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522752
★深度解析“文统”观念的缘起和建构,厘清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演变
★从文道、文情、文法三个维度全面勾勒宋代古文文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
★引文丰富,在品味“韩柳”“欧苏”等宋代文学大家的古文过程中,体悟文与道的冲突、调适与融合。
本书以宋代古文文统及其嬗变规律爲研究对象,从文道、文情、文法三方面探究其意义世界和运作逻辑。首先分析文统观念的发生和演变,结合宋人“尚统”观念辨别儒林、文苑、道学三类文统观的分野,还原“谈经者”“能文者”和“知道者”分别以雅颂、情致(风骚)、道理(性理)爲本的文道观,力图呈现文与道由冲突而调适的嬗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宋代古文“由道及情”的内涵变迁、“欧苏”文统谱系的建构和因革、宋代文章的正宗观、古文文法程序和惯例的文统意义、“唐宋八大家”文统的形成与发展等等。这有助于把握宋代古文运动的内在动因和发展理路,深刻认识古文文统与道统、学统的互动关系,以及宋代古文文统整合“程张问学”与“欧苏体法”的特征。
《選堂博士文庫》序 001
提要 001
Abstract 002
序言 001
第一章 引言:研究對象、意義與研究現狀 001
一、研究對象 001
二、研究意義 008
三、研究現狀 011
(一)宋代古文研究 011
(二)宋代古文文統研究 014
第二章 宋代以前文統觀 025
一、文統觀念的緣起 025
(一)由“文本于經”看先秦文統意識 025
(二)由“原道、徵聖、宗經”看兩漢魏晋文統觀念 033
二、任文統而不任道統:唐代韓愈對古文文統的建構 040
(一)韓愈對“文統”概念的建構及其文統地位 042
(二)韓愈的文道觀 045
(三)韓愈的文統譜系觀 053
(四)韓愈古文文法的因革 056
第三章 宋代“談經者”和“知道者”的文道觀 063
一、宋代文統觀的分野 064
二、由雅頌到道理的文道訴求 070
(一)“談經者”的以雅頌為本 070
(二)“知道者”的以道理為本 073
(三)道之内涵:由聖賢古道到道德性理的變遷 075
三、“談經者”和“知道者”文道觀的嬗變 082
(一)“談經者”道本文末的文道觀 082
(二)“知道者”由道本文末、文道調和到文理融合的文道觀 084
四、“談經者”和“知道者”的文統譜系觀 101
(一)宋代文人的尚統意識 102
(二)“談經者”被道統遮蔽的文統譜系觀 114
(三)“知道者”學統與文統譜系觀的糾纏 122
第四章 文道離合與文章正宗的推崇 143
一、文與道的衝突 143
(一)山東儒生與洛下才子的文道對立 143
(二)由“洛學興而文字壞”看文道分裂 149
(三)洛蜀學統之爭與“周程歐蘇之裂” 161
二、文與道的調適 169
(一)“合周程歐蘇之裂”的時代趨勢 169
(二)“中原文獻之統”及其學術整合作用 174
(三)《宋文鑒》文道兼顧的文統價值 182
三、文章正宗的推崇與儒家正統的標榜 189
(一)“以理為宗”和“别出談理一派” 190
(二)“議論正大”和“關係世教” 195
第五章 “能文者”由道及情的文統建構 204
一、“由道及情”:古文思想内涵的互補 206
(一)道之内涵:由儒道到情實、情感和情性的遷移 209
(二)“能文者”以“情”為本的文情訴求 213
二、情致上升與文統譜系生成 135
(一)西昆文章對文采情致的重視及對古文的影響 239
(二)由“傳道”而“明心”:古文崛起的内驅力 254
三、古文文統譜系的接受 264
(一)身份認同和文宗推舉 264
(二)歐蘇古文文統的廣泛認可 272
(三)理學家和浙東學派對古文文統的傳承 278
第六章 宋代古文文法因革的文統意味 292
一、形式視野中的宋代古文藝術 295
二、形式的意味:文法慣例的文統歸向 296
(一)文辭尚簡崇古 297
(二)句法祖述遺意 304
(三)章法模擬沿襲 311
(四)文風尚樸趨雅 322
第七章 古文文法程式總結與文統强化 329
一、古文評點與文法總結 330
二、“唐宋八大家”文統建構和古文文法程式化 340
(一)“唐宋八大家”文統的建構 341
(二)古文文法的程式化 346
三、文統範式:歐蘇體法與程朱理學的深度整合 353
(一)程張之問學,發以歐蘇之體法 353
(二)探周程之旨趣,貫歐曾之脉絡 356
第八章 結論 365
後記 380
引用書目 384
序言
張申平博士的《宋代古文文統研究———以文道、文情和文法爲中心》一書(以下簡稱“張著”),能够緊密把握宋代文人思想意識、學術思潮等與文學發展的互動關係,嘗試探究推動宋代古文發展和創作規律形成的深層原因,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較之前的研究有了進步。
首先是如何界定“文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學界對此争論很多。張著將研究範圍限定在宋代古文創作及其理論形成這個領域,將研究對象界定在“古文文統”即宋代古文創作和理論主要關涉的文道、文情和文法這三個方面,能够對推動宋代古文發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做出更系統的分析。
其次是張著能够把宋代意識形態、宋學發展思潮和文人主要身份標識結合起來,歸納出“談經者”“能文者”和“知道者”分别以雅頌、情致(風騷)、道理(性理)爲本的文道觀,并從其文道觀的内涵差别出發,把握宋代經學家、文學家和理學家的文道觀由衝突而調適的嬗變以及文章正宗觀的形成過程等,較之前的研究更能够揭示主導文學發展的深層原因。
其三是張著没有墜入文統與道統糾纏不清的舊套路,而是在辨析宋人文統觀思想中的文道關係後,又從文學藝術的本質、特性和立場出發,較爲全面地分析了文學情致在宋代古文發展嬗變以及古文文統譜系建構中的巨大作用,突破了人們多從道統、文統層面研究宋代文學的局限。
此外,張著在對宋人文統觀的類型區分、文道調適關係的把握、宋代所謂“斯文大節目”對于古文發展的深刻意義、理學家古文的價值和地位、古文文法的文統價值等問題上也能有自己的見解。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曾擔任《文學遺産》主編,向來宣導古代文學研究應該重視在文獻考辨、作品闡釋基礎上加强文學理論研究,并將文學和歷史、政治、哲學等層面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古代文學豐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藝術奥秘。張著儘管仍有不少可以繼續完善之處,但已在相當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故閲讀之後,頗感欣慰,并樂爲之作序。
陶文鵬
2022年8月18日
出自原文(书摘部分建议带有关键字),必须文字格式
“唐代韓愈明確提出文統的觀念,并把它與道統區别開來。他推尊儒家經典,主張 ‘修辭明道’,重道甚于文,在創作實踐中却更重文甚于道,其人生具有濃厚的文士色彩。”
“唐宋古文運動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爲古文文統的建構運動,它以文道關係爲核心,着眼于建構儒家思想在古文中的主導地位,注重排列文統發展演變的譜系,建立起古文文法規範。”
“誠然,學界認爲 “文統”之説,蓋强調歷史譜係,并非簡單枚舉前代能文之人、盛名之作而已,必須其間有師徒淵源關係或文學精神傳承。韓愈 《進學解》首明 ‘文統’之論,但昌黎所述文人和文學譜系,雖已非簡單枚舉人物和作品,仍未能貫聯成 ‘統’, 因爲對文學傳承淵源和思想精神因革尚欠深入辨析;且此 ‘文統’ 并不是嚴格從古文的視角來梳理,不僅稱不上古文文統,尚且必假 ‘道統’之扶持也。逮北宋 ‘歐蘇’之傳,方能于 ‘周程’外另立 一統,如此方可謂之古文 ‘文統’。”
“古文文統之傳承,既有内容層面的文道、文情,還有形式方面的文法。宋代古文之學興盛,文章作法、軌範、 關鍵、文訣等問題得到廣泛重視。古文文辭、文風、文體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就推動了宋代文章學達到高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