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哲学/宗教哲学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华东师范大学“中西古典思想比较”课精华集,许纪霖 刘苏里 刘擎力荐)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华东师范大学“中西古典思想比较”课精华集,许纪霖 刘苏里 刘擎力荐)

东京大学博士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打通中西方思想,解答现代人困惑

作者:李永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ISBN: 9787208191273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60.99

类别: 哲学/宗教 新书热卖榜, 哲学 SKU:677b8eefa15f9082ca72824e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9127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回归原典,权威全面
融合出土文献,复原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原典
旁征博引,吸收38种历代注疏,参酌78种外国典籍
☆贴近当下,实用管用
从现代人的困境出发,在古人解决问题的对策中获得启发
换个思路考虑问题,在与群星闪耀的先贤对话中拓展思维深度
☆好读好懂,晓畅通达
细腻、完整解说原典
现代文释义,忠实呈现原典精髓

 

内容简介

本书通解《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是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老子思想入门读本。
全书通过比对权威版本,复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义的《老子》原文,从先秦典籍的原始风貌中参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阐释经典,将孔孟老庄和叔本华、黑格尔等西方哲人对照解读,融会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丰富内涵,理解伟大思想家在面临相同问题之时不谋而合的应对逻辑,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时空、普遍适用的伟大特性。本书重视将古典文本纳入现代人的认知框架和人生困境,为读者提供解决现代生活焦虑、迷茫、内耗和痛苦的启示,以摆脱情绪困扰。

作者简介

李永晶,东京大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汕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东京大学人文学研究中心招聘研究员,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著有《东京留学忆记》《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分身:新日本论》《变异:日本二千年》;另译有《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等。
近年出版《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老子智慧八十一讲》等。

目  录

前言 老子: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
  
体例说明
  
上篇 道经 

道可道章第一 
目标与方法:探求宇宙的本源
 
 天下皆知章第二 
认知:从美学到政治哲学
 
 不尚贤章第三 
实践:从心灵秩序到社会秩序
  
道冲章第四 
华夏世界观的理性化
  
天地不仁章第五 
自然主义:人类意识的终极觉醒
 
谷神章第六 
宇宙心灵:生命的自我意识
  
天长地久章第七 
永恒:天若有情天亦老
 
 上善若水章第八 
至善:一腔柔顺一身安
 
 持而盈之章第九 
我们身边的天道
 
 
载营魄抱一章第十 
生命技法:一种精神医学的分析
  
三十辐章第十一 
无用:华夏艺术论的精神
  
五色章第十二 
有用:俗世红尘中的诱惑
 
 宠辱若惊章第十三 
身体的政治学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万物本体:理性认知的彼岸
 
善为士章第十五 
一幅有道者的肖像
  
致虚极章第十六 
生命真相:大自然的治愈力
  
太上章第十七 
政府的四种类型
  
大道废章第十八 
文明论与历史观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无俗念:成圣的方法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海风潮音:倾听一首赞美诗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道体:物理学的直观与实在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自然法则:像野草一样生活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自我修养:自然的动力机制
 
企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极简主义:人生的断舍离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道法自然:来自宇宙和心灵的律令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有为:荣华超然守神气
 
 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无善:事如春梦了无痕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永恒复归:宇宙运动的机制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天下神器:复杂体系的隐喻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战争论:暴力最小化的原则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和平主义:古典战争的法与礼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华夏的自然正义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智慧真相:我们认知的清晰度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伟力与遍在:大自然的颂歌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道治天下:政治文明的标准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舍得:生命和宇宙的机理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无为原理:自然生发的秩序
 
 
下篇  德经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作为美德的道德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作为存在的道德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万物涌现:从空无到存有的相变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真理与虚像:一种逆向思考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宇宙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的视角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温柔:生命活力的源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利场:致命的消耗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世间本清静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有欲自痛苦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现实:我们心灵的映射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学问与修道
 
圣人常无心章第四十九 
面对世界:圣洁的心灵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解脱:永恒的世界之眼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自然伦理学:自创生体系的道德性
 
 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守柔:母性的力量
  
使我介然有知章第五十三 
正道与邪路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自我与世界:作为媒介的身体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神秘主义:修行实践初阶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世间法:修行实践进阶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华夏的自由主义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福祸法则:高阶思维的导引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生命哲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启示
  
治大国章第六十 
神圣合道:国内秩序的立法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谦下共生:世界秩序的规范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自我救济:至极珍贵的事物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报怨以德和以直报怨:兼论怨恨的本质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把握先机:未然的思想
  
古之善为道者章第六十五 
愚己政策:治身理国的起点
 
 江海章第六十六 
王道:不争的美德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仁慈伦理学:自然正义的基础
 
 善为士者章第六十八 
配天:善的终极规范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仁者无敌:至高的兵法思想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知与行:道的召唤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深层实在:再论我们的无知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天诛将至:对世间统治者的警告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高超的心灵:作为智慧的勇敢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法律与天道:这世间的生与死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政治的最终责任
 
人之生也柔弱章第七十六 
自然时间:生命节律的奥义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人合一:论大自然的目的性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圣人:大自然的使徒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主权在民:华夏的社会契约论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理想社会:一幅未来的图景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正信:我们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后记 老子思想:天上人间的智慧
  
补记 万有理论:在科学时代重读老子思想
 

 

 

前  言

前言
老子: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

一
从此刻开始,我们将跟随老子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重新探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那么,老子是一位怎样的人?他是《老子》这部古典著作的作者吗?现代的学者们对此聚讼纷纭。关于老子其人及著作的记载,当以太史公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相关叙述为最早,所以,我们首先就沿着太史公绘制的路线图,开启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首先,根据太史公的描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又称“老聃”。老子出生于“苦县”,当时属于古楚国,位于今日的河南省。老子曾经出任“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守藏史”又称“柱下史”,相当于掌管周王朝图书馆的史官。太史公特别记载说,青年时代的孔子(前551—前479)曾经到周王朝王都,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即要去掉虚骄的神气、过多的欲望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情和志向,因为它们“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回去后,曾在弟子面前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将老子比作“神龙”,这就是老子被称为“犹龙”的由来。
太史公又记载说,老子在周王都居住许久后,看到王朝日渐衰败,就选择了离开。据传,当老子乘青牛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预占见紫云西迈,知有圣人当度”,所以见到老子后便强求“为我著书”,老子于是留下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一书成书广为流传的缘由;尹喜也由此与老子并列,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为后世道教徒将其神化留下了绝好的余白。紧接着以上描述,太史公又记载说,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叫“老莱子”的楚国人,也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另外还有一位晚于孔子一个多世纪的周朝太史儋,有人认为他可能是老子。太史公留下的如上史料非常珍贵,这里将原文抄录如下,供各位读者参考: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这里全文抄录太史公的叙事,其实还有一层目的。20世纪以来,华夏世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疑古之风,许多先秦古籍都被贴上了后人“伪作”的标签。保持怀疑精神以求真,这是理性昌明的表现,值得称许;然而,如果没有确实证据而随意推翻旧说,就难免为“证伪”而做牵强附会的解释。我们仔细看上述材料就会发现,太史公正是出于历史学家严谨的阙疑意图,同时记载了另外两种说法。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出现,按照太史公的意思,我们当认为老子就是李耳,亦即老聃。
另外,《史记·孔子世家》篇记载,孔子离开时,老子有赠言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迹,《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古籍中也有相关记录。由此亦可见太史公再次认可了孔子见老子一事。
现代考据学者虽广泛检索古籍,但所能证明的事实,鲜少有超出太史公的记载。比如,有学者指出,周秦时代的人们但言“老聃”而不言“李耳”,而老、李二字古音极相近乃至相同,春秋时代尚无“李”姓,所以老子本来就姓老,李为后来出现的借字。这是对老子名“李耳”说的怀疑。又有学者考证说,“老莱子”在文字上或应写作“老李子”,因为在先秦时代,莱、李是同一个字,也只是在发音上略有差异。这条证据支持老子为“李”姓。这些考证虽说证据有限,目的亦各不相同,但综合看来,孔子“问礼于老子”中的老子就是老聃;而“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出现的“太史儋”,今日的学者普遍认为不是老子。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老子即老聃,大概出生于公元前600年前后,主要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周王都,相当于孔子师长辈的人。
二
其次,关于《老子》其文,按照太史公的说法,就是老子本人在隐居前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老子留下的五千余言,是以口传还是文字的形式,最终定型为后世所见的《老子》文本呢?太史公对此语焉不详。基于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思想史研究的进展,现代学者倾向于认为,我们今日所见到的《老子》文本有一个逐渐定型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着后人的制作和加工成分。
这个看法或许不错,但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后世对文本进行的“加工”工作。比如,有现代学者认为,传世本《老子》是后世战国时代(前403—前221)学者收集各种文献记录,将其中被视为老子的言论加以重新编制而成;更有学者考证说,《老子》文本出现于汉代初期。但这些其实都是浅率的臆度。事实上,《老子》文本中部分说法源于当时的共有认识与智慧,自然也可为其他作者所使用,而20世纪下半叶的一系列考古发现,直接否定了20世纪初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臆度与妄说。
关于传世本《老子》字句的搜订,近代以来中外学者用力甚多,文本的精确性大大提高。提到《老子》各种写本的历史,最值得关注的两件事均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1973年12月,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写本,均抄写在帛上,一种用篆书抄写而成,一种用稍晚的隶书抄写而成,分别被命名为“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通称“帛书本”。乙本讳“邦”字而不讳“恒”字,而甲本这两个字均不讳,根据传统的君主名字避讳礼制,可以断定乙本抄写于汉代初年,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与其第四子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之间,而甲本则抄写于汉高祖之前。帛书甲乙本虽都有文字缺失,但与传世本非常接近,所以当时学者多认为是《老子》最早的写本。不过,1993年10月,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东周时期楚墓中又出土一批有《老子》文本的竹简,现存1750字,篇幅约为今本的三分之一,学术界通称“郭店本”或“竹简本”。据考古学家测定,郭店楚墓年代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由此郭店本被视为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老子》写本。另外,北京大学于2009年从海外获赠的一批汉代竹简中有一部《老子》,由成熟的隶书写成,总字数约为5300字,与传世本基本相同。该写本的成书时间被推定为汉武帝刘彻(约前156—前87)前期,或西汉后期至晚期,但无论如何都是较早的写本。
在帛书本和郭店本出土之前,通行的传世本以相传生活于西汉文帝时期的河上公(生卒年不详)的《老子章句》系统、三国时期魏国王弼(226—249)的《老子道德经注》系统最为著名。大致成书于东汉末年、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约34—156)或其孙张鲁撰写的《老子想尔注》是道教体系内的著名作品。1900年著名的敦煌藏经洞被偶然发现后,里面有多种白文《老子》或注解《老子》,多为唐代以前的写本,其中《老子想尔注》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的写本。这个写本体系又被称为“五千文”体系,因文本字数为五千字而得名,在民间影响较大。另外,作为传世古本,生活于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隐士严遵的注本《老子指归》,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而在今天仍存的一些石本中,位于河北易县的唐景龙二年(708)制《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与唐开元廿六年(738)制《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时代较早。有学者认为,这些石本大致可归入河上公注本系统。
这里的目的不是罗列《老子》的版本学知识,而是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认为帛书本以及郭店本为更古老的写本,因而更接近《老子》的原貌?很多现代学者主张说,这些出土文献优于以河上公、王弼注本为代表的传世本。但这种看法并非不证自明:焉知传世本不是依据更古老的写本或者口传的某个版本演化而来?在郭店本形成前的公元前6至前4世纪之间,围绕文本的形成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未来的考古学发现给出进一步的证据前,认为老子过函谷关时留下的文本就是《老子》的祖本,才是科学的态度;当然,目前人们还无法断定这个可能的祖本存在于何处。
无须说,从某种可能存在的祖本或曰写本到传世的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或严遵注本,期间因辗转抄录,文本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与此相对,新出土的写本自诞生时刻起未发生变化却也是事实,这一点明显优于传世本,异常珍贵。不过,既然传世本和20世纪新出土的几种写本都可能有自己的“祖本”,那么我们在版本上就不可轻易厚此薄彼。再进一步说,既然目前人们无法断定传世诸本所依据的祖本晚于帛书本或郭店本,那么当写本间出现差异时,我们就有必要从文字、文法、义理等角度去进行综合的取舍判断,尤其要以义理为重。这个判断方法,可称为思想史的方法;简单地说,那就是我们要综合地去辨析,哪一种写法在解释老子思想时在逻辑上更为自洽与严密、在思想上更为深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老子的文本。
如果提到文本的思想史意义,我们就可以说传世本《老子》的价值远远高于帛书本和郭店本了。道理并不难理解:在老子的思想流传于世的两千多年间,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正是通过对传世本的注释和阐述—事实上正是他们同时“创造”了各种传世本—才得以将老子思想纳入华夏精神与生活世界,使得文本和思想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经由传世本创造了异常丰富的老子解释,这种认识积累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原创。比如,道教就是建立在对老子思想的宗教化的基础之上,对后世华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末年佛教体系传入华夏后,老子思想又为其体系的本土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进入宋代后,一批杰出的儒家学者通过全面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创造了闻名后世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老子思想的这些影响,显然都要归功于传世本。
三
我们这里对老子其人其书进行的简略介绍,目的是为初次接触《老子》的读者提供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将几种主要的传世本形成的思想空间呈现出来。在本书中,我将以河上公和王弼的注本和解释体系为线索,结合后世知识与观念体系的变迁,尝试将老子的真意揭示出来。这种探寻老子真意的过程,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进行的“穿越时空”的旅程。
穿越时空,这并不仅仅是比喻的用法。当我们完成这场旅行时,老子究竟是何许人以及《老子》成书于何年何月的问题将不再重要,因为读者朋友们届时会自然地意识到,《老子》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仿佛就是成书于后世每一位读者生活的时代。—这么说吧,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成书于此刻,是为此刻我们每一位读者而写。因此,读完本书,我们的心中就会有一个自己所认识的“老子”,而这又会让我们最终意识到,老子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
当然,我们还会高度确信,《老子》就是一位被尊称为“老子”的华夏圣哲的作品,而老子就是孔子曾经拜访、问礼的老聃。这自然也意味着,老子绝非后世虚构的人物,《老子》文本更非后世学者对古来的谚语、箴言、格言进行的汇编。不过,由于后人抄录时出现的讹舛,传世本以及出土本《老子》与最初的某个祖本会有所不同,自然亦是题中之义。
这种经验或许意味着,围绕老子其人及《老子》文本而出现的某种非确定性,对于我们的探寻而言反而是一个有利的起点:如同风景吸引我们的恰恰是它的非确定性,从而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一样,老子其人的某种“神秘性”以及文本高深莫测的属性,会天然激发我们用自己的心智去进行探索的动力。我们将通过老子的眼睛,去凝视宇宙和我们自身的本质;通过老子的耳朵,去倾听来自宇宙洪荒和我们心灵深处的讯息。在这个过程中,老子和当下的我们之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距离,以及老子生活的周朝王都和当下我们所置身的空间—无论你此刻在这个星球的何处—的差异都将自然隐去,荡然无存。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认识将通过老子的文本,进入一个堪称永恒的世界当中。当我们用语言进行描述时,这个世界必然表象为一个由概念和语词构成的观念世界,但在我们的探索旅途中,我们会发现它就是一个真正实实在在的世界:天地,山谷,江海,风雨,草木,楼台……这些寻常的事物将次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自然会从中体味到旅途的自由、自在、喜乐以及清静,它们其实就是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
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途中的风景。—不错,自由、自在、喜乐与清静,这些正是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一些关键词,但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从《老子》文本的任何一章开始,去探索这幅心灵风景的原貌。我们会重逢我们一直渴望的朴素真理。比如说“清静”二字,我们将会发现,将其用于人生,则人生喜乐幸福;将其用于智慧,则智慧清晰纯粹;将其用于天下,则天下海清河晏。在旅程中,随着我们认知视野的扩大和清晰,我们将会看到一幅全新的人生与世界图景。

抢先评论了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华东师范大学“中西古典思想比较”课精华集,许纪霖 刘苏里 刘擎力荐)”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美的历程(李泽厚代表名作)

EUR €34.99
加入购物车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1卷)(大陆正版授权南怀瑾系列)

EUR €50.99
加入购物车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

EUR €24.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法藏评传

EUR €31.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