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947763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传颂千年仍令人津津乐道……
高亢激昂的川江号子,是承载川江劳动人民不屈精神的生命赞歌……
精彩绝伦的川剧变脸,在光影交错间瞬息万变……
婀娜多姿的《雀之灵》,引领观众步入梦幻的艺术殿堂……
热情如火的傣族泼水节,跨越国界让四海宾朋共享狂欢……
本书不仅详细讲解了这些非遗的历史由来和表现形态,还特别倡导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以保持非遗在现在和未来的持续生命力。同时,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背景,尝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教学,引导读者思考和发挥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本书精选20余项我国西南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了非遗国家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中的七个门类,脉络清晰、细节丰富,十分适合作为非遗爱好者的知识读物、非遗研究者的案头资料。
全书分为9章,根据国家级项目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对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节日等非遗项目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在当代如何实现活态传承。
本书具有的鲜明特色:
- 本书适合作为了解非遗知识的专门读物。本书广泛覆盖非遗国家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中的七个门类,精选禹的传说、川江号子、傣族孔雀舞、川剧、绵竹木版年画、苗族蜡染技艺、彝族火把节等极具特色的西南非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历史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保护传承现状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 本书探讨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未来路径与现实策略。本书将未来纳入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不仅介绍了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体系、制度、政策,还介绍了各地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案例与成功经验,指出应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城市空间、实行生产性保护、科技赋能非遗等方式,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及其价值的当代转化。这为非遗从业者、研究者、管理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 本书尝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教学。每章设置“人工智能与非遗”专栏,将人工智能作为非遗教学的辅助工具,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感知非遗的文化形态与阶段性特征,了解其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发挥人工智能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作用。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禹的传说
第二节 格萨(斯)尔
第三节 彝族克智
第3章 传统音乐
第一节 川江号子
第二节 南坪曲子
第三节 川西藏族山歌
第四节 侗族大歌
第4章 传统民间舞蹈
第一节 泸州雨坛彩龙
第二节 傣族孔雀舞
第三节 巴塘弦子舞
第四节 羌族羊皮鼓舞
第5章 传统戏剧
第一节 川剧
第二节 藏戏
第6章 传统美术
第一节 绵竹木版年画
第二节 蜀 绣
第三节 羌族刺绣
第7章 传统技艺
第一节 白族扎染技艺
第二节 苗族蜡染技艺
第三节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第8章 民俗节日
第一节 傣族泼水节
第二节 彝族火把节
第三节 羌族瓦尔俄足节
第9章 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现代传播
第一节 非遗的活态传承
第二节 非遗的现代传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