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艺术舞蹈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

作者:慕羽 主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ISBN: 978750397656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78.99

类别: 艺术 新书热卖榜, 舞蹈 SKU:677f4d93a15f9082ca728fc1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6568

内容简介

本书将对不同年代、代际、身份的中国舞评作者的名篇或优秀文章进行筛选,涵盖了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舞评文章;长短不一,视角多元,既有即时性舞评随笔,也有少量理论批评;学术期刊,大众媒体都会涉及(本辑不涉及新媒体)。配以“编者按”的简单点评文字,供读者参考学习。他们中有诗人、舞者,也有作家、理论家等(限于篇幅,本辑选从汉唐文人、诗人到中国当代50后[1960年前出生]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说,“优秀文章选读”就是“舞蹈批评教程”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大体上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舞蹈批评的风貌。

作者简介

慕羽
博士,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首届国家公派留美访问学者,美国舞蹈 节艺术新闻学院(杜克大学)舞蹈批评 项目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 届特约评论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 台艺术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教*部新 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 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 入围“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 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舞 蹈学科编委、外国舞蹈分支副主编。发 表文章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全文 转载论文 11 篇。代表专著有《润物之道: 文化力与中国舞蹈创作思潮》 《中国 舞蹈批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 《音乐剧艺术与产业》 《亦文亦舞 舞 在当下》 《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纽 约表演艺术之旅》等。

目  录

001    舞赋 / 傅毅(东汉 / 约 42—约 90)

004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杜甫(唐 /712—770)

006    霓裳羽衣舞歌 / 白居易(唐 /772—846)

009    律吕精义·论舞学不可废(上)/ 朱载堉(明 /1536—1611)

012    律吕精义·论舞学不可废(下)/ 朱载堉(明 /1536—1611)

015    观中国哑剧《香篆幻境》后 / 聂耳(1912—1935)

020    中国歌舞短论 / 聂耳(1912—1935)

022    关于新舞踊表演
——十七、十八在抗建堂 / 洛名

026    我们彼此发现了诗 / 田汉(1898—1968)

030    我对于珈丽娜·乌兰诺娃舞蹈艺术的欣赏 / 戴爱莲(1916—2006)

033    看了苏联舞剧“巴黎圣母院”以后 / 欧阳予倩(1889—1962)

038    音乐舞蹈创作的民族形式问题 / 陈沂(1912—2002)

045    读“音乐舞蹈创作的民族形式问题”/ 程云(1920—2011)

051    发展中的舞蹈艺术
——观舞随笔 / 叶林(1922—2016)

058  “宝石花”光华四射 / 贾作光(1923—2017)

 

002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061    芭蕾艺术的高峰 / 陈锦清(1921—1991)

064    诗情交融的形象
—中、苏舞蹈家合演“天鹅湖”/ 游惠海(1925—2015)

068    漫谈蓬勃发展中的兄弟民族舞剧 / 隆荫培(1932—   )

076    舞蹈二题 / 叶林(1922—2016)

083    芭蕾舞剧艺术的革命
—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欢呼 / 叶林(1922—2016)

089    看保罗·泰勒
—一个文艺青年的成长与认知 / 林怀民(1947—  )

098    双人舞是舞剧的重要表现手段
—舞剧《奥涅金》观后 / 李承祥(1931—2018)

103  《再见吧!妈妈》给我的启示 / 邢德辉(1935—   )

106    奔向新的境界
—看了舞剧《奔月》之后 / 李焕之(1919—2000)

117     略谈《丝路花雨》的结构 / 傅兆先(1931—2000)

126    舞蹈要和人民的生活相结合
——看《魂》《伤逝》《阿 Q》后有感 / 吴晓邦(1906—1995)

131    寻求“玄珠”/ 彭松(1916—2016)

135    太平洋很广、很阔
—但是,我们有座天桥 / 王晓蓝(1951—  )

140    从“一”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百花齐放琐谈 / 吕艺生(1937—  )

146    谈贾作光的表演艺术 / 吕艺生(1937—   )

 

目 录 | 003

 

155    动人的舞蹈交响诗
—评舞剧《蘩漪》/ 赵国政(1931—2013)

163    贵在清新   美在流畅
—评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 胡尔岩(1935— )

167    与大自然共舞
——评费鹤立舞蹈团在纽约市中央公园露天演出的《池塘作舞》之二

/ 欧 建 平 (1956— )

170    杨丽萍和她的舞蹈世界 / 赵国政(1931—2013)

178    贾作光舞蹈风格论 / 赵大鸣(1957—   )

185    从毛相、刀美兰、杨丽萍的孔雀舞看傣族舞蹈的发展 / 廖大昆(1955—   )

191    我看舒巧的舞剧营造 / 胡尔岩(1935—   )

201    王举的意象世界 / 张华(1956—   )

207  《长城》一个新的高度 / 胡尔岩(1935—   )

213  “古典”的寻觅与建构
—中国古典舞创作十年走向 / 于平(1954—  )

222    中国舞剧的第三次浪潮 / 徐尔充(1932—   )

230  《雀之灵》之“灵”
—由舞坛“杨丽萍现象”引发的思考 / 于平(1954—  )

234    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 / 吴晓邦(1906—1995)

239    追寻天籁 / 余秋雨(1946—   )

244    沉著便峥嵘
─评《薪传》/ 冯双白(1954— )

 

004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248  《薪传》的重负
——看台湾云门舞团《薪传》/ 王安忆(1954—   )

252 “鱼”亦恋人乎?
—中国民族舞剧批评杂谈 / 流水(刘建 /1952—  ) 

256 舞蹈啊,魂兮归来! / 佾士(吕艺生 /1937—   ) 

259 现代舞的中国情结 / 赵国政(1931—2013) 

263 东风发我枝上花
—寄语新成立的北京现代舞团 / 江东(1960—  ) 

267 晚会要少而精
—专题综艺晚会不能成风 / 赵国政(1931—2013) 吕艺生(1937— 

)

270 回应第三只眼
—如何看待现代舞 / 曹诚渊(1955—  ) 

280 世纪红星这样闪烁
—看舞剧《闪闪的红星》想到的 / 吕艺生(1937—  ) 

288 红梅似火
—舞剧《红梅赞》漫笔 / 赵国政(1931—2013) 

292 舞剧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评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杨少莆 

297 “大歌舞”时代的舞剧创作 / 赵大鸣(1957—   ) 

304 关于舞蹈分类问题的几点思考 / 冯双白(1954—   ) 

309 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 冯秋子(1960—   ) 

321 王玫和她的《雷和雨》/ 舒巧(1933—   ) 

 

目 录 | 005

 

326    一个女人心中的《雷和雨》/ 刘青弋(1954—   )

330    孔雀舞的人神境界 / 刘建(1952—   )

336    繁荣中的忧思
—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 / 资华筠(1936—2014)

345    灵肉血脉连着根
—《云南映象》观后 / 资华筠(1936—2014)

349    印象:荷兰舞蹈剧院 / 王玫(1958—   )

356    改革开放 30 年
—中国舞剧回眸 / 资华筠(1936—2014)

361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不可再泛滥 / 袁禾(1956—   )

366    贡献并局限着 / 王玫(1958—   )

374    直指心灵的舞蹈自觉
—从舞剧《千手观音》看“格式塔”编舞理念 / 于平(1954— )

384  《扇舞丹青》再赏析 / 吕艺生(1937—   )

388    当代中国舞风解析 / 吕艺生(1937—   )

405    访谈:著名舞剧编导舒巧为中国舞剧编导提速 / 舒巧(1933—   ) 邢晓芳

409    刘凤学“唐乐舞”辨析 / 江东(1960—   )

421    羽化而升
—评析原创神话舞剧《步步生莲》/ 黄惠民(1954— )

426    论“非遗”语境下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 / 朴永光(1957—   )

445    替代的焦虑
—作为身体文化符号的中国古典舞刍议 / 刘建(1952— )

 

006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453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们带来什么? / 应萼定(1947—   )

461    论舞剧《醒·狮》“醒”/ 刘青弋(1954—   )

469  “表意优先”是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绿色通道
—由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引发的思考

/  于 平 (1954— )

483  《永不消逝的电波》:缔造舞界以柔润刚的现代型传统美感
/ 王 一 川 (1959— )
486  “科艺”来到会合的山顶
—由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引发的思考 / 吕艺生

(1937—   )

495    清明节重观《吉赛尔》遐思
—兼评中央芭蕾舞团复排上演的《吉赛尔》/ 欧建平(1956— )

503    附录一   中国(行业内)舞评人的代际划分及写作实践

506    附录二   其他选文索引及点评

514   后 记

在线试读

后记

 

为何做一本舞评选集?

2016 年,我在梳理并写作《中国舞蹈批评》a 一书的过程中,就萌生了想做一本“文选”的想法,希望能将我目之所及的中国舞蹈批评好文收集在一起,并邀请不同学者进行点评。2023 年,感谢北京舞蹈学院许锐院长和人文学院王欣副院长的支持,借北京舞蹈学院准备即将庆祝 70 周年建校策划教材的契机,这个想法终于落地,文选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北京舞蹈学院的老院长吕艺生老师还建议我,尤其不能忘记中国明朝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朱载堉的《论舞学不可废》,这篇文章不仅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这让我不禁想起傅兆先先生的文集名,副标题就叫“傅兆先舞学文选集”b,他还专门写道:

舞蹈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学问, 研究舞蹈的这门学问, 应叫舞学……如今我国知其人者寥寥无几,用其舞学一词者,更未得见……希望舞学一词延传下来,舞界同行们能将舞蹈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将中华舞学发扬光大。c

舞蹈批评是“舞学”(现在多称其为“舞蹈学”)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上 “十二平均律”的最早提出者,朱载堉也非常明确地提出“舞学”这个概念,

a  慕羽:《中国舞蹈批评》,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0 年版。
b  傅兆先:《炼狱与圣殿中的欢笑:傅兆先舞学文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c  傅兆先:《炼狱与圣殿中的欢笑:傅兆先舞学文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后 记 | 515

 

证明了它可以是一个专门学问和学科。
舞评作者(主体)、写作对象(客体)、媒介(及媒体)、读者构成了舞蹈批评生态链。舞蹈批评是一种写作实践,也可以是写作和研究对象。从新文科角度来看对象,舞蹈批评由原发性、继发性和元研究构成,对象分别是舞蹈作品或事象、舞评文章,以及舞评理论等。本书所收录的从古至今的中国舞蹈批评文章,由两部分组成,原文和对原文的点评,前者是原发性舞评,后者是继发性舞评。原发性舞蹈批评的对象侧重研究舞蹈创作(作品),但并不能持“创作至上”“专业至上”的舞蹈观,而是“大舞蹈观”a。就舞评接受对象而言,舞评写作可分为普及型(新闻类舞评、大众舞评、媒体舞评)和学术型(学者舞评、学术舞评、理论舞评)。舞评作者和研究者可被分为公众型、学者型和艺术家型。
中国舞蹈批评与西方舞蹈批评有两个重要区别,分别是中国古代舞蹈批评与“新闻业”无关,以及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舞蹈批评领域,即时的媒体批评与理论批评从业者有较高比例的重合。
其一,中国新闻出版业“舞评”肇始之前就存在舞蹈批评。中国对乐舞进行评论的历史有它自己独特的模式和传播方式,比西方的芭蕾舞评早两千余年。与西方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报刊文艺批评不同,中国古代虽有
“印刷业”,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业”,所以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与
“新闻业”并无关系,却形成了舞评与整体性文论(文史哲一体)不可分割的传统,为现当代舞蹈批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人文思想资源和表达方式源泉。
其二,20 世纪以来,每周或定期为公众写舞评的专栏作家也被称作全职舞评人,这种职业在中国几乎不存在,从事相关写作的除了记者以外,就是特邀的舞评人了,他们通常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此外,中国文化艺术类学术期刊常常会有“理论性”舞蹈批评出现。在全球在地化和全媒体时代的中国,从事即时性报刊(含融媒体)舞蹈批评写作的人,与在学术期刊发表舞蹈研究论文的人往往是同一批人,近十年,他们中不断有人从行业媒体拓展至大众媒体,从传统媒体拓展至新媒体,有人坚守传统媒体,有的则是双管齐下。
一般意义上原发性“主体间”的舞蹈批评,实际上就是能引发平等对话

a  这是吕艺生世纪之交提出的概念(参见吕艺生、慕羽《对“中国学派”舞蹈学体系的思考——舞蹈理论型评论家吕艺生访谈录(下)》,《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 年第 2 期,第 47—54 66 页)。

 

516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的文本,编者、舞者、观者、作者、读者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作品 / 事象这个“世界—编导—作品(含舞者)—观众(含舞蹈批评作者、读者)”的审美文化关系链中呈现出一种立体网状连接。舞蹈批评的发展是舞评人与创作演出生态良性互动的结果,这样才能在舞蹈实践活动和学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十分发达的当下,在“人人都是舞评人”时代, 严肃的理论型、学者型舞蹈批评,抑或是艺术家型的艺术批评的存在方式, 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以及理论模式如何? 这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我们不妨通过回望历史名家和前辈学者的名篇来多角度思考。

如何选文:不求全、不求难,但有意思、有启发

本书的目的不为选出最有深度的舞蹈理论批评,但求所选的大众舞蹈批评和学者的理论批评有意思、有启发。另外,我作为本教程组稿人不能做到的还有“无法求全”,但拥有的是“拳拳之心”。
借学者凌继尧的说法,理论批评是一种“说清楚”和“有深度的通俗”,前者是“理论阐述的要求”,后者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两者紧密联系,
“因为只有思维清楚,语言才能清楚”。其实,写好普及文本比写学术论文还难很多,这是“冯友兰、朱光潜等人的写作风格”,虽然自认“离这种目标还很远,然而心向往之”a,并努力实践是值得的。“提高”与“普及”是辩证关系,高品质的大众舞评也应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上佳的理论批评文章,也具备可读性。
本书所有的文章都是编者在“舞评生态链”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中选择出来的,都是在特定文化和时代语境下,由问题意识引导,且言之有物的文章,而且写作风格、评论视角,以及舞评人身份等都相对多元,这是这些文章被编辑在一起的“内在性”。本书表面上呈现的是一个线性时间结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预设某种分类,也难用一种逻辑去统合所有文章。世界虽是立体的,但我们依然无法全面地把握世界,所以只能交叉互文,尽量接近那个复杂的立体世界,尝试不陷入片面性的“二元论”。本书同时也希望

 

a  凌继尧:《“说清楚”和“有深度的通俗”》,《民族艺术》2014 年第 1 期。

 

后 记 | 517

 

读者获得舞评对象的多面向,更可有自主的阅读路径,并带来不同的启发, 这就像是编者完全无法把握的“关联的外在性”a。
按照所选文章写作和发表顺序(同一作者以所选第一篇文章时间为序),涉及的作者有:

古代文章作者:傅毅、白居易、杜甫、朱载堉等;
民国时期文章作者:林语堂、聂耳(黑天使)、洛名、张爱玲等;
“十七年”文章作者:艾青、田汉、戴爱莲、欧阳予倩、陈沂、程云、冰心、吕骥、叶林、贾作光、陈锦清、游惠海、隆荫培等;
改革开放以来文章的作者(1960 年前出生):李承祥、林怀民、邢德辉、李焕之、傅兆先、吴晓邦、彭松、王晓蓝、吕艺生(佾士)、赵国政、胡尔岩、赵大鸣、廖大昆、欧建平、张华、于平、徐尔充、冯双白、王安忆、余秋雨、刘建(流水)、江东、曹诚渊、杨少莆、冯秋子、舒巧、刘青弋、资华筠、王玫、袁禾、黄惠民、朴永光、应萼定、王一川等。

本教程收录的文章都是在中国发表过的,只有欧建平老师一篇题为《与大自然共舞》的一篇文章例外,该文原文是英文,首发于 1988 年美国《舞蹈杂志》。本教程收录的都是中国舞评人(也有美籍华人)、学者、艺术家写作的。
另外,主创团队成员写的创作心得,抑或是顾问写的观演体验……有不少好文章,但都不属于我们对于独立性、主体性“舞蹈批评”的界定,因而未收录其中。只有一篇冯秋子的文章例外,作为作家的她参与了文慧的生活舞蹈剧场创作,她书写了体悟。由于舞蹈剧场是一种“去编导中心”的观演方式,也强调“肢体平等”“空间平等”,收录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阐释。
书中收录的个别文章有可能是这位作者认为“最满意”的舞评之一;当然更有可能不是,其意义在于“舞评生态”中的价值。也有个别理论批评佳篇由于字数等原因,遗憾未能收录。
2023 年秋以来,我陆续向我力所能及可以联系到的作者一一发出了邀

a[法]吉尔·德勒兹[法]菲利克斯·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 2):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 页。

 

518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请。感谢老师们、前辈们慷慨地应允本教程使用其文章。“支持北舞”“支持你们”是我在几十个沟通中最常听到的、读到的。欧建平老师、江东老师第一时间发来了他们确认的文稿,还给予我一些宝贵的建议和帮助;袁禾老师发来了她修订的文稿,于平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在同意我们使用他的几篇稿件之外,还推荐了张华老师等人的文章;冯双白老师也在电话里和我进行了十分重要的细节沟通……让我十分感动的还有,舒巧老师第一时间给我回了电话,传给我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并不厌其烦地回复我诸多好奇的问题。林怀民老师还专门从台北给我邮寄来了他退休后新出版的书。
在此我要向欧建平老师表达敬意,他直接帮助我联系了吴晓邦老师文章的授权事宜,还十分周到地安排闪送,等候晓邦先生的女儿吴安娘老师签好授权,并给我们闪送过来。衷心感谢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女士,她在百忙之中,仍积极助我联系上了李承祥老师的后人,让我十分感动。同时,我也要对东方演艺集团的谷雅女士表达我的谢意,在她的鼎力相助下,我荣幸地获得了邢德辉老师的授权。十分感谢我的同事李北达老师,他向我引荐了资华筠老师的女儿王蕾老师。再者,我也满怀感激,要向北舞图书馆馆长阮伟老师的无私帮助致以谢意,他帮我引荐了陈锦清老师的后人于阳阳老师与贾作光老师的后人玛利亚老师。倍感亲切的是,我曾经在北舞附中工作过,与玛利亚老师是旧识,她为人和善、热情,一直鼓励着我的工作,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感谢创意学院的张建民老师,帮助我联系上了胡尔岩老师。感谢上海戏剧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杂志主编张素琴老师,让我联系上了应萼定老师。我还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旭老师,举荐并助力我联系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康老师,他同意我们使用其父亲——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先生的一篇文章。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应杰老师,她十分热情地帮助我与赵国政老师的女儿取得了联系,赵女士回复她说:“您和舞界同仁对我父亲依旧如此认可,让我无比感动,我父亲的文章能够被选入这么重要的文选,作为家属也深感荣耀,当然认同使用我父亲赵国政的任何文章。衷心感谢!”这些真挚的话语让人备受激励,更加认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还要感谢编导文慧老师,百忙中的她贴心地帮助我联系了作家、艺术家冯秋子女士,冯女士给我发来了语音说,希望能阅读到这本书。我还要十分恳切地感谢美籍华裔舞蹈家王晓蓝老师,她不仅同意我们收录她的文章,在她的帮助下,我还联系上了文学家王安忆老师。上海大剧院原艺术总监钱世锦先生也十分支持

 

后 记 | 519

 

我做这件事情,他助力我联系上了余秋雨先生。很多老师,其中包括舞坛大家、文坛大师在回复中,言语都十分真挚,余秋雨老师回复说:“同意,感谢信任。”王安忆老师表示:“在出版过程中,还需要做什么都敬请明示”。应萼定老师还帮助我找来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剪报。
在与前辈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中,我一次次被他(她)的真实和真诚打动,内心充满感佩。本教材少量文章未能联系到作者,请相关作者(或亲属)看到后,与北京舞蹈学院校庆 70 部工作组或编委会联系。

谁来点评,如何点评:“三真精神”

这本教程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文章的作者身份和所评对象上,也体现在点评人的构成上,他们分别是:

古代文章:茅慧、郑永乐、杜乐等;
民国时期文章:李莘、闫桢桢、范舟、慕羽、刘唯嘉等;             “十七年”文章:郑永乐、闫桢桢、李莘、段妃、王昕、闫桢桢、张麟、
慕羽等;
改革开放以来文章:罗斌、许锐、张萍、徐颃、刘春、卿青、金浩、张延杰、仝妍、许薇、张素琴、张麟、王欣、毛毳、闫晶、田旭、任文惠、武艳、刘晓真、唐白晶、刘厦静、侯文靖、袁艺、田湉、毛雅琛、慕羽等。

我向学者们发出点评邀请,主要基于几点考量,一是研究领域,二是师承关系,可能还有文风气质相投的因素等。另外,点评人为 1960 年后出生
的学者,也呈现出从 60 后到 80 后的代际区分(个别为 90 后或更年轻)。
后辈点评前辈的文章,有学长善意又略带玩笑地对我说:“你疯了!”我说,“我比较简单,都是好文章,后辈学者或学生就是介绍一下这些文章好在哪里,我想我们的态度足够真诚”。也有学妹小心翼翼地问:“如果您有范文,可以发给我借鉴一下吗?我好看一下统一的范例和要素。”我便宽慰她:“这本书的点评就是希望多元化、多样性,就按照您最真实、真诚的心意点评就好。”
感谢老师们应允我,参与点评。这是一个充满暖意的过程。罗斌老师、茅慧老师作为我的前辈,都是在百忙之中应允了点评的邀请。第一时间发来

 

520 |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

的点评稿的是刘晓真老师、李莘老师、王昕老师、许薇老师、金浩老师等, 他们中有不少还十分贴心地附上了原文,还有老师十分严谨地对原文进行了注释。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印象颇深之事,比如毛毳老师心领神会地和我说起请她点评两篇文章的意图;我的大学同学徐颃老师告诉我,奔波于路途中的他如何在高铁上写完了点评文字;还有张萍老师、刘春老师也都诚意满满地接下了这个邀约。闫晶老师、刘厦静老师、张素琴老师特别真诚地去请教原作者。卿青老师则善意地给予了我在文字编辑上的建议。杜乐老师耐心地帮助我仔细校对了部分珍贵的古代文献。难以忘怀的还有,范舟老师和我对 1941 年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一篇舞评字字辨析的情形:由于印刷原因,原稿文字较为难辨,我们来来回回很多次,有时只为了一个字。当我们在字形、字意和逻辑上达成共识后,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或许这便是沉醉于时光的“故纸堆”中,即便是数字化的图文,我们依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温情和敬畏感。
我想,我们这本教程所有的参与者都存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畏,我们重视文风品格,也力争秉持批评精神。文风表面是文字风格,背后则是批评精神。资华筠老师也曾提出舞蹈创作和舞蹈批评“三真精神”。a
我们曾不止一次强烈地呼唤舞蹈创作的“三真”精神,即真实的生活感受、真诚的创作冲动、真切的艺术呈现。其实舞蹈批评同样需要“三真”精神: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心口如一的真诚表述、对艺术真谛的求索、揭示。这是做人、作文的标准,也是树立舞蹈批评之文化品格的基点。
以“三真”应对“七戒”(“腻”“套”“泛”“涩”“讳”“花”“霸”b),仍是值得所有舞蹈批评者共勉并竭力追求的,这关乎着舞评人的职业尊严和舞蹈批评生态的健康程度。
我是第一次做文章汇编工作,缺乏经验,存在诸多不足,文集中出现的疏漏瑕疵,均为本人能力和水平所限。恳请读者见谅并不吝指正。

慕羽(@ 慕容习习)
2024 年春节
2024 年春修订

抢先评论了 “中国舞蹈批评文章选读(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

EUR €24.99
加入购物车

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

EUR €31.99
阅读更多
缺货

舞蹈基本能力辅助训练

EUR €28.99
加入购物车

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法

EUR €33.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