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646392
1.读者友好型设计,装帧考究精美。受到津巴多《心理学:核心概念》波兰文分册版的启发,《心理学与生活》首次推出分册版,将大部头的原著分拆为四册出版,更便于日常携带和休闲阅读,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购买相应的分册,同时阅读起来会更有成就感,激发持续阅读的动力。全套丛书采用进口书写轻型纸印刷,更加轻便和环保,便于随身携带;锁线装订使图书可以全面摊开,翻阅起来更加流畅。整套丛书封面设计融入了山系美学配色,清新自然而富有设计感。本书为第2册,涵盖了学习、记忆、认知过程、智力与智力测量等内容。
2.《易》更三圣,《心》更三杰。鲁赫开创铸魂,津巴多发扬光大,格里格赋能认知。《心理学与生活》的开创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鲁赫,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从第8版开始加入作者团队并自下一版起成为第一作者,主持和参与了12个版本的撰写和修订,是为这部经典付出最多心血的人。为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加入作为第二作者,并在本版成为唯一作者,主持本书修订工作。
3.心理学基础教材典范之作。《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1937年,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是美国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被国内外数百所院校用作教材或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开始就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专业课及公选课的指定教材。自2003年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中译本以来,已累计销售160万册以上。
4. 紧跟学科发展,全面修订更新:进入21世纪,认知心理学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第20版加入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新成果和采用脑成像技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此外,关于心理障碍与治疗的两章内容也按照目前世界通行的诊断标准即DSM-5,进行了全面更新。同时,与上一版相比新增了560篇参考文献和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并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专栏。另外对新版的译文也进行了全面修订。
5.国内一流的译者团队和专业的编辑团队。本书的翻译和审校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参与本书的8位编辑均拥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新版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六轮编校。
6.国内权威学术机构和心理学家推荐。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本书列为推荐用书,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侃研究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晓林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建新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武汉大学钟年教授倾情推荐,并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语。
7.贴近生活与实践。《心理学与生活》为心理学注入生活之魂,每章都设置了“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专栏,既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也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地处理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心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并力图使每个章节、每个句子都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8.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生活》要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抵制“通俗心理学”和大众传媒中的错误观念,本书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向读者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帮助读者批判性地思考身边的信息,明智地甄别那些浩如烟海的研究和调查,得出符合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可靠结论。
《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起就一直采用本书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进行了精心翻译。正如时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的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16版和第19版)在国内出版20年来,累计发行突破160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第20版既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延续了本书一贯的传统——将最重要的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生活中。相比于第19版,第20版有了大幅的修订,新增了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的主题或内容,更新了数万字正文内容和数百篇参考文献,以反映心理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同时,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编校。
由于原书部头比较大,为了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将全书分拆为4册出版,分别对应原书第1~5章、第6~9章、第10~13章和第14~16章。本书为第2册,涵盖了学习、记忆、认知过程、智力与智力测量等内容。
前言 vii
第6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1
关于学习的研究 3
什么是学习 3
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 5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7
巴甫洛夫的意外发现 7
条件作用的过程 10
习 得 14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17
生物制约性 21
生活中的心理学:经典条件作用怎样影响癌症治疗 24
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25
效果律 26
行为的实验分析 27
强化相倚 28
强化物的特性 35
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什么时候“暂停” 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37
强化程式 38
行为塑造 40
生物制约性 42
认知对学习的影响 44
比较认知 45
观察学习 47
要点重述 52
第7章 记 忆 55
什么是记忆 57
记忆的功能 57
记忆过程概述 61
记忆的短时使用 63
映像记忆 63
短时记忆 66
工作记忆 70
长时记忆:编码和提取 73
提取线索 74
背景和编码 78
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82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 85
改善对非结构化信息的记忆 88
元记忆 91
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记忆研究如何帮助你准备考试 93
长时记忆的结构 94
记忆结构 95
回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 101
生活中的心理学:你如何从“测试效应” 中获益 108
记忆的生物学 110
寻找记忆痕迹 111
记忆障碍 112
脑成像 115
要点重述 118
第8章 认知过程 121
研究认知 124
揭示心理过程 124
心理过程和心理资源 126
语言的使用 130
语言生成 131
语言理解 137
语言与演化 144
语言、 思维和文化 146
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人为什么说谎,如何说谎 149
视觉认知 150
问题解决和推理 156
问题解决 156
演绎推理 165
生活中的心理学:如何才能变得更富创造性 166
归纳推理 169
判断和决策 171
启发式与判断 172
决策心理学 179
要点重述 186
第9章 智力与智力测量 189
什么是测量 191
测量的历史 191
正式测量的基本特征 193
智力测量 197
智力测验的起源 198
IQ 测验 199
极端智力 202
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聪明的人更长寿 206
智力理论 207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07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208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和情绪智力 211
智力的政治学 214
族群比较的历史 214
遗传与IQ 215
环境与IQ 219
文化与IQ测验的效度 222
生活中的心理学: 高智力个体的脑有何不同之处 226
测量与社会 227
要点重述 229
“停下来检查一下”答案 231
专业术语表 236
参考文献 244
《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中译本即将问世,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就在为这个最新译本写序的前几天,有人问我,如何分散注意力,减少紧张。方法是背诵,比如《滕王阁序》,但如果已经会背了,要改为手写。为什么会背了就要改为写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分散注意力,就要从事另一项活动,而所从事的活动本身必须能占据足够的注意资源。然而,要占据足够的注意资源,所选的活动不能太熟练,因为那样的话,它几乎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无须分配过多的注意力。如果能把《滕王阁序》背得非常熟练,甚至都不用走心,那就不会占用太多的注意力资源,也就起不到分心的作用。
所以,按照心理学的原理,这时可改用手指,以练习书法的方式,在桌面或膝盖上抄写《滕王阁序》。这就不容易了,因为你必须用眼睛紧紧地盯着手,看如何走笔,看清每一笔每一画,看清字的间架结构是否精准。这就需要付诸极大的注意力资源,因为你其实看不到写的任何东西,只是根据走笔的轨迹来判断每一个字写得好不好,这是非常耗神的,也就成功地起到了分心的作用。
这就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效运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它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而学好这门科学,需要一本好的教科书。
说起来,《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科书从最初2003年翻译出版第16版,到现在第20版问世,整整过了20年!这前前后后,中国心理学经历了非常不容易的发展,特别是这20年和之前的20年相比,《心理学与生活》的出版好似个分水岭,令人感慨,我不妨就借用《滕王阁序》来解读一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里,我国心理学的经历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令人有那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觉。那时候,学心理学的人很是少见,书店里的心理学书籍更是不多,社会公众对心理学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带有偏见,以为心理学就是算命的,以致一些心理学人都不好意思向周围的人披露自己是学心理学的。那时,心理学资料相当匮乏,好的心理学教科书一部难求。在那个年代,选择和坚持心理学确实不容易。它是个冷门儿,而且还遭受歧视。
然而在那个年代,很多心理学人都在不断地坚持,无论是老一辈学者,还是刚入门的新人,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那个氛围下能够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热爱。
本世纪初以来,也就是近2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及成功申办奥运,心理学开始走向一个新时代,“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心理学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需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人向心理学求索、奔赴,其势犹似“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心理学与生活》就是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诞生了它的第一个中文版,它是根据英文第16版翻译的。随后就有了第19版以及现在的第20版。可以说,《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科书的一次又一次翻译出版,是中国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的见证。
心理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每一个人的科学。它每帮助一个人,助力人们更高效、更快乐、更健康、更精彩,其意义就越发凸显和宏大。而每一个人学习、运用心理学帮助自己,也就是帮助了心理学。
而今,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显学,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这门学科,渴望学习心理学,希望得到心理学的帮助。在今天,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是搞心理学的,你会觉得庆幸,你知道你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帮助、支持。心理学已从40多年前的“调味品”,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现如今,如果你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思,都没底气和别人谈人生。
这一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学术与生活实践不断结合的必然,正所谓:学术与民生齐举,知识共实践一堂。《心理学与生活》来到第20版,原作者之一津巴多教授年事已高,不再参与写作了。但这部教材的精彩依然如故,它保留了原书的所有特色,同时又充实、平衡了最新的心理学进展和材料,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全书16章,涵盖了心理学的四方上下、古往今来,既有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生物基础,又有感知、意识、注意、学习、记忆、言语、能力、情绪、动机、人格,以及毕生发展、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治疗等具体板块。全书论道精巧,得科学之美感,内容厚实,享生活之亲近,可以说是给读者的一份大礼。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及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在不影响全书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我们在中译本中对极少部分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特色与需要。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们!我们的翻译团队在过去20 年中始终精诚合作,相互支持。他们都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他们在繁忙之中抽时间来从事翻译工作,实属不易。我在每一版的翻译工作中与每一位同事沟通时,都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我对他们的热情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特别感谢新曲线出版咨询公司的刘力先生、陆瑜女士、谢呈秋女士、陶建胜先生、刘冰云编辑以及其他各位参与相关编辑和设计工作的同仁们,他们的辛苦付出,执着、敬业,令人赞赏。还要感谢出版社和版权方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教科书也不可能顺利付梓。
祝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这本教科书为此付出绵薄之力。相信各位读者会喜欢这本书。希望这本书为各位读者的人生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成为生活中的好伴侣、好帮手!
译者团队
2023 年8 月
致中国读者
1984年秋天,我第一次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教授心理学导论。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每个重要的主题整合到一两个章节中。我记得我在图书馆花了很多时间,为每节课搜集材料,努力确保我既能充分地向学生们介绍经典的内容,又能恰当地展示学科的最新发现。我希望我的学生每上完一节课,都急切地渴望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学生们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解释这门课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许还能更好地掌控生活时,我非常高兴。
在开始教学生涯的大约十年后,我接受了与著名学者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共同撰写《心理学与生活》的机会。作为他的新合著者,津巴多教授要求我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经验来编写这部教科书。重要的是,津巴多教授和我在心理学教学方面有着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心理学研究。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后还能长久地记住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我现在成了《心理学与生活》一书的唯一作者。然而,这本书仍然完全是在津巴多教授和我共有的价值观的启发和激励之下完成的。
《心理学与生活》的某些部分在过去30年里几乎没有变化。例如,我很高兴教给我的学生关于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的知识,就像我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这些材料一样。《心理学与生活》的其他部分则有了更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非凡创新和深刻见解。例如,当我开始教学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向我的学生展示大脑如何工作的影像。总的来说,我希望《心理学与生活》吸纳了我从这一领域40年亲身经验中获得的智慧。
最近,我在石溪大学见到了一位曾在中国使用《心理学与生活》作教科书的学生。她带了她的那本让我签名!我们就她上过的心理学导论课聊得不亦乐乎。我敢肯定,她的教授如果听到这名学生对这门课所表达的所有赞扬,一定会兴奋不已。这名学生还透露,在《心理学与生活》的帮助下,这门课激励了她将心理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在我数十年的教师和写作生涯中,能与这些优秀的学生分享心理学是我莫大的荣幸。
理查德·J. 格里格
石溪大学
自2003年《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20年来,这部书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20版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重要内容,比如新增了100多个“研究特写”,更新了“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对中国读者全面看待和汲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有莫大的帮助。这部集大成的心理学教科书能出到第20版,足见它是您值得拥有的知识宝库。
——张 侃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心理学与生活》一书风靡全球,对初来心理学的学子以及对人性与自我感兴趣的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最新版本,一如既往地以高质量的译文和精美的印刷从众多类似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同时兼具知识的科学性和阐述的趣味性,使得此书成为经典。
——周晓林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国内陆续出版了多种心理学导论类的译著,居翘楚者仍是《心理学与生活》一书。《心理学与生活》一方面精心地维护心理学知识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更贴心地粘合心理学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裂痕,从而让科学心理学具有了浓烈的烟火气,能够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各自的幸福。
——张建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心理学是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一直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经典入门教材,在心理学日益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探究社会的重要参考用书。
——苏彦捷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心理学经典教材,是几代中外心理学家群体的心智结晶,体现出心理人的心理精神——崇尚科学、传播知识、追求品质、造福人类。这部教材的设计体现了心理学的风格,具有可读、可视、可思、可悟、可行的特点。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生,《心理学与生活》就是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品质的经典之作!
——许 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的出版,畅销20年,重塑了心理学在中国的形象。
——钟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