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19097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学者余世存写给当代国人的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读本
- 16家中国家族传记
揭示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
- 每个人的经历无法复制
但关于“家”的真理始终相通
- 一代人的时势权力并不重要
“家”的上升在于成员间的精神谱系
- 优秀家族的传承靠的不是基因,
而是精神上的家风!
◆ 品质精装,胶版纸印刷,阅读更舒适
学者余世存写给当代国民的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读本,讲述16个中国家族纵跨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论述“家风”之于我们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影响。书中既书写了在中国社会引领思想风潮的精英阶层,如孔子家族、张天师家族,也有近现代人才迭出的显赫世家,例如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以贝聿铭为代表的贝氏家族;有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也有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的普通家族。揭示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引领读者感悟“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自序
孔家 贵族时代的化石 1
张家 开张天岸马 15
钱家 家训的力量 31
荣家 传统与现代 47
梁家 直道而行 67
贝家 骨子里的贵气 81
查家 谨慎内敛,与时俱进 93
卢家 创造而非享受幸福 107
南家 怀瑾握瑜 119
任家 寄语天涯小儿女 133
聂家 清正以保富 147
林家 向专家人才努力169
宋家 做伟大人才 183
黄家 以世界之眼光为眼光,世界之生活为生活 197
孙家 满天星斗 215
余家 宏大叙事与从零起步 227
跋 天街踏尽公卿骨 257
自序
今年夏天,我在内蒙古讲“中国人的家风”,意识到传统社会“逐水草而居”“逐山水而居”的生活模式,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现代人已经习惯了“逐都市而居”“逐子女而居”的生活模式。在生活模式的“古今之变”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的家庭越来越原子化,甚至有了“最后一代”“绝代双娇”等说法。从今天的家庭状态中可以发现,人们多追求自身的权益,亲人之间可以依靠但不必相依为命。为了利益,人们可以办理假离婚;因为生存压力,人们不得不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传统社会的家庭传承思想,曾经绵延两三千年的“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香火长久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也成了一个伪命题。
但家庭依然存在。无论二人世界,还是两代之家,家庭仍是人们放松的最优选择,是安放心灵的精神之所。在现实中,许多夫妻、子女对家人不无怨恨,吐槽配偶、父母等现象流行一时,家庭关系没有让他们接纳、精进、自强,一些人甚至把自己的焦虑、紧张、抑郁通通归咎于亲人,视“原生家庭”为他们一切不幸的祸首。但即使如此,家庭关系仍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家庭仍是他们在外受限或受挫之后可以无所顾忌地释放情绪的途径。
有家庭就有家风。回顾我们中国人的家风,从先秦的贵族家风、汉魏时期的士族家风、唐宋时期的士大夫家风,到明清之际的平民家风,再到今天的小家庭家风,可以说,家风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丰富多样的家规、家训、家教,无不体现了家人向善、关爱等愿心。
有些朋友对家风家教的效果持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家长在家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远远抵不上孩子在学校、社会受到的影响。当下流行的“断亲”现象似乎也支持了这一论断,年轻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两代以外的亲戚互动和交往,家人、亲情于他们似乎是一大麻烦。但另外一边,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在现代人的心理建设中,家人关系极为重要。这也是近年来家风家教热方兴未艾的一大原因。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眼里,家人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败,当年轻人阅历多了,则又会回归亲情,“断亲”只是暂时的现象而已。
我个人在这些年的观察中,非常认同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我甚至认为,从传统家庭的家训、家规中可以寻找到今天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些线索,这也是我曾推荐《颜氏家训》等书的原因。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流行的内卷、焦虑现象,在颜之推的时代也出现过。读这样的书能让我们理解,古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今之变中那些不变的现象之后,我们懂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两三千年前的《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先哲对“家人卦”的观察会落实到具体的言行上,就是“言有物”“行有恒”,意思是讲话要言之有物,做事要持之以恒。可见,修身齐家有利于君子人格的养成。
近年来,在社会上广有声誉的学者许倬云先生对中国文化史多有论述,在他的观察里,中国人“先团体后个人”几乎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先团体后个人”在历史中的表现就是立足于家庭、家族。这一现象在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变,年轻人置业、创业也多需要父母和亲友们的支持。可见,家庭关系又优化配置了我们生活的资源。
我个人有幸作为家风家世的整理者参与了当下的家风家教建设。在跟读者的交流中,一些读者对完善家风家教的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对待家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有情感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边界感和分寸感),对待朋友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恰如曾子所自省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比如“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比如“家人共读”;等等。我认为这正是家风家教在当代的展现。有时候,看到身边的家长朋友陪着孩子学语言,无论学的是古文还是英语,我都会由衷感叹,这是多难得的机会啊,跟孩子一起花时间过一道语言关,人生中大概没有哪件事比这收益更大的了。
在《中国人的家风》以新的面目向大家呈现的时候,我愿意把这些收获跟大家分享。在科技文化昌明的今天,在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我们的情感认同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为此一度追溯到先秦,发现在战国那样至暗的历史时刻,先哲们依然积极而感恩。先哲在《大学》一文中曾明确了修齐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般人以为个人修身是向内向外的桥梁,在我看来,父母子女各自的修身齐家才是向内正心诚意、向外治国平天下的桥梁,家庭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个人相信,这也是我们在今天的时代创造共情文化的基石。
是为序。
2023年11月于北京
(更多精彩,请阅读全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