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69461
《河流漫过日常》是作家朝颜的一本山水散文集子,全书分为两部分:“秋水长天”“巴山夜雨”。该散文集以山水游览为主,融入作者的日常思考,亦融入新的时代主题。如,《万安:寻幽记》,作者在记述自己入深山寻访未被开发的瀑布时,亦留痕迹地融入了当地百姓现代生活的变化。
一、秋水长天
复活的石头
大雪在东达山等我
万安:寻幽记
仙人的跫音
跟一座山去修行
用来想象的仙
从一脉清泉开始
奔流或安放
湖上
河流漫过日常
二、巴山夜雨
南方的无名岛
人影憧憧,我在石柱
向一道美食致敬
丛溪庄园的白天与黑夜
寻找山哈
风把我吹到定海
回望我们的橄榄树
从鲁院的园子里经过
一念思溪
炊烟升起在营盘寨
古老的居所
在《河流漫过日常》中,与其说朝颜在用脚步丈量大地,不如说在用心灵倾听世界。她将山川河流、草木鸟兽、民间传说置于日常生活之上,打开时空的维度,描摹大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探索人类与大地的诗性共鸣,其间贯穿着对成长经验的深情回望和对生死离散的开阔理解。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李一鸣
朝颜将目光投向森林、古道、雪山,投向大海、湖泊、河流,也投向荒岛、村落、人家,在不断拓宽行旅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宽散文的疆域。她在面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时,既有浪漫的想象,又不乏深沉的思索,全书饱含着个人的生命体验,浸透着欢乐、忧伤和警醒的意识。
——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 汪惠仁
复活的石头
一
复活,当我脑海中蹦出这个词语,并将它与石头组成一个短语的时候,心间不禁浮泛出异样的感觉。
它意味着恩施大峡谷的巨大石群有了生命,有了体温,有了前世今生,有了足以和宇宙自然对话的底气。的确,在亲历了大峡谷的鬼斧神工,为天地万物的神奇美妙惊叹之后,我仍惦记着那些石头。我翻看着那些图片,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象它们仍站在我的面前,与我窃窃私语。
确切地说,它们的前世,留在距地表几千米之遥的深处。有谁知道在天蓝色的,表面平静、浩瀚的海洋内部,同样有高山,有峡谷,有裂缝,有嘈嘈切切的热闹景象?珊瑚分分秒秒地大量繁殖,又留下尸身;巨鲸日复一日地吞下活物,在深水中穿梭。而我们眼下所见的石头,曾是海洋中静默的一部分,它们在缺氧的世界里被深埋,被藏匿,离人世太远太远。
是的,远在2.3亿年前,整个恩施地区还是一片平阔渺茫的海洋,巨厚的石灰岩还躺在海底睡大觉。它们从没想过,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刻。然而造物的隐秘之处恰在于此,时间伸出它的魔幻之手,太多的不可思议像一个梦那样升起,渐渐变得隐约可见,变得清晰明朗,甚至,变得像庄稼那样一茬茬地生长,成为阳光下明媚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无法重现海水从鄂西南退出的那一幕,也无法亲见剧烈的地壳运动如何将大片大片的石灰岩不断抬起、上升,形成雄壮的大山、姿态奇特的巨石。此后的亿万年,还有流水的冲刷,风霜雨雪的风化、剥蚀,阳光雨露、动物植物,所有的自然万象塑造着,成就着大峡谷的石头,使它们呈现出摇曳多姿的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唯美、雄奇、独特的事物,不会是人力人工所能为之,它一定是造化孕育的结果。正如恩施大峡谷的山以及山上各色各样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头。
二
入住大峡谷景区女儿寨酒店,一探窗,便被对面的山石所折服。莽莽群山,接连成片的石群隆起于山顶,高低错落,在苍穹之下构成一条没有规则的线条。云雾温柔环绕,绿树着意攀上身来,但它们仍保持着独有的刚硬和兀立。云一直在浮游、移动,我望着山顶上青灰色的石头,恍惚间就幻化出诸如猎豹、狮子等力量型动物,它们奔跑、驱驰,成群结队,分不清哪儿是头,哪儿是尾。
一切仅仅是个开端。毋庸置疑,在峡谷的深处,一定有更为惊奇,更为峻拔,更为奥妙的石头,等着我与它们相认。
缆车在起伏的山间向上游走,不多时,便与一座“钢铁之城”劈面相遇。山石是林立的,一根根底部相连却又头部相离,石头的尖顶直刺天幕,像钢铁那样笔直,那样坚硬。我会想起张家界,想起那部著名的电影《阿凡达》。同样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山怪石,恩施大峡谷其实毫不逊色于张家界。坐在缆车上不停地拍照,无论镜头拉远或拉近,取景是整体还是局部,似乎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摄影技术,每一个角度都足以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往远处望去,更多的石头笼罩在缥缈的云烟之中,亦真亦幻,恍若仙境。身体依靠机械的力量穿行在空中,那些高大而险峻的事物,隐秘而幽深的远方似乎触手可及。我常常产生一种幻觉,可以像一个衣袂飘飘的仙人,踏着云朵飞翔,足尖立于那高峰中的石头顶端,俯瞰芸芸众生。
事实上,我的灵魂早就脱离了肉身的羁绊,飞向那峡谷的深处。
在景区的发端处,迎接我的果然是一片连着一片的石头。山路依着石头而开凿,用架子背斗背负重物的土家族妇女,有着石头那样的韧劲。从山脚到山顶,她们没有缆车,握着一根打杵当拐杖,徒步攀登。累了,并不坐下来歇息,只将手中的打杵撑在背斗下减轻重负,作一次短暂的打尖。一趟又一趟,她们将矿泉水和饮料运送上山,每次只得三十元的报酬。而那些抬着滑竿的土家族汉子,在我们走路都气喘吁吁的时候,他们却健步如飞,晃晃悠悠中,连人带轿已直上云端。这些背妇和轿夫,长得并不高大,就像我们眼前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一样,形态各异,却都结实硬朗,仿佛生来就与大山融为一体。
关于土家族,关于恩施大峡谷,留与我的印象更多是神秘。恩族大峡谷的被发现和被开发,仅仅是十余年的时间而已。其实在2004年之前,这儿还叫做“沐抚大峡谷”。据说,峡谷中有个叫“木贡”的村子,曾居住过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清王朝“改土归流”对之行不通,朝廷不得不在近处的马者设县署对其辖制,诏令他们进贡大米,皇帝则回赠礼品,于是这个村子便被称呼为“木贡”。而“沐抚”称谓的来由,则是因这个神秘民族被清王朝征服以后,新建了一个集市取名“沐抚”,意即受到皇恩的沐浴和抚慰。我猜想,这个神秘的民族,应该就是今天的土家族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