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56607
1.叙述角度新颖。本书以史实为依据,选取张学良与三个亲人张作霖、于凤至、赵一荻,与四个朋友周恩来、郭松龄、宋美龄、蒋士云的关系,以及与蒋介石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叙述张学良尊荣与耻辱、得意与失意、成功与失败纠缠的传奇一生。
2.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张学良的同乡,对张学良生平行迹多有追踪、省察和体悟,本传记以折扇式叙述,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相结合,展现了张学良高开低走的人生经历。
3.一部张学良的心灵史。作者在讲述张学良人生轨迹、行藏出处的同时,通过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社会交往、人生阅历四个方面,挖掘张学良的精神世界,剖解其人生玄机,破译其心灵密码。对他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心理,以及五十年拘押生活、晚年旅居夏威夷等的心境,进行精辟的分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为少帅写心”。
为张学良写口述史的历史学家唐德刚说:“张学良政治生涯中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
本书作者王充闾是张学良的同乡,对张学良生平行迹有深入了解,作者以史实为依据,选取张学良与三个亲人张作霖、于凤至、赵一荻,四个朋友周恩来、郭松龄、宋美龄、蒋士云的关系,以及与蒋介石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以折扇式打开,叙述了张学良高开低走人生经历,以及张学良复杂多面的性格,并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心理,以及五十年拘押生活、晚年旅居夏威夷的心境,做出精辟的分析。
自序 // 001
再版附言 // 001
人之初 // 001
“四大怪”// 001
虎性子 // 005
“小顽皮”// 008
望子成龙 // 011
故园情 // 014
一代枭雄 // 017
少帅眼中的老帅 // 017
演 “戏”// 020
玩 “鹰”// 025
千秋功罪 // 030
“大姐” 风范 // 036
迟到的 “会晤”// 036
凤命千金 // 038
更多的是敬重 // 042
艰难岁月 // 045
意外飞鸿 // 049
贤妻良母 // 051
尴尬的四重奏 // 055
序幕 // 055
尴尬 // 057
劝和 // 062
对阵 // 066
尾声 // 071
只有为了爱 // 075
紧握着她的手 // 075
亲情关 // 077
忍辱关 // 080
病苦关 // 083
舆情关 // 085
两股道上跑的车 // 089
一席话 // 089
三条路 // 092
两股道 // 096
九?一八,九?一八 // 101
慷慨悲歌 // 101
前一个 “九?一八”// 102
后一个 “九?一八”// 104
三个 “错误期待”// 108
不诿过 // 110
万世羞 // 112
猛回头 // 116
三种人 // 116
鸦片烟 // 118
排遣 // 121
“饮鸩止渴”// 123
遍体针痕 // 125
立地成 “佛”// 128
别样恩仇 // 131
情感定位 // 131
“关怀”// 133
交往三阶段 // 136
一石双鸟 // 140
“不可放虎”// 143
道义之交 // 149
“不能忘记老朋友”// 149
“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 155
政治引路人 // 159
“良” 言 “美” 语 // 164
“如果当时没有太太,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 164
“我们对不起汉卿。”// 167
“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171
“我向你保证:我没有忘记你。”// 173
“只要夫人活着,我就要把秘密守住。”// 180
史里觅道 // 182
专修明史 // 182
张家父子与李家父子 // 185
要破 “心中贼”// 187
“同是天涯沦落人”// 189
同是三十七岁 // 192
泰山与鸿毛 // 195
超然心境 // 197
三点一线 // 200
将军本色是诗人 // 202
“汉卿很会吟诗”// 202
长于咏史 // 205
即兴寓情 // 211
新诗寄趣 // 215
庆生辰 // 220
不过真生日 // 220
九十之年的寿庆 // 223
家庭生日宴会 // 229
情注梨园 // 232
早年的堂会 // 232
京津名票 // 234
难忘的 1993 // 237
终生的戏迷 // 242
夕阳山外山 // 247
他之所爱在纽约 // 247
柏拉图式的绝版情缘 // 251
曲未终人已散 // 256
鹤有还巢梦 // 260
日暮乡关何处是 // 260
乡梦不曾休 // 264
可怜春去不还家 // 270
“长寿经” // 276
一个有趣的老头儿// 276
养生重在养心 // 281
健康生活方式 // 285
人生几度秋凉 // 290
飘飘何所似? // 290
前尘隔海 // 294
十年一觉 “洋”州梦 // 298
成功的失败者 // 303
悖论人生 // 303
环境四因素 // 306
个性与命运 // 309
“背着基督进孔庙”// 313
如果 // 318
自序
从年轻时我就对研究历史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史记》《汉书》等古书中的人物传记;同伴们聚在一起,也习惯于运用自己有限的见识品评各类历史人物,像古人所说的,“雌黄出自唇吻,朱紫由其月旦”。而张学良将军,由于是同乡,相差不过三四十岁,自幼便听到大量关于他的身世、修为、行迹的轶闻,以及一些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而评论亦复不少,有时相互争辩,竟闹得不可开交。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心底暗自盘算着,有朝一日,定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他立传,为他写真,把属于个人的独到见解穿插到里面去。
实际上,这项运作,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那个期间,我陆续写了一系列关于张学良的散文:《人生几度秋凉》《将军本色是诗人》《张学良读明史》《不能忘记老朋友》《尴尬的四重奏》《夕阳山外山》《良言美语》等,发表在京、津、沪的文学刊物上,而且大多进入了年度的散文选本,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有些文友看到了,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并且建议能够结集出版,这样,便有了那本《张学良:人格图谱》的面世。
几年时间过去了,回过头来审视,感到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由于多数篇章是随机随感陆续写成的,事先未曾进行统一筹划,结集时也没来得及作通盘的梳理,致使格调、视角上不尽协调一致;而且,有些与少帅关系至为密切、甚至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他的父亲张作霖、陪伴终生的至爱赵四小姐等,都没有写进去;包括传主本身有些重要方面也漏掉了,比如,“九·一八”他为什么不抵抗?晚年获得自由了,他为什么没有还乡?还有,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的生命历程跨过一个世纪,“长寿经”的根本之点何在?这些为人们所特别关注的问题,都需要作出回答,而当时却统付阙如。
增补、修订后的文本,内容得到充实,较前显得全面了;原有章节多数重新改写,斟酌弃取,补苴罅漏;结构、视角有所调整,力求体现整体性,前后贯通,风格一致;书名也做了改动。说到全面,窃以为,作为传记文学,这个概念只能是相对的,很难设置一个定量的标准。张学良将军绚丽多彩的百岁人生,堪资浓涂重抹的何止二十个方面,纵使篇幅再增加一倍,也仍有话语空间。看来,关键还在于是否抓住了本质、突出了要项,是否体现了基本要求。
文学传记的宗旨在于写真。这里的“写真”,有别于摄影式的描形拟态,不止于貌,尤重于神,不止于事,尤重于心,应该着眼于展现传主及有关人物的个性特征、内在质素、精神风貌。这也就决定了,写法上不可能像一般传记那样,对于传主由少而壮、由壮而老地步步跟踪,环环紧扣,面面俱足;而应抓住重心,突出特点,关键处努力追求清代文人张岱所说的“睛中一画,颊上三毫”的传神效果。此其一。
其二,这里的写真,既然重在写心,重在揭橥本质、厘清真相,那么,分析、研判的准确性、深刻性、开创性,就成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了。需要以史家眼光、哲学思维对事实加以深入的解析,穷原究委,探赜烛微。这样,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作者的主观色彩以及现实期待也就比较鲜明。其实,这些也正是我多年来创作历史文化散文所一贯奉行的宗旨。
其三,与此紧相联系,或者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是传记文学的可读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可读性,亦即读者观念,应是文学传记的入门证。既然是文学作品,自不能以单纯的叙事为满足,还须运用文学的语言,借助形象、细节、场面、心理的刻画,进行审美创造;需要透过事件、现象,致力于人物特别是心灵的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揭示读者所关注的、急需了解的有关人性、人格、命运抉择、人生价值等深层次的蕴涵。
如果有人询问:当今写张学良的作品足可汗牛充栋,那么,本书将何以区别于其他传记?在敬谢不敏的同时,我要说,上述三点是我所勉力求之的。当然,这是很难达致的高标准的文学愿景。在作者来说,属于一个悬鹄:“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在《张学良:人格图谱·题记》中,我曾经说过,尽量不与其他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重复,使人读了有耳目一新之感。此语,现在我还坚持,但须加以说明,因为重复与否,有个如何看待、怎么认定的问题。喜庆筵席上有一道常见的菜——“四喜丸子”,相传是由唐朝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始创的。所用原料,当日张相爷的和我们今天的不会有本质不同;但是,由于烹饪技法、佐料添加、火候掌握上存在着差异,味道肯定不一样。与此类似,为同一个人立传,叙述的史实、应用的素材互有雷同,是必不可免的;而视角、立论如何,史识、史观怎样,作者是否有独特发现,所谓“独具只眼”,则决定着传记品位的高下。
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正是有了这些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当代学人大量的论述、评介文章,宛如身后耸起一列高大的靠山,眼前摊开涵容万汇的大海,给了我的写真以有力的支撑、直接的帮助,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此,我要在这里恭恭敬敬地奉呈一句:“有劳诸位了,请接受我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
限于精力和水平,书中肯定会有一些纰漏与不当之处,切盼广大读者与方家不吝赐正。
2013年岁末
再版附言
本书于2015年由青岛出版社首次印行。承蒙中华书局垂注,这次得以再版。全书整体结构、布局没有改动;增补了部分内容;文字作了润饰、加工,所谓“踵其事而增华”;经过勘核、考证,讹误之处予以订正。谨此敬告读者。
作者
2022年3月
这本书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文学评论人贺绍俊
其严谨的逻辑推理、新颖的思维图式、别致的文本结构和精美的叙事描写,整合为质文兼备的一家之言……针对传主在复杂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堪称驳杂的观念世界和充满矛盾的行为选择,大胆引入了哲学上的悖论视角与传主对话,剖解其人生玄机,破译其心灵密码。
——古耜《读<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有感:爱国正是将军心》,》2015年7月2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