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50483
变与常的变通:静观其变,动以应变
直与曲的变通:曲可求全,枉能就直
进与退的变通: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取与舍的变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顺与逆的变通:顺境不惰,逆境不馁
繁与简的变通:繁简相宜,平衡之道
快与慢的变通:快是效率,慢是圆融
显与隐的变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张与弛的变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刚与柔的变通:刚柔并济,不可偏废
本书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变通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变与常的适应,进与退的抉择,
还是取与舍的权衡,变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书也探讨了顺与逆的转化、繁与简的平衡等主题,
展示了变通在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中的智慧应用。
无论是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还是希望提升自我能力的职场人士,
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从而学会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灵活变通,实现人生的卓越与成功。
第一章 变与常的变通:静观其变,动以应变
变与常的辩证关系:恒定性和变化性 002
适应变化,实现自我超越 005
做事不拘泥不死板,要学会“权变” 009
洞察时局,要做到“因时而变” 012
面对突发事件,要懂得“随机应变” 015
“求新”与“稳定”并重,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019
第二章 直与曲的变通:曲可求全,枉能就直
认识曲与直:直截了当与迂回成事 024
改变“直线思维”,让思路拐个弯 027
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可能性 031
训练你的“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036
破除思维定式,莫要“一条道走到黑” 038
曲径通幽,变通决定出路 042
第三章 进与退的变通:知行知止,知止而行
“进”与“退”的智慧: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046
进中求稳:稳健前行,避免冒进 049
知止而退:明辨是非,及时止步 052
以退为进:暂时撤退,积蓄力量 055
退而求其次:争取“次优选项” 058
狭路相逢,别做不懂进退的“斗鸡” 061
学会顺应时势,调整进退的步伐 064
第四章 取与舍的变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有舍才有得,“舍得”之间见智慧 068
权衡取舍: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取舍 072
下定决心,克服取舍时的“选择障碍” 075
取舍自如,不被他人的意见所扰 078
取舍有度:避免贪得无厌,追求适度平衡 081
学会“断舍离”,人生也需要做减法 084
第五章 顺与逆的变通:顺境不惰,逆境不馁
顺逆交织,是人生的常态 088
珍惜顺境,别让它轻易从指尖溜走 093
居安思危,不要被顺境冲昏了头脑 096
保持冷静,身处逆境要沉得住气 099
逆境中的自我调整与提升 103
克服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 108
第六章 繁与简的变通:繁简相宜,平衡之道
繁简有度:避免过度复杂或过于简单 112
化繁为简: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15
简化思维:忽略多余的细节,专注于问题的关键 118
简化信息:穿越繁杂,洞察本质 121
简单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东西上 124
简而不陋:在简单中追求丰富与深度 127
第七章 快与慢的变通:快是效率,慢是圆融
快与慢:人生的两种速度 132
高效工作:提升效率,追求卓越 136
高效沟通: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 139
高效学习: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143
提防“快的陷阱”:小心欲速则不达 146
品味“慢生活”:享受过程,品味人生 149
不妨做做“慢思考”:深思熟虑,明智决策 152
第八章 显与隐的变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显与隐的辩证关系:显露自我与隐藏锋芒 156
时机不成熟时,注意保持“低调” 159
待时而动,适时显露才华和能力 162
自我认知中的显与隐:直面真实的自我 165
社交中的显与隐:展示自我和保持谦逊 169
沟通中的显与隐:把握好坦诚和保留的尺度 172
第九章 张与弛的变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弛有度:生活中的平衡哲学 178
自我放松:别让“习惯性内耗”拖垮了你 181
告别焦虑:摆脱“压力山大”的状态 184
找回掌控感:专注于你能够掌握的因素 186
分清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和起止点 189
给自己创造美好的“充电时刻” 192
第十章 刚与柔的变通:刚柔并济,不可偏废
过刚易折,要学会适度妥协和变通 196
过柔易靡,不可失去自身的“刚性” 199
刚柔并济:拿捏好刚与柔的分寸 202
外柔内刚:柔和的外表下藏着强大的内心 205
以刚制柔:必要时采用直接、坚定、有力的策略 208
以柔克刚:化解冲突与增进理解的智慧 211
变通思维,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复杂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挑战,要想更好地应对,我们就不能不锻炼变通思维。
很多人把“变通”当成“权宜之计”,可事实并非如此。《周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中我们不难了解“变通”的本质:那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断追求“变化”。唯有不断追求“变”,我们在做事时才能通畅无阻;也只有不断追求“变”,我们才能够避免停滞,避免退步,有助于实现长远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变通思维的存在。比如在面对变与常、直与曲、进与退、取与舍、顺与逆、繁与简、快与慢、显与隐、张与弛、刚与柔这些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我们只有运用变通思维,才能在每一组关系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我们要在“变与常”之间寻求平衡。“常”代表的是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它们一般是恒定不变的;而“变”却恰恰相反,它们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的东西,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不容易受到外物的侵蚀。如果从变通思维的角度去看,“常”与“变”这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变,最终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当守护好这种平衡。比如,我们可以在“守常”的基础上,大胆挑战落后的固有观念,勇于追求变革,这会让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并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也要厘清“直与曲”的关系。其实这两者都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在面对头绪众多、困难重重的问题时,我们有时要采取当机立断、直截了当的方法,有时又要采取曲折迂回的方式,从反面、侧面等多个方向寻找突破口。对此,我们应当变通思考、灵活应对。比如在直来直去的方法“碰壁”的时候,我们就要适时地让思路“转个弯”,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也不能忽略对“进与退”的思考。如果拥有变通思维,我们在面对“进”与“退”时就能更好地把握分寸:需要前进时,我们不会胆怯犹豫,也就不会错失良机;需要后退时,我们不会踌躇摇摆,而是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做到“以退为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变通思维领域,“顺与逆”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人生之路上,顺境和逆境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拥有变通思维,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两种境遇。比如身处顺境时,我们不会过于浮躁、傲慢,而是能够想到顺境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从而会“居安思危”,保持谦虚谨慎,注意持续积累;而在逆境中,我们也不会过于悲观、沮丧,因为我们能够想到逆境也能转化为顺境,于是我们会沉下心来,坚守信念、毫不动摇,直到逆袭成功。
“繁与简”这对矛盾体也能够引起我们对变通思维的思考。古人云:“大道至简。”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简单”之中。所以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要被繁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深入现象抓本质,并要学会简化思考和行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更多的惊喜。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们还应当在“取与舍”“快与慢”“显与隐”“张与弛”“刚与柔”这几组关系中,探索变通思维的精髓,而这将帮助我们在选择与放弃、速度与效率、张扬与低调、紧张与放松、刚直与柔和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实现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的美满,还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安宁、快乐。
当然,作为一种顶级思维,变通思维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对自己有信心,并从现在开始进行多方面的自我锻炼和培养。我们要让自己鼓足勇气,做好接受变化、适应变化的准备;我们也要拓宽眼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还要革新思路,大胆尝试新颖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应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还能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人生中自信地扬帆远航!
“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这句名言,反映了他对“变”与“常”的清楚认知。所谓的“常”,指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稳定可靠的因素,而“变”则是不断更改、动态变化的过程。
通常人们会认为“常”和“变”是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关系,但王夫之却用辩证的观点将两者统一起来。他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那些“恒常不变”的要素,我们就能充满信心地迎接“变化”;而当我们不断紧跟形势追求“变化”时,我们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恒常”的东西,如本质、规律、法则等。
王夫之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身处其中,他无法独善其身,不得不面对“变”与“常”的考验。
王夫之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他日后求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在科举考试中屡屡遭受打击,三次乡试都没考中。换成其他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但王夫之却没有悲观沉沦,他坦然地接受了生命中的“变数”,让持续学习和积累成为人生中的一种“常态”。
1644年,明朝灭亡。王夫之身在湖南,惊闻“国变”,震惊、悲愤不已,好几天不吃不喝,将满腔愁绪写进了一首长长的《悲愤诗》里。之后,他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加入到反清复明的战斗中。
在那段时间,“变”成了他生活的主题。勇敢的他曾在衡阳(今湖南衡阳)举兵起义,却没能成功。在那以后,他不得不面临家庭的离散、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但他为国为民的“常志”从没有发生过动摇。在极其危险和艰难的时候,他还向湖北巡抚上书,却没能引起重视。他也曾被农民军招请过,尽管当时他表示了辞谢之意,却还是遭到了清政权的追捕,不得不四处流亡,一度被迫隐居到了乡村、山中,以教书为生。
几年后,他归隐衡阳,一方面继续教书,把自己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们;另一方面,他潜心于学术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而这和他对“变与常”的深刻认知有分不开的关系。他曾提出过很多超越前人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是“民族光复之源”。
王夫之经历了国家的巨变、社会的巨变、家庭和个人的巨变,却始终坚守着心中“恒久不变”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为他钻研学术、传播思想精髓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使他最终成为“集千古之智”的思想巨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验证了“常”与“变”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社会,“常”与“变”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理解并运用好这种辩证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经济领域,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市场运行的机制等属于“常”的范畴,而灵活多变的供求关系、价格波动等正是“变”的范畴。如果企业和个人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常”和“变”的因素,就能更好地把握经济规律,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在科技领域,经过验证的科学规律和技术原理等都属于“常”的范畴,而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进行的技术创新、发起的科技革命等属于“变”的范畴,就像如今改变世界发展趋势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都是“变”的结果。但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都要植根于科学规律、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社会文化领域,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属于“常”的范畴,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则属于“变”的范畴。在如今全球化、互联网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守常”的同时兼收并蓄,求得长远发展,是文化创新、变革的重要课题。
对于个人来说,把握好“变”与“常”的辩证关系同样重要。比如,在职业发展领域,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属于“常”的范畴,而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却在不停地变化着,属于“变”的范畴。我们想要实现个人的发展,就要在做好职业规划、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在人际关系领域,真诚、信任、尊重、合作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属于“常”的范畴,而交往方式和沟通手段等却可以有所变化,属于“变”的范畴。我们应当在保持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新颖、高效的沟通工具和交流方式,让人际关系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
总的来看,“变”与“常”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指引我们在抓住本质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变化,勇于创新,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