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2643
1.多维视角:界定文明文化,解析传统文化,解读红色文化,回溯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
本书不仅深入界定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政治文化进行了全新解读和深度挖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以历史为镜,现实为基,世界为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当前,展望未来,构建了一个连贯的视角,有助于人们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科学认识。
2.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
本书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成果与贡献。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建设,从文化建设到社会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梳理和阐释,并深入分析了其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未来,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加深对文化和文明的认知,丰富文化与文明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
3.站位高、挖掘深、涉及面广,内容详实,紧贴现实,针对性强,实用度高
本书每篇文稿前的“纪事和说明”不仅梳理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历史脉络,还针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这种方法论不仅增强了书籍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和应对当代中国及全球文明挑战的视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既展现了文化与文明研究的理论深度,也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推动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现代文明为宗旨,多维度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着重厘清了文化、文明的定义,解读了文化、文明基本问题,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辨析,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珍视并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切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问题,对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高层次建议。
本书站位高、挖掘深、涉及面广,内容翔实,紧贴现实,针对性强,实用度高。每篇文稿前都精心撰写了“纪事和说明”,介绍文章背景与脉络,提示新颖而关键的观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章 建设新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
马克思与我们
不断提高中华文明水平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新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何种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从中国文化读懂中国未来—— 2018 年第三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文化专场开幕式致辞
第二章 充分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文化的界定和力量
文化国运两相依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
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
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
第三章 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
人类和中华文明的脚步
中国发明的对外传播和世界影响
长城的伟大历史价值
毛笔书法的双重功能
答“李约瑟之问”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惰性的深刻剖析
坚定历史自信,书写新的答卷
借协同发展契机,建一体化保护利用体系
阅读古诗文:一种不可缺少的修养
第四章 珍惜、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
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发挥红色历史遗址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
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全国红色遗址状况及其保护问题
“北京红色文化丛书”序言
长征——永载史册的伟大文明——《长征图鉴》序言
做好网络空间的党史宣传工作
第五章 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
追求真善美
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
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让亚洲的太阳更加温暖和明亮——构建互利共赢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以互鉴之笔添彩世界文明画卷
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
让图书插上翅膀,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在第21 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和第29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名家大讲堂”的演讲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架设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桥梁
《一个中国人画〈资本论〉》(画册)序
第七章 切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融通先进文化,建设社会文明
思考“幸福”
让科学之光普照大地
李谷一艺术实践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在李谷一艺术实践研讨座谈会上的讲话
前 言
个人要讲文明,国家更要讲文明。每个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接受和走向文明的过程。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也都集中在文明的提升和完善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文明的水平,都标志着脱离蒙昧和野蛮的距离。
文明来自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升文明水准,就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劳作滋润文明的生长,推动人类社会和我们自己更好更快地走向现代文明。
多年来,我始终保持着对文化和文明的热爱和关注,在研究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也对文化和文明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做了许多演讲、访谈,也为他人著作作序,讲过不少文化和文明的课程,提出过不少关于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把文化提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崭新的机遇,正在向着现代文明的目标奋进。
在此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和文明问题的研究,普及文化和文明知识,解析关于文化和文明的许多问题,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经与出版社商量,我将自己迄今关于文化和文明问题的各种研究成果集中起来,编成了《走向现代文明》一书。
书中收录的各种成果,时间不一,但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有些观点,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至今仍然需要强调;有些建议,已成党和国家政策主张,令人欣慰;党的二十大以来发表的多篇文章和演讲、访谈,更是集中学习、阐述和研究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问题。多数文稿,既有理论思考,也有现实工作,涉及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容比较丰富,离日常生活很近,希望能对读者的现实需求有所满足。
这些成果收入本书时,基本上都保留了原貌,只在文字上作了一点梳理和补正。政治术语按现行出版要求作了统一规范和删改。有些文章,在报刊发表时,限于篇幅,或按照有关规则和惯例,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压缩。这次收入本书时,为了保留我对一些问题更加深入、更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还是使用了原稿。原来不同文章中有些重复的内容,在不影响原意和连贯性的前提下,作了适当删除。全书按七个方面进行编排,分别集中论述有关问题,以便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
在每篇文稿之前,我都加写了一篇“纪事和说明”,一是简要介绍这篇文稿的来龙去脉,二是介绍这篇文稿有点新意的重要观点。采用这一有点创新的编撰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建设现代文明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希望本书在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上,能聊尽绵薄之力。
不断提高中华文明水平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类文明的程度来度量的。人类的脚步,根本上是社会文明的脚步;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人类文明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水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按党的十九大的规定,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就是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逐步提出了文明的要求,并且不断扩充其内容,先后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它们融汇一起,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早在1979 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文明”一词列入其中,明确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中国,不仅是富强、民主的中国,也是文明的中国。
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时隔10 年后的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系统地制定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从全局高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江泽民在2001 年1 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随后,又把政治文明与其他两个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07 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2 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还发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2013 年7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到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修改后的党章,将“美丽”一词列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使之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将我们所要建设的文明扩充为五个文明,分别对应五个建设,解决了原来长期不够对应的问题。在此之前的2007 年,我协助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我自己是国际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于建荣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10 年后的党的十九大正式使用“社会文明”的概念,并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虽然并非是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但党和国家把社会文明放到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位置上,还是十分令人高兴的。
由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扩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要建设的文明也就相应地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这一扩展,更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人类世界,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组成的超大系统,需要统筹建设和发展,而其成果,则分别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离不开这五大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五大文明的提升上。人民对于未来中国的向往,说到底也要落实到五大文明的提升上。五大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意味着中华民族文明水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这五大文明不断提升的进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