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96907
本书作者作为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从业多年、刑事辩护经验较为丰富,结合自己的业务积累和职业经历,向年轻律师分享成长经验。
全书分为六编,共计三十六讲,作者主要围绕助理期、生存期、发展期、稳定期、成熟期、品牌期六个时期,讲述职业规划、选择团队、学习培训、获取和积累案源、特长挖掘、执业安全、专业交流、合作办案、打造品牌、积累沉淀、律所建设等青年律师成长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将成长经验娓娓道来。以期通过个人的反思与总结,对青年律师成长有所帮助。
第一编助理期
第一讲何为律师
第二讲选择律所
第三讲职场规划
第四讲加入团队
第五讲律师助理
第六讲实习律师
第二编生存期
第七讲生存压力
第八讲获得案源
第九讲发掘特长
第十讲执业安全
第十一讲公益服务
第十二讲打造“人设”
第三编发展期
第十三讲参加学习
第十四讲整理案例
第十五讲网络宣传
第十六讲借力律协
第十七讲顾问业务
第十八讲律师入伙
第四编稳定期
第十九讲专业建设
第二十讲工作指引
第二十一讲组织论坛
第二十二讲形成圈层
第二十三讲合作办案
第二十四讲积攒人品
第五编成熟期
第二十五讲组建团队
第二十六讲领悟道法
第二十七讲出版专著
第二十八讲专业交流
第二十九讲关注风评
第三十讲提携后辈
第六编品牌期
第三十一讲重视兼职
第三十二讲引领行业
第三十三讲沉淀理论
第三十四讲律师学者
第三十五讲律所建设
第三十六讲功成身退
后记
一线律师将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悉心整理,将成长之旅凝练成书。在执业的不同时期,作者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大方、热情友善、待人真诚、虚心请教;在业务方面用心思考、注重方法、稳扎稳打、善于总结,其办案能力得到当事人与行业律师的认可。本书是作者献给青年律师的礼物,愿陪伴青年律师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以期帮助青年律师实现职业进阶。
“成长不能超越过程,平淡铺就通往卓越之路。”
——吕良彪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遵守行业规范,安全执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青年律师成长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杨择郡
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主任
自序
2007年年底,我通过了司法考试。从湖北黄冈中学的老师到广东的律师,我没有任何人脉资源,即便在广东的校友也主要在教育战线。如何寻找律师事务所实习成为我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正在我不知“计将安出”时,同事梁老师的先生启发了我。他是某司法局退休干部,对我的文笔与口才比较看好。他说,你千里迢迢来广东做律师,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寻找能够发掘你的潜力、赏识你特长的大型律师事务所。这样的律师事务所,才能让你尽情展示文才、口才上的优势,才能让你借助律师事务所的案源锻炼自己。你的优势别人能用,那么你的劣势就不再是短板,反而成为别人与你合作发展的基础。
当时有几家律师事务所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我不愿意投奔学生家长开的律师事务所,也不想投奔同事家属开的律师事务所。在滨江公园的惠州图书城看书时,我无意中发现了旁边的广东省卓凡律师事务所办公楼。于是,我走入了这家看起来略显朴素的律师事务所,开始了在广东省卓凡律师事务所长达16年的工作。
广东省卓凡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择郡律师很快安排了面试,他了解到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于湖北黄冈中学、老家在大别山深处的小县城英山,当场表示欢迎我的加入。杨律师认为,我的毕业院校本身不错,我又在知名中学做过老师,在文笔、口才、讲课方面有明显优势。我老家在山区小县城的乡村,吃苦耐劳,适合出差办案。
后来我才知道,卓凡律师事务所有七八名律师都是教师出身,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生物老师甚至连体育老师都不缺,有我这位历史老师加入,更是百花齐放。我的指导律师王水文,就是语文老师出身,曾任某中学的教导主任。在青年律师当中,像我一样教师出身的不少,法学功底比我强的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校友在体制内尤其是司法领域的更常见,我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我必须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我要展示自己在写作、讲课、出差等方面让人看得见的优势。
通过司法考试之时,我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小目标——每天至少写一篇文章。加入律师事务所后,我依旧坚持自媒体写作,做到“日更”。没有案件时,我就解读法律规定、分析经典案例、点评社会热点。律师事务所也提供了很多机会,使我的讲课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实习律师阶段,我的重要任务是普法咨询、法律讲座。许多律师对几千人的讲座有些畏惧,我却是人越多越有兴趣,后来,我渐渐成为整个律师事务所最繁忙的公益普法宣传者。我作为实习律师深入学校、企业、监狱开讲座,让我收获了最初的人脉与人气。
2009年年初,魏展谦律师听说我分析案件很不错,文笔也不错,于是向我的指导律师王水文要求招我为助理。此前我主要跟着王水文律师做非诉服务,此时增加了诉讼业务,可以“两条腿走路”了。魏律师说,安平啊,我不是把你看成实习律师用,我是把你当成执业律师用。那时房地产案件、婚姻家庭案件特别多,从接案、起草诉状到案件其他各环节,我都可以单独完成。即使是开庭,魏律师也只需要在旁边听着,必要时给予指导。
魏律师偶尔带着我办理刑事案件,我用心制作好会见笔录、阅卷笔录、询问提纲、质证提纲、辩论提纲,写辩护词时,我会参考学习知名律师的同罪名观点。后来魏展谦律师说我“无师自通”,我也自称“野蛮生长型”,其实我是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田文昌、高子程、斯伟江、陈有西、龙元富等喜欢网上晒成功案例、法律文书的网络大咖,都是我“偷功”的对象。我的博客“一梭烟雨”那时涨粉也快,许多知名律师都是我的“博(客好)友”,也是我学习模仿的对象。张明楷的《刑法学》,我更是一遍一遍地阅读。既然张教授主要谈如何“入罪”,我就反向研究如何“出罪”。
魏律师的一些案件经常得到《南方都市报》或《东江时报》的宣传。魏律师工作太忙,经常让我接待媒体朋友,甚至让我撰写律师点评。后来一些案件的律师点评,魏律师就让我处理。魏律师对我很照顾,一开始就给我提成,甚至说你虽然是实习律师,你的收入已经超过不少年轻的执业律师。
杨择郡律师会带着我参加一些应酬,我一个实习律师,能让人记住我的竟然是“黄冈中学历史老师”。只要是与文化人打交道,他们大多偏好听我讲一段历史。这些积累的人脉,多年以后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也为我走技术辩护路线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各方诉讼参与人的关系,积累了经验。
许多人抱着希望,拿到律师证就可以大干一番,我却有些忧虑。没有案源,我应该怎么办?那时律师事务所还没有多少团队的概念,实习律师执业后基本都是自行发展。闲来无事,我就去一些资深律师的办公室喝茶,跟他们聊聊天。他们喜欢听我讲历史故事,我也跟他们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一些律师觉得我还不错,于是分一些案件给我做。我自称“法律富士康”,任何律师的剩余案件都可以交给我,我能保证质量、认真完成,当事人及其家属不需要找这些律师,我都能妥善对接。至于薪酬,由资深律师分配,我关心的是有案件给我做。
在我执业最初的两年,律师事务所的许多律师尤其是李珍、钟锐、戴秋生、鄢义兵、黄庆龙、章利兵、洪华敏、郝国典等,都给我提供过案源。当时,许多案件对他们而言也许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我却是滋味无穷的美食。嘴甜、擅长学习、喜欢阅读的特点伴随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律师,我人缘一直不错,大家也愿意帮我。我有事就去办案,没事就读读书、写写文章,还喜欢找同事聊聊天。既然我把自己定位为办案律师,那么我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学习提升办案理论水平,通过实战提高办案实务能力。
2010年是我“小有进步”的一年。这一年,我在律师电视辩论赛的选拔赛中胜出,成为惠州市代表队的队长,这次辩论赛让我结识了诸多惠州市的青年才俊。我发现自己虽然半路出家,但在青年律师群体里并不落下风,这让我有了勇气稳步向前。这一年,我办理马某破坏军事通信案时,尝试走出“无罪辩护争取轻罪判决”的辩护方法,全面否定公诉人意见,结果大获全胜。这一年,我告别了电动车,买了第一辆小汽车。
2011年,我顺利熬过了“生存期”。律师同行的帮衬与支持、媒体的品牌宣传、我写文章“日更”带来的网络助力,终于使我逐渐具备了自己的案源。不过,我依旧把自己定位为办案律师,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磨刀”、如何“挥刀”、如何提高“刀法”。任何律师有案件找我合作,我都乐意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此时公益普法服务我也不放松,经常去学校讲台“过一把瘾”,把写好的宣传稿交给报社,我的出镜率继续给我赋能。记者对我最高评价是,余律师写的宣传通稿已经达到《惠州日报》水平。
2012年广东组织了“三打两建”工作。这一年是我刑事案件的“丰收年”,我办理了34起刑事案件,其中不乏无罪案件或者二审改判案件。这一年,我顺利跨出了刑事专业化的关键一步。
这一年,我坚持自己的辩护原则,但更注意方式方法。我放弃气势磅礴的“狂风刀法”,拿出了润物无声的“温柔一刀”。对公诉人、法官尊敬客气,对有罪证据的漏洞一针见血,成了我的招牌动作。“公诉人的指控于法无据”,“公诉人的意见缺乏有权机关规定依据”,“建议法庭不予认可”,成了我的惯用语言。
这一年,在杨择郡律师的建议下,我加入市律师协会维权委,在律师协会的平台上发声,注意与律师协会合作,为律师协会与办案机关交流时贡献意见和建议。
2013年,卓凡律师事务所管理委员会提出专业化建设规划,此举正合我意,我“首倡义兵”提出成立卓凡刑事部。当时管理委员会要求5人以上才能成立业务部,我这里已经约好了王永平、利兴超,还缺两人咋办?我向杨择郡主任进言,一家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刑事部,就像一家大学没有理学院,就不能体现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价值。杨律师很快安排管理委员会成员、合伙人黄庆龙律师参加刑事部,由我、王永平、利兴超、林建源、卢建君律师加入刑事部,卓凡刑事部顺利组建。黄庆龙律师在我起草的刑事部成立申请书上签名,接着又以管理委员会的名义批准刑事部成立,对刑事部的诞生厥功至伟。但黄律师没有担任刑事部主任,而是让我与王永平来商定主任、秘书(长)人选。
我们后来才知道,卓凡刑事部不仅是卓凡律师事务所第一家业务部,而且是惠州第一家刑事部。我与王永平律师组成了“卓凡两平”最初的合作模式,我的热情与永平的稳健结合,我们借助律师事务所的助力,走出了专业化建设向品牌化建设转进的新路。
2014年,卓凡律师事务所组建了第一家本地分所即仲恺(高新区)分所,这也是惠州第一家本地分所,甚至是除佛山外全省第一家本地分所。黄庆龙、章利兵等律师都邀请我去仲恺分所工作。
这一年,我拿到全省青年律师演讲一等奖。如果说2010年电视辩论赛让我有勇气在惠州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那么2014年这次演讲比赛则让我有底气、毫无压力地面对全省的优秀律师。
2015年是我“小丰收”的一年,业绩也“挤入10%”。这一年我出现了“案源剩余”,不仅可以挑选案件,还能组建团队。这一年,我开始借助网络面向全国拓展业务,无论是林卫峰记者帮我在《信息时报》开辟专栏写历史、法律文章,还是龙元富律师把我引荐给王思鲁律师,王思鲁律师把我推向全省乃至全国,都让我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在惠州这样的小城市做执业律师,如何克服地域限制,与一线城市的律师同台竞技。
王思鲁律师带着我参加各种律师论坛,让我做主持人,还告诉我不能只做惠州的案件,要坚持每年多做外地的案件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案件,先提高办案能力再提高业内名气。我经常参加金牙大状论坛、中南刑辩论坛、东方刑辩之江论坛、文瑞律师论坛、中华毒品犯罪辩护论坛。讲座要抓住听众,不仅需要成功案例而且需要“金句”,这对我而言不是难事,我总能恰到好处用一些句子阐述我的观点。一些律师同行表示常听我的讲座,每次都做好笔记。
王思鲁律师还说,刑事辩护律师迈过“三道门槛”,才有底气著书立说。这“三道门槛”就是拿到二审改判、死刑免杀、无罪判决这些成功案例。我在2018年终于迈过这“三道门槛”,2019年有底气写作非虚构自传体散文《三十而律》。后来我向记者表示“每年写1本书”,结果竟然被写入《惠州日报》,这纸质版的新闻报道成为我的压力也是动力,这就有了历史散文《烟雨三国》、小说《小城律师》、专著《技术辩护三十六讲》的逐一出版。
2023年6月,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技术辩护三十六讲》售罄后于8月第二次印刷。编辑建议我再写一本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趁着闲暇,我总结了自己从业多年的心得,于是就有了这本《青年律师成长三十六讲》,希望对青年律师有所帮助。
余安平
2024年2月于惠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