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32219
1.透过茶,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片茶叶里浓缩了茶树生长的一年间,所收受的天气、地利、工艺等信息,如果饮茶者能完全感同身受,则是天人合一的完美实践。
2.以人体生理学的分析角度,将科学依据引入品茶观念。口、韵、身、心,是作者归纳整理出来的四个品茶的进阶,它们恰恰印证了古人与现代人饮茶境界的异同。
3.深入探讨农药残留问题,要如何避免喝到农药残留超标茶。在农药普遍施用在农作物上的今天,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成为爱茶人最关切的议题之一。
4.新增“品味茶中的天、地、人”“与树沟通”两大章内容。打开心扉与茶树进行对话时,心里所得到的感动与震撼,理解到原来万物皆有灵并非空话。
本书分为“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 寂”“品味茶中的天、地、人”“与树沟通”七个部分。作者从人体生理学、物理学、植物学等角度切入分析,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不管是入门级还是高阶的爱茶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品茶世界。
引言 开门见茶•001
知茶境——从身而起•002
识茶趣——言茶七谈•004
第一谈 以口品茶
味觉分析——舌头的生理构造•010
苦、甜、酸味•012
生津•013
胶质•014
涩味•015
如何以口品茶•016
口品第一式 让茶汤在口腔内打转•016
口品第二式 吞咽是否滑顺•017
以口品茶的乐与苦•020
古诗词与以口品茶•028
第二谈 以韵品茶
嗅觉分析——韵的感知层次•034
嗅觉的气味接收•035
嗅觉空间•036
呼吸与韵的关系•040
记忆的训练•042
嗅觉记忆区•043
辨识高山韵与树龄•044
韵的现代定义•049
香气与岩韵的平衡•051
拼配茶•058
如何以韵品茶•060
韵品第一式 闻香与汤香•061
韵品第二式 呼吸与层次感•063
韵品第三式 回甘与余韵•065
以韵品茶的乐与苦•068
古诗词与以韵品茶•078
第三谈 以身品茶
气与品茶的关系•088
“共振”是什么•088
王唯工:“气的共振”理论•090
为何感受不到茶气•094
茶气的等级•095
农药施用与品茶之间•101
农药的检测•103
人体的神经系统•104
农药中毒•107
农药残留症状分析•109
农药余毒与残留去除•112
水溶性与脂溶性农药•114
隔夜茶能不能喝•119
农药与化肥的差异•120
植物生长状态与品茶的关系•122
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竞合•122
植物的呼吸•124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126
酸雨与雾霾对植物的影响•126
焙火下的走水提香•128
如何以身品茶•135
身品第一式 喉:锁喉•136
身品第二式 胸: 农残对心肺的抑制•139
身品第三式 胃:肠胃的抗议•145
身品第四式 脑:醉茶的现代式•147
身品第五式 湿仓茶VS脾湿•150
以身品茶的乐与苦•153
古诗词与以身品茶•163
第四谈 以心品茶
人心与茶对坐•176
透过茶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178
十字路口的抉择•182
因利诱导大自然反扑•183
无国界的工业污染•187
商人的良心•187
内观呼吸法与品茶的关系•189
从内观中找出问题根本•189
内观前的禅定练习•190
觉知力与平等心•192
内观在品茶的应用•194
如何以心品茶•200
心品第一式 看,不是看到•200
心品第二式 孩子•202
心品第三式 破除完美•203
心品第四式 随心所欲不逾矩•203
心品第五式 活在当下•203
心品第六式 未知•204
心品第七式 茶如其人•205
心品第八式 化学添加与茶气正邪•207
心品第九式 老茶范例分享•207
心品第十式 以心入茶•210
以心品茶的乐与苦•213
古诗词与以心品茶•219
第五谈 侘寂
日本茶道精髓•231
枝末细微处发现美•231
静谧低调中体验美•238
日本茶道的滥觞•241
日本茶圣千利休的改革•242
利休七则•243
一期一会一感动•249
精辟严苛的日本茶道•251
以侘寂为名的三项追求•255
自然•255
残缺美•262
养身先养心•265
第六谈 品味茶中的天、地、人
以自然为度的品茶法•280
“天”的凝滞•281
“地”的凝滞•283
“人”的凝滞•286
第七谈 与树沟通
“植物会说话”的科学研究•296
如何与树沟通•301
首次体验“与树沟通”者的反馈•305
黄旦与白鸡冠茶园的比对•307
茶境 一杯茶的大同世界•313
自 序
喝一口干净的茶,比喝一口好喝的茶来得重要!
《茶日子》自2014年出版至今,我走遍全国各大城市,倡导如何喝一口干净的茶。 作为市场在茶叶中农残议题的吹哨者,庆幸着这一路走来并不孤独。 面对不少类似我在重庆西南大学演讲时的一位大学生,不可置信地问:“难道不是所有的茶叶都是安全的吗?”我反复以理性与感性并行的方式,自科学解构到如何以体感鉴别茶叶的安全性,希望能分享一个所有人可以重复实践的方法。 这些年来读者对此书的心得反馈与追加的问号,是我这次改版的滥觞。
2016年始,我以“觉知饮茶”为题开班授课,在安全饮茶的基础上,深探静坐与觉知力开发的关系。 透过觉知力的细化与这些年来品茶经验的积累,佐以教学内容为补充,我大幅增删《以身品茶》这一章,期望系统性地介绍辨识安全茶叶的要旨。 尤其在饮水线 上的喉、胸、胃到脑的几个关键点,做出更明确的梳理与经验的分享。 并对大众关切的话题,包括醉茶、隔夜茶、脂溶性与水溶性农药的比较等,提出全新的解读。
此次新版《茶日子》更借由内观的深化,增添了两个新章节《品味茶中的天、地、人》及《与树沟通》。 《品味茶中的天、地、人》探讨了以茶为名义的修行方式,以能喝出多少茶叶问题是来自天,例如干旱;多少问题来自地,例如农残;多少问题来自人,例如工艺,来作为个人之天人合一程度的指标。一片茶叶里浓缩了茶树生长的一年间,所收受天气、地利、工艺等的信息,如果饮茶者能完全感同身受,则是天人合一的完美实践。《与树沟通》则在精进了与万物沟通的能力后,借由武夷山的茶园协同众人展开了一场与茶树的心灵对话。
在旧版《茶日子》中,我构建了理性与感性的内容比例各占50%。作为物理系毕业生而言,逻辑明晰与科学求证是我上半辈子的信条。不意越深入茶的内质的今日,越发现科学能解释茶的理性比例,随着觉知力提升而递减。然而无论如何,不管下半辈子茶将引领我进入怎样的秘境,我仍希望大家都能:
喝一口干净的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