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6265
马王堆汉墓中的四重棺椁,敦煌石窟内环环相扣的巨幅“变相”画,与“君子”美德密不可分的精美玉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码,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悉心破解。在古人那里,生前成仙和死后永生这两个概念紧密结合,一个人往往终其一生精力追求仙境,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营造墓葬。死亡被看作充满希望的另一个世界的开端,一个过渡性的“礼仪过程”。中国早期美术深刻地反映了人们时空观念的转变,以及瑰丽奇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打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继《传统革新》之后,《超越大限》为文集的第二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 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五岳的冲突》观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观的概念转换与实践。这类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具体的解释,而在于体现出作者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视野的努力。
除了《传统革新》和《超越大限》,“巫鸿美术史文集”还出版了卷三《陈规再造》,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13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14 从“庙”至“墓”——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15 重述中国美术的故事
16 汉明、魏文的礼制改革与汉代画像艺术之盛衰
17 徐州古代美术与地域美术考古观念
18 “大始”——中国古代玉器与礼器艺术之起源
19 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
20 佛教美术如何植根中国?
21 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
22 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23 礼仪中的美术——马王堆再思
24 五岳的冲突
25 经变与讲经——唐代佛教美术、文学和礼仪的一个交接点
26 超越“大限”——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
27 透明之石——中古艺术中的“反观”与二元图像”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