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77117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作品,展现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彰显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传递深厚家国记忆,凝聚改革合力。
宏观的脉络,微观的细节,全方位、多层次聚焦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精彩瞬间。
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融媒体图书。
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带领读者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本书以新华社推出的“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为基础,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法治、教育、民生、生态、健康卫生、金融、文化、外交等方面多维度、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讲述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动人故事,总结中国经验,挖掘中国智慧,剖析中国方案,便于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奋进力量。
引言 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001 总量连上台阶 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峡工程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12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022 为民族复兴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建设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
032 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延伸阅读
“中国天眼”:极目星空 竞逐未来
041 打造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服务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中国服务业开放给外资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051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北京聚合法治力量多元化解群众纠纷事
060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述
延伸阅读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实
080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社会事业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这个“生活盒子”,要啥有啥
091 向着农业强国加速迈进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会种田”到“慧种田” 智慧农业科技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10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珠水悠悠百粤传
——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广东答卷
122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筑牢绿色长城 守护祖国北疆
——“三北”工程的治沙奇迹
133 用心守护亿万人民健康福祉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河北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观察
144 画好团结奋进最大同心圆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同心聚力铸伟业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巡礼
159 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求新向实
——一座北方港口城市的金融探新之路
172 勇扛大国“顶梁柱”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国资国企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改革创新育新质
——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观察
182 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193 雄途致远通千里 砥砺大道国运兴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青藏铁路:雪域高原辟新途
202 同心奔赴美好前程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传递“爱与榜样”
——米娜瓦尔·艾力谱写民族团结的教育乐章
221 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水利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南水北调的世纪答卷
——世界最大调水工程改变中国供水格局
230 为民族复兴尽责 为人类进步担当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外交成就综述
延伸阅读
中非,共“舞”向未来
附录 共同开创新的历史
珠水悠悠百粤传
——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广东答卷
南岭巍巍,见证无言。珠水悠悠,纵览千年。
是春来早的盎然绿意,是刚出炉的早茶热气,是水袖轻拂间的粤剧婉转。
是千百年来烙在岭南大地之上的印记,是保存在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巷之中的气质,是让文人感叹“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释然。
★ 水量充沛的珠江滋养了南方大地,也勾勒出泛珠三角区域的壮丽空间。图为珠江穿过广州市区。(新华社发 李波摄)
是海丝路上飘扬的涛声帆影,是革命热土上涌动的刚健勇毅,是改革潮涌里荡起的壮阔波澜。
1000 多年前,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 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 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涵养了岭南文脉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内核。
云山珠水,弦歌不辍。岭南之风,山高水长。
岭南,有这样一座座城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
文脉,正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变的内在逻辑。
广州有一条北京路。顺着这条 1600 米长的千年古道,一路向南,可抵珠江天字码头。
走进北京路,高大的榕树挂满了红色灯笼,身着汉服的市民游客广袖襦裙、衣袂飘飘,尝美食、赏非遗、看古迹。
脚下,是从唐代直到民国时期的 11 层路面一一摞叠;身旁,是行人摩肩接踵的商业街和骑楼;眼前,是珠江上来来往往的船舶带来的海浪气息。人声喧哗中,似乎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繁忙的贸易往来,隐约听见过往商队的马蹄声声。这是广州一千多年来繁盛从未中断的商业街,也是广州最为古老的城市中轴线。
从花城广场到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广州新中轴线,绘就着现代化都市的璀璨,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奇迹。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广州是世界上少有的千年城址未变的商业文化名城。2200 多年来,云山珠水间,新老中轴线浓缩着这座千年商都一脉相承的历史,承载了这片土地厚重而深沉的岭南文脉。
北枕五岭,借南粤水陆古驿道融入中原文明;南望南海,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广阔世界。江河纵横、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岭南成为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的枢纽。
“自古以来,岭南大地就是沟通内地和海外的桥梁,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融汇的结晶。”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
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中,一枚银黑色的威尼斯银币引人驻足。这枚娇小的银币,由威尼斯共和国铸造发行,存世只有两枚。考古学者分析,这枚银币到达广州的线路是海路而非陆路,表明15世纪时广州与欧洲的商贸往来频繁。
商都的海洋气质与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成为岭南文脉最独特的基因片段。
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曾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也有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每一条寻常巷陌,都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历史记忆。
行走在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在沿街骑楼、西关大屋、小桥流水、岭南园林之间,寻觅岭南味道。这里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骑楼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而成,体现着广府建筑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鲜明风格。
近年来,这里持续实施微改造,一方面鼓励片区内的原居民参与改造,积极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创新产业,构筑现代生活,用“绣花”功夫让老街区重焕新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