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31671
★蔡东藩以后中国通史里程碑式经典!一部群星闪耀的英雄史,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国史。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梅毅(赫连勃勃大王)说史系列,引领中国通俗历史风潮。
★从秦汉到辛亥革命,完整收录集梅毅历史大散文系列,集十年精华之大成!
★与优酷独家定制视频版“二十四史”《梅毅说中国史》相互辉映。
★以英雄为主线,以演义笔法说正史,“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备,鲜活诙谐,独辟蹊径。
★李国文、蒋子龙、高洪波、沈渭滨、王学泰、雷颐、张鸣、杨念群、钱文忠、雷达、白烨、肖复兴、叶延滨、刘鸿儒、朱伟一、曹可凡等激赏推荐。
★主流学界认证,千万读者热追,风行十余年!
★精校新修,订正若干内容错误。
★精装双封面设计,专色 烫金工艺,大气典雅,宜读宜藏。
★附赠作者手绘关公像和签名藏书票。
《梅毅说中国史》是梅毅历时十年完成的通俗历史经典。该系列起始于秦汉,中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夏、元明清,下迄辛亥革命,几乎代代赓续。梅毅以历史真实为基础,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并熔于一炉。作品兼文兼史,精湛华美,汪洋恣肆,荡气回肠,堪称蔡东藩以后中国通史里程碑式著作。
《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
《两晋南北朝:迷乱狂欢三百年》
《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
《宋辽金夏:刀锋上的文明》
《元:铁血、杀戮与融合》
《明:繁华与崩溃》
《南明:流亡的悲歌》
《清:矛盾重重的王朝》
《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6年 11月 30日,我作为中国作协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话语入心,感受颇深!
联想到我本人的创作,从 2003年到 2015年,12年时间,正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找回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中国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坐着冷板凳,独立完成了 10卷本、500多万字的《帝国真史》系列丛书。
抚今追昔,纵观历史,如今,我静下心来,俯首思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的民族!
回望中国历史数千年进程,特别是朝代更迭的那些铁血岁月,英雄鹰扬,豪杰虎跳,确确实实让后人无限神往!在每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中,各类英雄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纠葛、交结、争斗,无不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荡溢着历史的波谲云诡,迸发出惊人的感动力!即使在今天,无数中华历史英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肝肠寸断的瞬间,那些汗与泪倾泻而成的故事,依旧晶
莹闪耀 ……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 ——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我在“以人为本”“以人带史”的独特历史讲述中,总会给大家展示历史洪流中那些血肉英雄的一生传奇。大哉英雄,他们离奇跌宕的命运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义散场,连我这样冷静的写作者都每每为之流泪动容。我希望能够以客观的、现场感的讲述,消除流水账式干巴巴教科书的平铺直叙,一改宫廷史书荒诞不经的星宿下凡式的神化,一改旧时代民间叙事中英雄故事天命巧合的际遇铺陈,泯除昔日怪力乱神的“超现实”力量冲突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重力突破传统中国通史写作那种老旧的格套,从崭新的、完全的、人性义理的角度,去描写、描摹历史中的“人”在乱世之中生存挣扎所遇到的矛盾、痛苦,从而进一步展示出那些伟大时代伟大英雄的反省、发愤、坚忍,展现乱世之中人性的恢宏壮美和平凡生命力的顽强不屈。
在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历史的宏大画幅中,我们面对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有时候,确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波澜壮阔之间,我总会发现那些欢乐或悲伤英雄身上的熠熠闪光,他们高尚的友情、撼天动地的义气、深沉的亲情,以及奋不顾身的勇气 ——所有这些,无不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价值观,体现出我们最原始、传统的道德。他们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侠义勇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无不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相契合,故而历久弥新!
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不容易。为此,如同入群山寻宝,我只能对史料细细爬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仔细挖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还原历史,润饰附会,撷取那些细微、深刻而又不经意处的细节,继而细细雕琢,默默推想,最终来张扬我们心目中的历史英雄楷模,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在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力避当下坊间最流行的群氓庸俗搞笑史观,扬沙弃砾,以历史守护者的角度,切入中华大历史活生生的血肉肌体之中,从中发现每个伟大时代各路英雄的英伟、自我突破,甚至是狂狷的人格状态,探究辉煌乱世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英雄”的挣扎过程。
看啊,这些人,有血有泪,有悲伤有欢乐,有飞扬有落魄。看啊,这些历史长河中伟大英雄们短暂而辉煌、悲伤的人生历程,真实而丰沛的情感。今天的人们,肯定能够在谛听和仰视中,深刻感受我们伟大历史嬗变无常的命运,沉浸于历史戏剧性的快感中,体悟那些英雄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成长。
在我们为泪水所溅湿的笑声中,在惊回首的历史探望中,那些具有冰山大漠魂魄的英雄雕像,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会越来越清晰而丰满!
2017年 8月 6日于深圳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视,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
——李国文 著名作家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金融界工作,浸淫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第一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茅盾文学奖”,不亦易乎!
——蒋子龙 著名作家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喜: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
——高洪波 著名作家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沈渭滨 复旦大学历史教授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王学泰 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工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
——雷达 著名评论家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
——白烨 著名评论家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肖复兴 《人民文学》副主编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第一,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讲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叶延滨 《诗刊》主编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
——刘鸿儒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
——朱伟一 证监会研究员、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曹可凡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纵欲时代的困惑
明朝灭亡的历史悖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这阕《烛影摇红》丽词,乃明朝南都陷落之际松江美少年夏完淳的感时伤怀之作。绮楼盛境,帝国繁华,转瞬间皆成梦忆,不能不让人扼腕慨叹。
明朝,是一个欲望自始至终都勃勃膨胀的年代。
其实,欲望,绝非一个贬义词。人之所以为人,欲望乃基本的原始驱动力。中国社会,从历史的经验上大体来讲,一向对“人欲”采取优容的态度。《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肯定了人生的基本欲望。即使是给后世人以刻板说教印象的理学宗师朱熹,他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原本的指向也只是要求帝王敬理克欲,并不是板着面孔训斥一般百姓去压抑基本的欲望。
明代以来,“童心说”“性灵说”“情教说”等哲学思潮,都在不断呼吁人们打破禁欲的桎梏,鼓励众生去追求人生的欢乐,并竭力尊崇人之为人的情感意志。
可惜的是,抛开明代后期“非君抑尊”思想的进步意义不讲,明朝社会,自上而下,由始至终,爱恨骋意,倨傲以狂,狂放自适,嬉乐贪欢,最终皆归并成为个体欲望和群体欲望的无限放纵。
个体性和社会性欲望的无限膨胀和放纵,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太祖朱元璋刑网四布的统治欲,明成祖朱棣骇人听闻的杀戮欲,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毫不负责任的嬉乐欲,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财迷心窍的贪攫欲,明熹宗朱由校放任自流的淫乐欲,明思宗朱由检刚愎自用的控制欲;同时,在这些迷狂帝王的欲海中,李善长以营党欲,朱高煦以篡夺欲,王振以虚荣欲,刘瑾以把持欲,严嵩、张居正以求权欲,魏忠贤以变态欲,李自成、张献忠以残虐欲,吴三桂以私情欲,无遮无掩、放荡恣肆地在近三百年间狂暴地躁动,横溢泛滥,莫有止息。最终,欲望湮没了一切,家倾国亡,同归于尽。
明朝的“纵欲”之风,完全是“贵己贱人”的放纵。此种纵欲,既非兼爱,又非尊身。各种人群在追求一己之利的同时,聚滴成潮,最终成为淹没一切的天下大害。
在这个纵欲成风的时代,人的价值并非因追求有所升华,个体缺失反而成为整个时代的人性普遍特征。纵观作为“社会良心”的士大夫阶层,自负、好刚、使气、矜夸、孤傲、浮躁,成为其最为显著的性格特征。即使在他们淋漓挥洒的诗文中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戾气而不是霸气,是狂狷任性而非个性张扬,是浮躁阴鸷而非明朗任侠,是纵情放荡而非率性求真。
于是,在放纵之后,迷惘、孤寂、苦涩、失落、忧郁、凄苦一拥而上,理性与克制成为真空地带,道德感从社会人群中被抽离几尽。
内忧外患之中、网罗高张之下、酒醉金迷之间,危机日甚,直至于亡。
万历年间《顺天府志》中所描写的人欲横流、穷奢极欲的社会现象,即使对于今天也极富警醒性:
风会之趋也,人情之返也,(开)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流殆益甚焉。(社会)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宴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人民)家无担石(之储)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佞佛进香。(更)甚则遗骸未收,即树幡叠鼓,崇朝云集。噫,何心哉!德化凌迟,民风不竟。
明朝一代,自1368年至1644年,共两百七十七年历史。明朝年代计算有多种说法。崇祯帝死后,南明有福王、鲁监国、唐王、桂王等政权一直延至1662年。如果算上奉明正朔的台湾郑氏政权,即可延至1683年。但从“大一统”观念看明朝,其终止年份应为1644年。
近三百年间,明王朝有它自盛而衰的过程: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土木之变”(1449年)的八十余年间,为社会经济重构期;自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到正德末年的七十多年,是明朝经济自我修复和调整期;自正德、嘉靖相交之际到万历中前期,乃商业经济新变化、社会相对稳定的变革期;自万历中后期到崇祯末年(1644年)的半个世纪,乃社会土崩瓦解一步一滑落的溃决期。
总体上讲,除了朱棣“靖难”篡位内战以及最后十几年内外交困大战的两个时期外,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对外武装冲突和境内离叛都不算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从“大局”上观察,明帝国社会在大多数时间段内处于稳定和平稳发展之中。明朝中央政权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积极有效,对内政令推行顺利,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传统极具总结性并传承空前。
但是,明朝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果放置于当时的世界大舞台上来观察,就难免显得逊色。特别是在火器制造、天文地理、历法运算等自然科学领域,大明王朝因中央帝国故步自封的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而且,15世纪和16世纪的全球,是世界性的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当郑和的辉煌远航被当作滥费国帑而遭尘封之后,中国人的冒险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渐为泱泱大国心态和科举场屋钻营所遮蔽。
成熟文明的崩溃,并非在于社会与个人陷于纵欲状态下的麻木不仁。而且,所谓的王朝宿命周期性也仅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暗喻。明朝的灭亡,同样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但它在僵卧不动的边缘没有坚持太久,突如其来的内部崩坍和外力作用结束了它在旧时代的踽踽独行:农民战争的巨大消耗与女真部落令人瞠目结舌的突然崛起,终于把大明王朝在极短时间内推入了历史的深渊之中。一种长期平稳发展的文明,终于沦为充满暴力与血腥的末世。这个并不十分邪恶的旧时代,最终被白山黑水之间的屠龙骑士用刀剑刻画上了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明帝国灭亡前连一个让人喘息的回光返照时期都未曾享受过,更未经历过五代十国那样长久的“末世”期。清朝统治者汲取了蒙古统治人群的失败经验,在使用短暂而骇人的血海恫吓之后,他们手持儒家传统的幌子,开始了对庞大帝国处心积虑的经营。
可悲的是,大明王朝的文明之火并未被移置于一种更为广大的空间。这种毫无新意的平移置换,使中原王朝迈上了一种看似辉煌其实是原地踏步的停滞之途。古老的中华文明,并未在改朝换代中和“异质文化”的浸染下得以凤凰涅槃,而是陷于一种新统治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精神圈囿的窒息氛围。清朝这种“柔性”的精神摧残,表面上看似黏合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地理与文化间的裂痕,究其实也,于汉民族而言,这种摧灭对中华核心价值的腐蚀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衰退的可怕性,超过十个“扬州十日”。
万马齐喑中,在无尽的高压之下,我们的民族性格变得消沉、靡顿和烦琐,昔日天真率直、极富文明创造力的人民,日益成为柔懦和忍耐的“顺民”。这种消极影响,持续至今也未全然散尽。
明王朝的丧钟响起之后,中国步入一种浑噩而长久的假寐期。令人泫然悲哀的是,明亡之后,经过又一个近三百年的轮回,继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分裂和混乱以及西方“文明”的野蛮侵略。中央帝国的臣民,在手持刺刀和新式武器的外夷士兵眼中,竟成了荒诞可笑的脑后拖着小辫的“土著”。可悲的是,当清朝龙旗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被扯下快一个世纪后,我们不少人心中的“辫子”,仍然顽固地悬浮在脑后。
大明王朝的赫赫人物,当然不是滚滚历史车轮中机械僵硬的“部件”,更不是教科书中枯燥呆板的平面人物。拭去民间艺人和戏剧演义的垢腻油彩、挥退尘封久远的历史沉积,我们会恍然发现那些已经格式化的并渐渐消隐于历史隧道中的面孔,是那么新奇和陌生:
朱元璋看似暴戾无情,他在立国“道德”层面上却无可指摘,得国最正;朱棣看似治国有道的雄才大略,却真正种下日后女真崛起于东北的深祸至忧;宦官王振看似误国误民导致英宗皇帝被俘的“土木之变”,一切的一切竟然出于乡儒衣锦还乡的虚荣心;明武宗看似嬉乐荒唐、不可饶恕的游戏生涯,其实有过赈灾免赋的为善之举;大学士严嵩看似罪恶满盈的一生,其实都是他桑榆之年的失误,青年时代的严嵩原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士子;嘉靖年间看似喧扰一时的沿海“倭患”,真正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葡萄牙人和中国海盗;明神宗看似贪敛暴虐的统治年代,竟然也有“三大征”的进取(当然还包括由此导致的巨额开销);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据中原的“雄才大略”,仔细推究却大都源于投附汉人的怂恿;李自成、张献忠看似进步的“革命”意绪,其实不过是出于驿卒和弃伍士卒的怨毒;吴三桂、李成栋看似皆“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来各有各的难言隐衷……
汤传楹在其《闲杂笔话》中这样写道:“天下不堪回首之境有五:哀逝过旧游处,悯乱说太平事,垂老忆新婚时,花发向陌头长别,觉来觅梦中奇遇……然以情之最痛者言之,不若遗老吊故国山河,商妇话当年车马,尤为悲悯可怜。”伤痛悼惜之中,回首明朝,风流如梦,绮华成空。
苦涩之余,仅以陈子龙一诗述怀: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香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