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56982
陈瑞华教授畅销著作第二次再版,内容修改,面目全新!
本书立足于我国学界对刑事辩护的探讨以及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刑事辩护制度的变迁与现状,对刑事辩护的基本理论、模式、重大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次本土化的刑事辩护理论集成。有关刑事辩护的制度和具体规定在发生变化,但有些理念或许是恒久不变且常探常新的。许多理论与概念在本书初版时由作者提出,至今仍在适用且经久不衰,而本次改版也删去了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调整了知识的架构,增添了由刑事诉讼法等修改引发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带来的新思考。
《刑事辩护的理念》可谓《刑事辩护的艺术》一书的进阶版,在了解辩护技巧、辩护制度现状的前提下,讨论律师应当抱持怎样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辩护,法律又应秉持何种理念建构辩护制度,可谓“理论实务两手抓,各类读者皆相宜”。
陈瑞华教授对于刑事辩护具有极为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本版结合《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以及相关立法司法文件,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本书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本书堪称《刑事诉讼的艺术》一书的进阶版,在实务指导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理论反思与总结,对于律师刑事辩护技巧的提升、刑事诉讼理论水平的拔高均颇有助益。相较于以往版本,本书删去了许多随着法律与制度的修订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增添了部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刑事辩护的理论挑战 / 1
一、 刑事辩护的旧理论与新问题 / 1
二、 刑事辩护的双重意义 / 3
三、 程序性辩护和量刑辩护的兴起 / 7
四、 辩护权的诉权性质 / 10
五、 辩护权的权利主体 / 13
六、 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 16
七、 辩护制度发展的理念支撑 / 19
第二章刑事辩护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 21
一、 刑事辩护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 / 21
二、 律师定位:从“国家法律工作者”走向“法律代理人” / 24
三、 律师参与空间:从“法庭辩护”走向“全流程辩护” / 30
四、 辩护主体:从“有权辩护”走向“有权获得律师帮助” / 35
五、 辩护效果:从“获得律师帮助”走向“获得有效辩护” / 38
六、 辩护权保障:“司法救济”与“职业风险防控”的强化 / 43
七、 结论 / 47
第三章独立辩护人理论 / 49
一、 独立辩护人理论的提出 / 49
二、 德国的“独立司法机关理论” / 52
三、 中国的“独立辩护人理论” / 55
四、 对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 / 59
五、 律师独立辩护的限度 / 67
六、 以委托人授权和信任为基础的独立辩护 / 71
第四章有效辩护的中国化问题 / 73
一、 案例的引入 / 73
二、 美国的有效辩护制度 / 76
三、 什么是有效辩护 / 81
四、 无效辩护的要素和后果 / 85
五、 有效辩护的实现 / 90
第五章辩护律师的忠诚义务 / 95
一、 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的难题 / 95
二、 忠诚义务的多重含义 / 96
三、 忠诚义务的基本依据 / 101
四、 忠诚义务的边界 / 108
五、 忠诚义务的实现 / 115
第六章协同性辩护理论 / 121
一、 引言 / 121
二、 协同性辩护理论的提出 / 124
三、 协同性辩护理论的正当性 / 129
四、 对若干质疑的澄清 / 135
五、 协同性辩护理论的实现 / 140
六、 结论 / 144
第七章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的模式转型 / 145
一、 问题的提出 / 145
二、 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的“双中心模式” / 149
三、 “单一中心模式”的提出 / 158
四、 辩护律师职业伦理模式的转型 / 165
第八章刑事辩护的基本形态 / 168
一、 问题的提出 / 168
二、 刑事辩护的“五形态分类法” / 170
三、 审判前的辩护形态 / 177
四、 “五形态分类法”的局限性 / 181
五、 辩护形态分类理论的完善 / 187
第九章被告人的自主性辩护权
——以“被告人会见权”问题为切入的分析 / 192
一、 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问题的提出 / 192
二、 “会见权”的重新定位 / 194
三、 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提出 / 197
四、 确立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正当性 / 199
五、 被告人自主性辩护权的实现 / 203
六、 作为辩护权行使者的被告人 / 207
第十章被告人的阅卷权 / 209
一、 从律师阅卷权到被告人阅卷权 / 209
二、 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正当性 / 211
三、 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消极后果 / 217
四、 被告人的双重诉讼角色与阅卷权 / 220
五、 解决被告人阅卷权问题的基本思路 / 224
2017年,笔者在对刑事辩护制度作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刑事辩护的理念》这本书。2020年,在司法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笔者对有效辩护、协同性辩护、辩护律师职业伦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对《刑事辩护的理念》进行了修订。第二版面世以来,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法学界对刑事辩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在此背景下,笔者发现,书中对刑事辩护理论所作的一些分析已经不合时宜了。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笔者对《刑事辩护的理念》一书进行了再次修订,准备推出本书的第三版。
在笔者看来,法学界经过数十年的学术耕耘,在刑事辩护领域作出了诸多理论总结,其中具有一定学术生命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刑事辩护形态理论”,讨论了刑事辩护的理论分类问题;“忠诚义务理论”,分析了辩护律师所承担的不损害委托人利益义务的问题;“有效辩护理论”,揭示了辩护律师为委托人提供尽职尽责的法律帮助的问题;“协同性辩护理论”,概括了辩护律师与委托人协调诉讼立场的问题;“辩护权利主体理论”,总结了辩护律师与委托人在行使辩护权利方面的独立性问题……根据既往的研究,笔者在《刑事辩护的理念》第三版中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与此同时,考虑到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大体形成了清晰可见的制度发展脉络,本书也对这一制度脉络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作出了相应的回顾和反思。
法律制度的发展呼唤着法学理论的创新,司法实践的问题等待着法学研究者的理论回应。在这个法律制度变动不居的时代,法学研究者既不应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动辄投身规范解释或者对策法学方面的研究;也不应唯西方法学马首是瞻,动辄遵照西方的法理学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的法律问题。我们应当发愤图强,树立法学研究的主体意识,遵循“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逻辑,根据中国的法律改革经验和教训,发现深层次的制度问题(problems)。通过与现有理论进行学术对话,找到真正的理论问题(issues),并提供概念化的努力,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法学理论,作出独立的学术贡献。
没有理论的总结和提炼,任何制度改革和法律实践都是盲目的,也是注定会出现漏洞和缺陷的。通过对《刑事辩护的理念》一书的再次修订,笔者深切体会到,唯有深刻揭示法律条文背后制约因素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超越具体而繁杂的法律知识,奉献出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这才是法学研究者所应该作出的不可替代的学术贡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