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56576
*本书以更加宏观和个性化的“类型”概念来概括不同媒介载体的通俗叙事作品并加以分析,不管你是职业写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你感兴趣的叙事法则都可以在本书中寻得。
*本书选用案例时以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电影/电视为基础,同时广泛从不同媒介载体的类型叙事作品中寻找共性的结构、人物与元素配置。
*除了真人影视作品,也涵盖了当下在青年群体中影响力巨大的网络文学、游戏、ACG二次元动漫案例。
*为未来的影视从业者提供更多写作灵感和欣赏作品的角度,也适用于小说家和文案写作者们,多种内容行业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
*80后中生代电影学者陆嘉宁博士将一流影视高校宝藏课堂内容倾囊相授,文风深入浅出,轻松幽默。
在跨媒介叙事广泛盛行的时代,跨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空前提升,影视剧本、网络小说、动漫策划、游戏脚本……当下各类媒介趋于交叉融合,而满足受众期待的故事永不过时。“类型”作为大众通俗叙事的基本概念, 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所在,某些故事模型具备永恒而强大的吸引力,存在于所有媒介之中。本书选取的案例不限于真人影视剧,也尝试从不同媒介载体承载的类型叙事作品中寻找共性的结构布局、人物原型与元素配置,希望打通媒介之间的壁垒,找到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共性规律,帮助大家更好地创作和欣赏作品。
序 章 当我们谈论类型的时候 / 001
一、写作缘起 / 001
二、正视通俗性:“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002
三、套路与标签—以电影为例看类型叙事的
“类型性(Genreness)” / 007
四、分层思考:“这部电影是类型片吗?难道不是吗?” / 012
(一)知觉单元:相对常规的视听形式 / 014
(二)故事单元:公式化的情节和人物 / 015
(三)思想单元:清晰的价值观表达 / 016
(四)风格单元:作者与类型的碰撞地带 / 017
五、故事的“腔调”:冒险,生活或活着 / 020
第一章 类型叙事的几个基本要素 / 028
一、神话结构:二元对立是类型叙事的灵魂 / 028
二、鲜明节奏:“鼓点与节拍器” / 034
三、极致人物:“天才”原则与特色人设 / 051
四、精密编码:“刻板印象”构成的肖像学系统 / 058
第二章 类型叙事分类之“文武二分法” / 091
一、类型电影:“秩序的仪式”VS.“聚合的仪式” / 093
二、类型小说:“男频”VS.“女频” / 098
三、二次元动漫:热血战斗VS.青春日常 / 104
第三章 “情感向”类型—“我爱你!” / 117
一、从浪漫爱情说起:主题与结构 / 120
(一)爱情至上:偶像剧作为浪漫爱情叙事的典型形态 / 120
(二)“爱情神话”中的二元对立 / 123
(三)高度公式化的“情路历程” / 126
二、性别差异:叙事视角与爱情观 / 133
(一)女主人公单视角—“女性寻找自我” / 136
(二)男主人公单视角—“直男癌”矫正治疗 / 146
(三)男女主人公双视角对比—“情感关系强弱推手” / 156
三、反差人设,火花四射 / 165
(一)《爱乐之城》测试:主人公为何遗憾错过? / 165
(二)反差人设:你需要一张人设表格 / 179
四、泛言情叙事:友情/亲情 X元素 / 198
第四章 “暴力向”类型—“你的故事里有枪吗?” / 211
一、暴力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 / 212
二、暴力传奇的挽歌主题 / 230
三、暴力冒险空间与特定空间对应的类型人物 / 251
(一)田园空间:游侠要去哪儿?隐者住在哪儿? / 256
(二) 都会空间:侦探有几种?他们都在哪儿? / 272
(三)地下犯罪空间与反英雄形象 / 295
(四)战场空间与军人形象 / 308
终 章 数据库创作与类型叙事:在AIGC兴起之年回望类型
传统 / 319
后 记 / 330
当我们谈论类型的时候
一、写作缘起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戏剧影视文学(简称“戏文”)专业讲授的一门课程叫“类型叙事研究”,本书的许多内容来自平日授课的讲义和师生交流,我还通过类型电影主题读书沙龙,收集了大量来自同学们的提问和反馈,将大家的常见疑问和我的解答融进本书之中。作为一名电影学者,同时也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育者,必然在电影研究中与类型片相遇,亦常常“出圈”观察类型化的电视剧、动漫和网络小说,还会在创意写作相关课程上与同学们就类型问题热烈讨论—
类型到底是什么?
类型片等同于商业片吗?
爱情电影是类型片吗?科幻电影呢?
为什么自20世纪后期严肃文学日渐衰微,而通俗类型文学强势崛起?
中国网文、日本轻小说杂糅了很多类型,如何归类呢?
宫崎骏的动画是类型片吗?
怎么看待甜宠剧、仙侠剧?
…………
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出年轻学子们活跃的思考,也说明在当下后现代通俗娱乐语境中,历史悠久的文艺理论概念“类型”并没有过时,仍然是大家讨论各种文本现象和从事具体创作时的“抓手”,在日趋扁平化、数据库化的内容消费时代,类型叙事模型的积淀和裂变,依旧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潜能。
本书将是我与同学们课堂讨论的延伸,并针对一些有趣的且有代表性文本,本书并非严肃的理论著作,并不试图以学理化的语言推敲类型概念、类型分类方法等命题,而是基于现象进行自下而上的描述性分析和归纳,通过案例对大大小小的类型叙事模块(chunk)和组件(gadget)的运用规律做一番探讨。我执教的戏文专业,培养重心是编剧人才,也推而广之包含各类创意写作从业者,我的课程和著作都希望能够切实地帮助大家理解“类型”,便于学习者根据需要将“类型化”的思路引入各种媒材、不同形式的故事创作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