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56817
创伤麻醉学》一书的问世无疑是锦上添花。全书内容丰富,全面,书写规范,文字顺达,对从事创伤麻醉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它不仅可用于平时,而且还可应用于战时救治。
内容上能够充分反映国内外创伤病人救治过程中外科治疗和麻醉处理的主要动态与研究进展,方法、技术与理论。涉及到创伤病人的整个救治过程,即术前急救、术中麻醉处理与监测、术后复苏或ICU。 既包括整体病理生理学变化诊疗,也包括各部位创伤的麻醉诊疗特点;既介绍平时创伤(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的救治与麻醉要点,也介绍灾害、战争或野战等特殊条件下创伤的救治与麻醉特点;还包括对老年、儿童、孕妇等特别人群创伤后救治与麻醉处理要点。本书与通常的临床麻醉学专著或教科书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围绕创伤病人救治,着重与其密切相关的麻醉理论、技术、生命体征监测、内环境调控、药物应用、输血输液治疗、疼痛缓解等知识的阐述。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伤流行病学 /1
一、 交通伤 /2
二、 工业创伤/3
三、 运动伤 /3
四、 灾害伤 /3
五、 战创伤 /3
第二节 创伤救治的基本问题 /4
一、 救治机构与创伤救治体系 /4
二、 院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 /4
三、 院内救治模块一体化建设 /5
四、 全民创伤急救常识的普及 /5
第三节 创伤医学与创伤麻醉学 /7
一、 创伤医学的发展 /7
二、 创伤麻醉学的兴起/8
第二章 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 /11
第一节 院前救治阶段 /11
一、 现场“ABCDE”快速评估 /11
二、 “ 撞击计划”评估法 /13
三、 院前指数/13
四、 CRAMS 评分法 /14
五、 创伤计分法与修正创伤计分法 /14
六、 批量创伤患者的现场检伤分类 /15
七、 小儿创伤评分 /16
八、 病伤严重度指数 /16
九、 MGAP 联合评分 /17
十、 战伤伤病员评估与处置顺序 /18
第二节 院内救治阶段 /19
一、 简明损伤定级 /19
二、 损伤严重度评分 /20
三、 多发伤评分方案 /20
四、 休克程度的判断 /20
五、 创伤输血评估与治疗目标 /20
六、 创伤患者气道风险的评估 /22
七、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22
第三章 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24
第一节 创伤的全身反应 /24
一、 体温的变化 /24
二、 体液的变化 /26
三、 血糖的变化 /26
四、 蛋白质的变化 /27
五、 免疫的变化 /27
第二节 创伤后各系统的变化 /28
一、 中枢神经系统 /28
二、 心血管系统 /30
三、 呼吸系统/30
四、 消化系统/31
五、 泌尿系统/3
六、 凝血与纤溶系统 /32
第三节 创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对麻醉的影响 /34
一、 血容量改变对麻醉的影响 /34
二、 体温改变对麻醉的影响 /34
三、 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对麻醉的影响 /35
四、 其他系统/36
第四章 创伤患者手术与麻醉前的准备 /37
第一节 创伤对麻醉实施与管理的影响 /37
一、 呼吸道梗阻与气道显露困难 /37
二、 颈椎损伤/38
三、 气胸与血气胸 /38
四、 失血与低血容量 /38
五、 意识障碍/38
六、 颅内压改变 /38
七、 饱胃、呕吐与反流 /38
八、 体位限制/39
九、 穿刺部位损伤与感染 /39
第二节 手术与麻醉前的准备 /39
一、 伤情判断与再评估/39
二、 手术室的准备 /42
三、 血管通道的建立 /43
四、 早期镇痛/43
五、 麻醉前用药 /44
六、 麻醉知情告知 /44
第三节 麻醉方案的制订 /44
一、 手术与麻醉时机的确定 /45
二、 麻醉方法的选择 /45
三、 围手术期监测 /46
四、 完善必要的医疗文件 /47
五、 麻醉科医师的任务与作用 /47
第五章 创伤患者的气道管理 /49
第一节 呼吸道的解剖结构 /49
一、 鼻 /49
二、 口腔 /50
三、 咽 /50
四、 喉 /50
五、 气管与支气管 /50
第二节 创伤对呼吸道的影响 /51
一、 气道的直接损伤 /51
二、 颈椎损伤/52
三、 胸部损伤/52
第三节 创伤患者的气道处理原则 /53
一、 创伤气道的急症处理 /53
二、 气管插管决策 /54
三、 躁动患者的管理 /55
四、 误吸的预防 /55
五、 院前气道处理 /56
第四节 创伤患者气道处理的主要方法 /58
一、 创伤气道常规准备的设备和工具 /58
二、 创伤气道管理的术前评估 /60
三、 创伤患者气道处理的麻醉技术 /61
四、 困难气管插管的常用方法 /62
五、 外科气道/66
第六章 创伤患者的血管通路建立 /68
第一节 血管通路的种类和临床应用 /68
一、 静脉通路/68
二、 动脉通路/69
三、 骨髓腔通路 /69
第二节 静脉通路的建立 /70
一、 外周静脉通路 /70
二、 中心静脉通路 /71
三、 不同部位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要点 /74
四、 并发症与防治 /77
第三节 动脉通路的建立 /78
一、 途径 /78
二、 器材 /78
三、 穿刺置管方法 /78
四、 注意事项/79
第四节 骨髓腔输注通路的建立 /79
一、 途径 /80
二、 器材 /80
三、 建立方法/80
四、 注意事项/80
第五节 与血管通路相关的常用辅助装置 /80
一、 加压器(袋) /80
二、 输液输血加温器 /81
三、 动脉血管穿刺压迫止血装置 /81
四、 超声诊断仪 /81
第七章 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 /83
第一节 温度调节与温度管理 /83
一、 人体温度调节 /83
二、 麻醉和手术对围手术期体温的影响 /84
三、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副作用 /85
第二节 体温监测与复温设备 /87
一、 体温监测常用部位/87
二、 保温的方法和设备/88
第三节 意外低温 /89
一、 意外低温的定义和生理影响 /89
二、 意外低温的处理 /89
第四节 创伤相关低体温 /91
一、 创伤相关低体温的概述 /91
二、 创伤相关低体温的临床意义及防治 /92
三、 创伤相关低体温的防治 /93
四、 损伤控制性手术和重症监测治疗 /94
第八章 战创伤镇痛 /96
第一节 镇痛理念变化和战创伤镇痛特点 /96
一、 多模式镇痛 /96
二、 预防性镇痛 /97
第二节 创伤镇痛实施 /97
一、 创伤疼痛评估 /97
二、 阿片类镇痛药治疗/98
三、 区域神经阻滞镇痛/101
四、 战创伤镇痛体系和管理流程 /103
第三节 创伤后慢性疼痛预防 /104
一、 创伤后慢性疼痛概述 /104
二、 创伤后慢性疼痛评估 /104
三、 创伤后慢性疼痛预测因素 /104
四、 常见创伤后疼痛综合征 /105
五、 创伤后慢性疼痛的治疗 /105
第九章 创伤患者的液体治疗 /108
第一节 液体治疗的基础知识 /108
一、 人体液体分布 /108
二、 临床麻醉常用溶液/110
第二节 创伤患者液体治疗期间监测方法 /111
一、 无创监测指标 /112
二、 有创监测指标 /112
三、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113
四、 血压维持目标和影响因素 /113
第三节 创伤患者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113
一、 麻醉手术期间失血/114
二、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115
三、 人体每天生理需要量 /115
四、 术前禁食禁饮 /115
五、 创伤手术的特点 /115
第四节 创伤重症患者和大出血输液处理 /116
一、 创伤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 /116
二、 大量输血的处理 /117
三、 临床救治案例分析/117
第十章 创伤患者的输血治疗 /119
第一节 创伤性凝血病 /119
第二节 损伤控制性复苏 /120
一、 限制性液体复苏 /120
二、 低压复苏/120
三、 止血性复苏 /120
四、 损伤控制性手术 /121
第三节 血液成分与临床应用 /121
一、 输血指征/122
二、 大量失血的判断与大量输血的启动 /122
三、 血液成分/123
四、 现场血库与移动血库 /125
五、 自体输血/126
第四节 减少出血的药物 /127
一、 凝血酶原复合物 /127
二、 纤维蛋白原 /127
三、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 / 128
第五节 凝血功能监测与指导输血治疗 /128
一、 血栓弹性检测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 /128
二、 血栓弹性检测指导成分输血 /129
三、 血栓弹性检测的优势 /129
第十一章 创伤患者的监测 /130
第一节 监测的分类 /130
第二节 氧合功能监测 /132
一、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132
二、 血气分析/132
三、 组织和黏膜二氧化碳和pH 值监测 /133
四、 吸入和呼出气体监测 /133
第三节 通气功能监测 /133
一、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133
二、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应用 /134
三、 麻醉呼吸机的设定和报警设置 /135
第四节 循环功能监测 /135
一、 心电图 /135
二、 血压 /136
三、 中心静脉压 /138
四、 肺动脉导管 /138
五、 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139
第五节 神经系统监测 /141
一、 颅内压 /141
二、 脑电图 /142
三、 脑电双频指数 /142
四、 诱发电位/142
五、 脑氧饱和度 /143
第六节 其他监测 /144
一、 尿量 /144
二、 体温 /144
第十二章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146
第一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概述 /146
一、 流行病学/146
二、 损伤机制/147
三、 分类与分级 /148
四、 手术治疗方法 /150
第二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151
一、 原发性颅脑损伤 /152
二、 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153
三、 脑疝 /153
第三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麻醉相关的影像学基础 /154
一、 评估颅脑损伤的神经影像学成像方法 /154
二、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特点 /155
第四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麻醉相关的生理与药理学基础 /157
一、 神经外科麻醉相关的生理和药理因素 /157
二、 麻醉药和其他药物对脑血流、脑代谢和颅内压的作用 /158
三、 麻醉状态下的脑血流、脑代谢和颅内压相互作用 /163
第五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和紧急治疗 /164
一、 院前急救处理 /165
二、 急诊处理/165
三、 重型颅脑损伤的紧急治疗 /165
第六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麻醉前评估 /167
一、 神经系统评估 /167
二、 呼吸系统评估 /167
三、 心血管系统评估 /168
四、 肌肉骨骼系统评估/168
五、 胃肠系统评估 /168
六、 其他系统评估 /168
第七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麻醉管理要点 /169
一、 气道管理/169
二、 防治低氧血症 /169
三、 过度通气/170
四、 优化血压管理 /170
五、 液体复苏/171
六、 血糖控制/172
七、 体温控制/173
八、 糖皮质激素使用 /173
九、 颅内压增高的紧急治疗 /173
十、 麻醉策略/174
第八节 小儿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175
一、 不同年龄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175
二、 小儿创伤性颅脑损伤特点 /176
三、 麻醉策略/176
第九节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加强监护治疗 /179
一、 颅脑损伤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初始评估 /179
二、 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的处理 /180
三、 控制颅内压增高 /180
四、 呼吸机治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 /180
五、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180
六、 垂体功能不全和电解质异常 /181
七、 颅脑损伤亚低温疗法 /181
第十三章 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183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特点 /184
一、 口腔颌面部血供 /184
二、 口腔内牙齿损伤 /184
三、 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 /184
四、 合并颅脑损伤 /184
五、 口腔颌面部神经及腺体损伤 /185
六、 口腔颌面部腔窦损伤 /185
第二节 牙槽突创伤与麻醉管理 /185
一、 牙槽突外伤的特点/185
二、 牙槽突外伤的分类/185
三、 麻醉操作导致创伤/186
四、 牙齿创伤的分类 /187
五、 麻醉处理对策 /187
第三节 颌骨骨折与麻醉管理 /188
一、 上颌骨骨折 /188
二、 颞颌关节创伤 /190
三、 颧骨骨折/190
四、 下颌骨骨折 /190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 /193
一、 常见口腔颌面部合并伤 /193
二、 合并颅脑损伤的麻醉处理 /194
第五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195
一、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 /195
二、 颌面部间隙感染分类 /195
三、 颌面部间隙感染人工气道的建立 /199
四、 颌面部间隙感染麻醉管理 /200
第六节 麻醉后恢复 /201
一、 平稳的苏醒 /201
二、 减轻拔管反应 /201
三、 预防上呼吸道梗阻/201
四、 防治恶心呕吐 /202
五、 防治通气不足 /202
六、 完善的术后镇痛 /202
第十四章 眼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204
第一节 眼解剖和生理 /204
一、 眼球壁 /204
二、 眼内容物/206
三、 眼附属器/206
第二节 眼创伤分类 /208
一、 机械性眼外伤 /208
二、 眼化学烧伤 /208
三、 其他类型眼损伤 /209
四、 眼战伤 /210
第三节 眼创伤现场早期急救处理原则 /211
一、 机械性眼外伤的初期处理原则 /211
二、 眼化学烧伤早期处理原则 /213
三、 眼战伤急救处理原则 /213
第四节 眼内压与眼创伤 /215
一、 眼外伤引起的眼压升高 /215
二、 外伤后低眼压 /216
三、 麻醉药物与眼内压/216
四、 麻醉方法与眼压 /217
第五节 术前评估与准备 /217
一、 术前评估/217
二、 术前准备/218
第六节 麻醉选择及实施原则 /219
一、 麻醉选择原则 /219
二、 局部麻醉/219
三、 局部麻醉复合监护麻醉 /220
四、 全身麻醉/221
第七节 常见成人眼创伤手术麻醉 /224
一、 眼球穿通伤麻醉 /224
二、 角膜移植手术麻醉/224
三、 眶壁骨折手术麻醉/225
四、 眼爆炸伤麻醉 /225
五、 眼球摘除手术麻醉/225
六、 眼内异物取出术麻醉 /225
第八节 小儿眼外伤手术麻醉 /226
一、 小儿眼外伤麻醉处理原则 /226
二、 小儿眼外伤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麻醉处理/226
第十五章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
麻醉管理 /228
第一节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机制与分类 /228
一、 创伤机制/228
二、 创伤分类/229
第二节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治 /230
一、 临床表现/230
二、 体格检查/231
三、 影像学检查 /233
四、 其他辅助检查 /234
五、 治疗 /234
第三节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的麻醉 /238
一、 初期管理/238
二、 神经损伤的判断 /239
三、 术中管理/239
第十六章 胸部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244
第一节 胸部创伤概述 /244
一、 病因 /244
二、 分类 /245
三、 紧急处理/245
四、 急诊开胸手术适应证 /245
第二节 胸部创伤的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 /246
一、 胸部创伤的特点 /247
二、 胸部创伤的种类 /247
第三节 胸部创伤患者的麻醉 /252
一、 麻醉前评估 /252
二、 麻醉期间监测的选择 /254
三、 麻醉术中管理 /255
四、 麻醉期间的气道管理 /257
第四节 胸部创伤患者的麻醉后管理 /258
一、 胸部创伤患者麻醉后的气道评估与管理 /258
二、 胸部创伤患者术后镇痛 /260
第十七章 心脏大血管创伤患者的麻醉
管理 /263
第一节 穿透性心脏损伤的诊疗策略 /263
一、 创伤性心脏损伤概述 /263
二、 穿透性心脏损伤常见原因及病理生理 /264
三、 穿透性心脏损伤的常见临床表现 /264
四、 穿透性心脏损伤的诊断策略 /265
五、 穿透性心脏损伤的急救与管理
策略 /265
第二节 钝性心脏损伤的诊疗策略 /268
一、 钝性心脏损伤解剖和病理生理 /268
二、 钝性心脏损伤临床表现 /268
三、 钝性心脏损伤诊断策略 /269
四、 钝性心脏损伤管理策略 /269
第三节 其他罕见心脏损伤 /270
一、 医源性心脏损伤 /270
二、 代谢性心肌损伤 /270
三、 电击伤 /270
四、 心腔内子弹伤 /270
第四节 大血管损伤的诊疗策略 /271
一、 大血管损伤的解剖和病理生理 /271
二、 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271
三、 大血管损伤的诊断策略 /271
四、 大血管损伤的治疗措施 /273
第五节 急诊条件下心脏压塞手术的麻醉策略 /275
一、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275
二、 麻醉诱导关注点 /275
三、 麻醉维持关注点 /276
?
得益于本书所有作者的辛勤付出,使我们的夙愿得以 实现。我们相信,各位专家出色的工作将为关注创伤救治与麻醉的临床医师、医学生及相关的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一部既通俗易懂,又颇具权威性的参考书。
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灾害与战争环境,创伤都是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威胁。创伤是以几乎没有特定规律可循的方式对机体造成伤害的一种特殊疾病。创伤患者救治和麻醉管理一直被看作麻醉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麻醉医学的所有亚专业。其处理特点除了与所涉及的机体部位或系统有关外,还与性别、年龄分层、伴发疾病及特殊机体状况(如妊娠)密切相关,也包括了危重症救治与疼痛治疗学等领域。创伤麻醉学从麻醉医学各个亚专业中脱颖而出,必将强化麻醉科医师在危重创伤患者救治方面的重要地位,加强其贯穿于创伤初期救治、手术干预、麻醉管理及后期康复全时程的整体作用,并切实优化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创伤麻醉学既是麻醉医学的亚专业,更是创伤医学的重要分支。随着麻醉医学向着围手术期医学纵深发展,创伤致机体损伤与防治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不断更新,生命体征和机体内环境监测持续改进,各类新型救治药物和技术大量涌现,医疗救治器材与设备快速优化,以及越来越多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加入,使得我国创伤麻醉管理与救治水平快速提升。这些进步与提升,很好地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条件下,各类创伤的发生率依然偏高,不论地处都市还是乡村,各级医疗机构都会面临批量和 / 或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缜密顺畅的救治体系,周全细致的救治预案,协调有序的救治团队,保障充分的硬件设施,规范熟练的救治技术,都是改善和提高创伤救治能力和水平所必需。麻醉学科作为临床医学的平台与枢纽,工作内容始终贯穿于创伤救治的每个层面与环节,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都是本书作者极力想呈献和展示给读者的内容。希望本书能力促各级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医师密切关注创伤救治,并能够借力不断充实自己,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基于上述目的,本书采用文字叙述、图表归纳及图像显示等方法,尽可能向读者全面系统地介绍创伤麻醉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进展。衷心期望本书能够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所有创伤救治人员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感谢本书所有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本书策划与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编辑和工作人员;特别感谢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和付小兵院士所赐予的悉心指导!
米卫东 张铁铮 葛衡江
2023 年12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