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28571
1.由六大茶类的源出演进,展现历代制茶、饮茶之流变。
2.通过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典故,还原古人真实的品茶生活。
3.一本书让爱茶者学会选择茶、分辨茶、利用茶;养成常喝茶、喝好茶、不喝烫茶的习惯。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习茶路上一些随笔的集结,观而有感,随性而述,由六大茶类的源出演进串联起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人与茶相关之事,亦讲述了当下生活中与茶相关之人、事,力求从人文生活角度出发,阐述与茶相关之点滴。本书与作者已出版的茶类书籍《懂点茶道》《懂点茶器》互为补鉴,希望能为朋友们额外提供一条对茶文化理解的脉络,从而令茶之面目愈加清晰、丰满。
001_ 神农尝草初识茶
009_ 汉代茶叶市集卖
017_ 三国六朝茶礼萌
033_ 萧翼巧赚兰亭图
043_ 佛道二教助茶兴
055_ 此事有情惟墨客
067_ 应缘我是别茶人
081_ 皮陆唱和袭千古
097_ 炒青初现中晚唐
105_ 茶史之中有趣事
111_ 识茶当推蔡君谟
135_ 人间二泉能映月
149_ 一蓑烟雨任平生
163_ 也无风雨也无晴
173_ 琴棋书画诗酒茶
199_ 揉捻工艺自元兴
211_ 黑茶人造始安化
217_ 吴门四家多茶事
235_ 宗子老子战花乳
249_ 周亮工与陈老莲
259_ 逆境人生绽风华
267_ 岕茶县令熊明遇
279_ 南风十日满帘香
287_ 明末清初诞新茶
293_ 乾隆识水瀹三清
309_ 溯本逐源话茶馆
319_ 如遇知己是佛手
327_ 早春绿茶误区多
337_ 香茶最解春困愁
341_ 立秋饮茶有感怀
345_ 霜降品品老茶婆
349_ 买茶出错都难免
353_ 浓茶解酒实不宜
356_ 后记
生活创造了历史。
人类有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个体存在的前提是要有吃有喝。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首先学会生产满足自身吃、喝、住、穿的物质生活资料,在生产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在使用物质资料的生活里,人类创造了历史。茶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茶事又是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茶事的发生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随着品饮方式各不相同的六大茶类的相继出现,历代茶事也精彩纷呈。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很了不起,后世“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个朋友圈得以凑齐是要感谢他的。在人类饮茶史上,正是陆羽通过《茶经》把粗放式的喝茶带向了艺术性的品饮,自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茶文化正式形成。“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澹闲洁,韵高致静”,“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著名文艺青年宋徽宗赵佶在其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中对茶做出了如此堂皇之论。
茶文化不是茶自身的文化,茶是入口的农产品,它怎么会有文化呢。茶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共同作用在茶上的产物,是作为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茶所承载着的人类知识与情感的总称。当这片小小的绿叶被发现居然可以承载如此之多的文化信息,可以进入那么丰富绚丽的精神世界,可以化解纷纷然然的世俗烦恼时,人类的才思立时就没了边界:它被赋之以礼,载之以道,可以是生命的修养,待人接物的真心,禅茶一味的烟火,更能成为老庄的山水情怀。它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生命情感,安顿着尘世上一颗颗不安的心。历史上诸多的山、水、人、物、诗、书、画都有着与茶之种种际会因缘,那里面有生活,有故事,有情怀,有文化,更有境界。
《懂点茶事》是我多年来习茶路上一些随笔的集结,观而有感,随性而述,由六大茶类的源出演进串联起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人与茶相关之事,亦讲述了当下生活中涉及的茶之琐事,力求从人文生活角度出发,阐述与茶之相关点滴。本书同我近年来已经出版的茶类书籍《懂点茶道》《懂点茶器》互为补鉴,能为朋友们额外提供一条对茶文化理解的脉络,从而令茶之本来面目愈加清晰、丰满。难免纰漏,亦望方家指正。
时光荏苒,美好未变。已经十岁的兜兜的笑声还是那么无邪,山中前辈的身子骨还是那么硬朗,茶斋桌面的舞文弄墨还是那么辛苦。这耗心费血的苦真不是一般的苦,苦过我翻山越岭野外访茶,苦过我通宵不眠熬夜制茶。欣喜的是完书置笔的那一刻它又予我内心以无比的惬意与舒适。
人间烟火,无涯茶海,“苦”这叶扁舟还是须臾不能离开的。
2024年孟春于耕而陶茶斋
神农尝草初识茶
举凡脍炙人口的传说都是与人们生活中所不可少之事物相关的,茶当然不会例外,几乎从人类的洪荒时代起,茶就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文字记录出现以前,每一个民族传达思想见闻的方式都是借由神话与传说。神农尝百草中毒,继而通过吃茶树叶片解毒从而发现了茶。虽然归为传说,但它的诞生确是发生在远古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陆羽《茶经•茶之事》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生活在唐代的陆羽,已经在他的那个时代听到了神农与茶的传说。传说五千多年前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被尊称为炎帝。炎帝号神农氏,神农氏被尊为“医药之祖”。《史记•三皇本纪(补史记)》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捜神记》开篇即讲:“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上述诸文皆可于典籍中查到,唯独耳熟能详、茶界传述的出自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的“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一语,查遍《神农本草经》的各类版本,均不见其踪迹。只有清人陈元龙编写的辑录古今文献中各种器物之内容、源流资料的类书《格致镜原》中有如下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并且此处所录为“七十毒”而非“七十二毒”。《格致镜原》引文只注明出自《本草》,未注明其年代、作者,而此语又未见别书引录,故此《本草》为何,尚需有识之士考证。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朝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笔者认为以陈元龙的身份阅历来讲,此句应是他所看到过的,不该是杜撰。我们现在于《神农本草经》中见不到此句,究其原因,很可能缘于该书在历代版本编辑时某次的遗漏或原书本无此语而为后人所造,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与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采集渔猎为主的社会环境下,这是确然会发生的事情。历史留下的谜团还是留给历史自行解决吧,也许某日出土的文物、文献会帮助我们把真相揭开。
在民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诸多版本,大致意思如下,传说中的神农氏模样奇特,头顶长角,身披树叶,手持草药,生下来就是琉璃身体水晶心,自己能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当他试尝植物时,遇到无毒的,就通体晶莹透亮;遇到有毒的,体内就显出乌黑的汁水来,毒性越大,乌黑的水就越多。由自己体内颜色变化,神农可以轻易地甄别各种植物属性。有一天,神农试尝植物时中了七十二种毒,眼瞅着五脏发黑,通体没劲,一下子坐在地上,痛苦难当。这时风儿吹过脸颊,他注意到身旁的一棵灌木上飘过一阵清香,定睛一看,一树碧绿的嫩叶生于其上。神农本能地随手扯下两片嫩叶放入口中咀嚼,嫩叶一到口中,一股沁人馨香直通五脏六腑,立时神清气爽起来。他又接连采了几片,放入口中,细嚼慢咽下去。你说奇不奇怪,一会儿工夫,所有的症状都一一消失了,并且让人感觉到通体轻快,神思清爽。神农氏一下子由地上站了起来,瞧着这棵树,抚着那些碧绿的叶子,激动地喃喃自语:“好东西,好东西,我要马上去告诉我的族人。”茶,被发现了。为了纪念神农氏,过去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面容慈祥、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物画像,他就是“神农氏”。
植物学中,茶树是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亚科,山茶族,山茶属,茶种。茶树是山茶属中比较原始的一个种,它已经有六千万至七千万年的历史了。茶树的繁衍主要有两种方式,种子生长与人工扦插。在我国,茶类扦插是清代出现的技术,种子生长则贯穿了茶树繁衍的整个历史。由种子生长而来的茶树是不能挪移的,换句话说是挪不活的。明代茶学大家许次纾在其专著《茶疏》里所讲的“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即解读了民间“下茶”之礼。茶成为“俗”始自唐代,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讲古人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宋、元时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宣扬下,时风要求女子“从一而终”,道学家们便将“茶不移本”这个概念指代了“从一而终”,至明代逐渐演变为订婚之礼。“下茶”是指男女订婚把茶当作聘礼的习俗,以茶作为一世相守的承诺,喝了我家的茶,就是我家的人,不能改变。《红楼梦》里有王熙凤用饮茶打趣林黛玉的情节,她说黛玉“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儿?”即是此意。
明初翰林学士朱升,史称枫林先生,他写过一首《茗理》诗并序,全文质朴地道出了制茶原理。诗中说:“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工妙,易简无令物性伤。”序言:“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也。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法在抑之扬之间而已。抑之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大泄也,于是复扬之。迭抑迭扬,草气消融,花香氤氲,茗之气质变化,天理浑然之时也。”清人陈曾寿说茶:“咽服清虚三洗髓,神虑皎皎无由浑。”《神农食经》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在所有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味道当中,茶的汤水不但温暖馨香,更可滋养性灵,茶,天生就有着让人欣欢的底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