人时,这次出使便有了新的意义。这是一本关于译者的书:为马戛尔尼勋爵翻译的李自标以及凭借父亲所写的使团官方记录而大获称赞的小斯当东。他们的经历引人入胜,因为他们都是难得的通晓多国语言的人,两人知识渊博,精通并由衷热爱彼此的文化。两人都曾在年幼时游历,因此在理解对方的文化时颇为无碍。这一点还得到了强化,因为两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都与一般的同龄人疏离:就李自标而言,他在那不勒斯天主教神学院学习时,年纪较其他中国学生小了很多;就小斯当东而言,当他被派往广州的东印度公司工作时,当地的英国年轻人排斥任何他们社交圈子之外的人员得到任命。这种疏离促使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两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形成了超出寻常的跨文化友情,而这又塑造了他们后期认知世界的方式。两人都常常思乡,从来都将自己视作另外一个大陆上的异客,但是当他们返回故国时,却又往往显得不同于常人。
戴粉状假发的李自标和跪在中国皇帝面前的小斯当东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和英国的接触并不是初次相遇的文明之间发生的冲突,而是早期现代世界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结果。把英国人带到中国的茶叶贸易,实则源于16 世纪葡萄牙和荷兰海员将香料从东南亚贩至欧洲的航行。在很多地方,这些贸易已扩展为领土统治,荷兰人控制了大部分爪哇,在一段时间内也在台湾建立了据点,而葡萄牙人则在果阿、马六甲以及华南海岸的澳门建立了贸易基地。随葡萄牙人而来的是第一批天主教传教士,其后来者仍然在清廷担任艺师、技工和星象师。近两百年间,天主教传教士遍布中国:李自标祖上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家族,也因为天主教会的全球机制远赴欧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