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26121
40年前,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和汤一介等几位先生,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它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记录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为中国文化书院现任院长,亲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与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以客观笔触记录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现了一代学术巨擘的文化追求与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书中展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前辈学者的文化追求、实践精神、无私品格和使命感,对于当代中青年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精装大开本,典雅大气、彰显品质;全彩印刷,一百余幅照片,鲜活地展现历史。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
其中许多事件为第一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第一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梁从诫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对于如何界定80年代,如何分析当时“文化热”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
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500余条,书后附有5个历史文件,并配以100余幅历史照片。
2018 三联版序 陈方正 _01
序 中国知识分子的宽容、耐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奥地利]雷立柏(Leopold Leed)_05
自序 陈越光 _09
引言
第 1 节 本书的写作过程、特点和版本 _003
第 2 节 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书院 _006
第 3 节 中国文化书院再出发 _008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与建院设计
第 1 节 1984 年 _016
第 2 节 创院经过的追溯 _018
第 3 节 关于胡耀邦的批示 _023
第 4 节 关于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 _025
第 5 节 关于成立大会 _030
第 6 节 建院设计 _033
第 7 节 中国文化书院合法性的取得 _035
第二章 创院的人们
第 1 节 最早发起创立书院的几位年轻人 _044
第 2 节 创院五老: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 _052
第 3 节 汤一介与中国文化书院 _065
第 4 节 两大柱石:庞朴与孙长江 _069
第 5 节 创院期的书院导师 _076
第三章 文化热(上)
第 1 节 历史把讲台还给了它的主人:1985、1986 年的文化讲习班 _088
第 2 节 面向驻京外国友人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_098
第 3 节 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 _100
第 4 节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讨会 _112
第 5 节 1988 年的几次小型研讨会 _114
第 6 节 “‘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_119
第 7 节 “中国宗教的过去与现在”_121
第四章 文化热(下)
第 1 节 为期两年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_128
第 2 节 高级学术研究班 _137
第 3 节 全国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班 _142
第 4 节 北京市工商企业管理干部深化法制教育培训班 _145
第 5 节 流产的“机动车驾驶员继续教育全国统一教程”_146
第 6 节 形形色色的办班与办班设计 _149
第五章 中国文化书院80年代的出版物
第 1 节 《梁漱溟全集》编辑过程 _155
第 2 节 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化研究年鉴》_162
第 3 节 书院的教学用书系列 _164
第 4 节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_167
第 5 节 《中外比较文化研究资料》和《中国学导报》_171
第 6 节 编纂《中国文化书院文库》的五年规划 _172
第六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社会联系与内部管
第 1 节 文化书院与境外学术界的联系 _182
第 2 节 文化书院与媒体和企业界的联系 _186
第 3 节 文化书院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关系 _189
第 4 节 文化书院的《章程》_191
第 5 节 院务委员会的运作 _192
第 6 节 机构部门设置 _195
第 7 节 各地各样的分院 _197
第 8 节 制度的建设与缺失 _200
第七章 1987—1989年的盛况:年的中国文化书院
第 1 节 院务工作报告:1987 年;1988 年 _206
第 2 节 雅兴与雅聚 _209
第 3 节 1987 年的大招聘 _212
第 4 节 图书馆、编译馆与口述历史资料馆 _215
第 5 节 中国学研究资料咨询中心 _223
第 6 节 同学们 _226
第 7 节 购置或建造院舍的努力 _228
第 8 节 基金会与海内外筹资的设想 _230
第 9 节 文化书院鼎盛期的阵容 _232
第 10 节 财务分析 _238
第八章 内部分裂与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 1 节 裂开的阵营 _242
第 2 节 秋风中的分家 _244
第 3 节 院务委员会对“分家”的态度 _249
第 4 节 “6·18 夺家具”与“7·21 取公章”事件 _250
第 5 节 超越底线的动作 _253
第 6 节 解决问题:27 ∶ 1 _256
第 7 节 分析与追问 _264
第九章 危局中的坚守
第 1 节 没有选择,只有坚守 _270
第 2 节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会前书信 _273
第 3 节 东亚地区文化与经济互动国际研讨会 _277
第十章 余声:未竟的梦想
第 1 节 90 年代组织编写的几套丛书 _282
第 2 节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国际研讨会 _286
第 3 节 关于《儒藏》_289
第 4 节 未竟的私立大学梦 _291
致谢 _295
主要参考书目 _297
中外人名及其部分著作索引 _301
附录
中国文化书院档案汇编与文献选录 _312
档案图片目录 _413
越光是汤一介和我的老朋友,他写中国文化书院的历史我一直很关心很期待。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中国文化书院、了解汤一介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了解八十年代的历史。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先生
越光兄在这个时候为书院编撰这本历史,是很恰当的——不仅如此,我们更热切期待,他能够再接再厉,为整个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化运动,描绘出更全面和详细的画图来。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 陈方正先生
往日繁华,昔不至今,离合聚散,史笔如椽——过来人写当年事,关心文化今天和明天的朋友先睹为快!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刘梦溪先生
时代是有版本的,既有这一版,也有那一版,就看你活在一手时间,还是二手时间。幸有长者立于彼岸,燃篝火守先待后,为一个时代刻下了另一纪年。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先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