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139849
2017年11月,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召集,来自15个国家的23名独立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对科学证据进行了全面审查,并评估了多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在预防癌症及其产生的副作用方面的效果。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是男性中第三常见、女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类型,占全球癌症负担的10%以上。 本出版物基于证据,对结直肠癌筛查在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工作组还回顾了内窥镜与粪便检测技术的对比证据、影响筛查计划参与度的因素,以及可能替代当前结直肠癌筛查实践的最新成熟技术。此外,还介绍了不同类别的高危人群及其监测策略,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结直肠癌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IARC癌症预防手册《结直肠癌筛查》原著的每一章都是由结直肠癌预防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撰写,保证了本书的高质量和全球视野。本书可为从事结直肠癌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医学专家、肿瘤学研究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等提供专业参考。另外,本书的读者对象还包括医学生、肿瘤学专业研究生等。
目 录
工作程序 1
A.一般原则和程序 1
1.背景 1
2.范围 1
3.目标 2
4.参会者 2
5.审查和评估过程 3
6.手册数据纳入标准 4
B. 科学审查和评估 4
1.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疾病特征 4
2.筛查技术 4
3.筛查的可用性和使用情况 4
4.筛查程序的效力和效果 5
5.总结 6
6.评估 6
参考文献 7
总论 8
信息和意识 8
中低收入国家的癌症预防 9
组织性筛查项目的质量保证 9
内镜技术效果相关观察性研究的选择标准 9
评估新兴技术效果的方法 9
腺瘤性息肉作为一级预防的替代生物标志物 10
参考文献 10
缩写表 12
术语表 15
第一章 结直肠癌 18
第一节 全球负担:发病率、死亡率、生存率和预测 18
一、全球负担 18
二、国际差异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8
三、 生存 19
四、时间趋势 20
五、全球负担预测 21
第二节 分类和自然史 26
一、经典腺瘤 26
二、锯齿状病变和息肉 27
三、结直肠癌 28
第三节 诊断分期、生存情况和治疗 28
一、诊断分期 28
二、生存情况 29
三、治疗 31
第四节 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31
一、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32
二、宿主因素 34
三、药物的使用 35
四、发病部位的病因差异 35
参考文献 36
第二章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及性和使用 42
第一节 欧洲 42
一、指导方针 42
二、政策 43
三、计划实施 43
四、参与 48
第二节 加拿大和美国 48
一、加拿大 48
二、美国 50
第三节 拉丁美洲 51
第四节 非洲 53
一、北非 53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 53
第五节 中亚、西亚和南亚 54
第六节 东亚和东南亚 55
一、东亚 57
二、东南亚 58
第七节 大洋洲 59
一、澳大利亚 59
二、新西兰 60
参考文献 60
第三章 结直肠癌筛查研究 69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69
一、关于结直肠癌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 69
二、关于结直肠癌筛查预防效果的观察性研究 69
三、评估结直肠癌筛查的不良影响 70
四、间期癌 72
五、效益危害比和成本效益 72
参考文献 74
第二节 粪便隐血试验 75
一、技术 75
二、随机对照试验 80
三、筛查预防效果的观察性研究 85
四、不良影响 96
五、FOBT筛查的效益危害比 101
六、成本效益研究 102
参考文献 114
第三节 内镜检查方法 124
一、技术 124
二、随机对照试验 131
三、内镜检查预防效果的观察性研究 139
四、不良影响 149
五、效益危害比 155
六、成本效益研究 160
参考文献 169
第四节 比较内镜检查方法和粪便隐血试验的预防效果 183
一、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或死亡率 183
二、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检出率 186
三、成本效益 189
参考文献 192
第五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造影成像 194
一、技术 194
二、预防效果 197
三、不良影响 201
四、效益危害比和成本效益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六节 结直肠癌筛查的参与度 208
一、结直肠癌筛查参与度的决定因素 208
二、提高内镜筛查参与度的干预措施 211
三、通过粪便隐血试验提高筛查参与度的干预措施 213
四、两种筛查方法的参与度比较 215
五、知情决策 218
参考文献 218
第七节 新兴技术 225
一、基于粪便的检测 225
二、胶囊结肠镜检查 230
三、血液检测 232
四、基于其他标志物的检测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八节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239
一、遗传易感性 239
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245
三、结直肠肿瘤个人史 250
四、疾病 255
参考文献 256
第四章 总结 264
第一节 结直肠癌 264
第二节 全球结直肠癌筛查 264
一、欧洲 264
二、加拿大和美国 265
三、拉丁美洲 265
四、非洲 265
五、中亚、西亚和南亚 265
六、东亚和东南亚 265
七、大洋洲 266
第三节 基于粪便的血液检验 266
一、技术 266
二、gFOBT筛查随机对照试验 266
三、基于粪便的血液检验的预防效果的观察性研究 267
四、基于粪便的血液检验的不良影响 267
五、基于粪便的血液检验筛查的效益危害比和成本效益 268
第四节 内镜方法 268
一、技术 268
二、乙状结肠镜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 268
三、内镜检查预防效果的观察性研究 269
四、内镜技术筛查的不良影响 270
五、内镜技术筛查的效益危害比 270
第五节 比较内镜和粪便血检的预防效果 271
一、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或死亡率 271
二、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检出率 271
三、成本效益 271
第六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镜检查 271
第七节 结直肠癌筛查的参与度 272
一、结直肠癌筛查参与度的决定因素 272
二、提高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的方法 273
三、提高内镜筛查参与率的干预措施 273
四、提高粪便血液检测筛查的参与率 273
五、比较两种筛查方法的参与率 273
第八节 新兴技术 273
一、粪便检测 274
二、胶囊结肠镜检查 274
三、血液检测 274
第九节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274
一、遗传易感性 274
二、结直肠癌家族史 275
三、个人结直肠癌病史 275
四、疾病 275
第五章 评估 276
一、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 276
二、粪便免疫化学检验 277
三、柔性乙状结肠镜检查 277
四、结肠镜检查 277
五、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造影(CT结肠造影) 278
译者序
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是世界卫生组织直属的独立组织,于1965年成立于法国里昂。IARC的使命是通过促进国际合作研究来降低全球的癌症负担。该机构致力于癌症预防研究,聚焦3个研究方向:了解癌症的发生情况、识别癌症的病因以及评估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其实施情况。IARC在上述领域均对癌症的预防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1969年,IARC启动了一项评估化学品对人体致癌风险的项目,编写对单个化学品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的专著,即广为人知的《IARC人类致癌危害鉴定专著(IARC Monograph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ic Hazards to Humans)》。为了补充《IARC人类致癌危害鉴定专著》,致力于传播癌症预防的权威信息,IARC于1995年推出了《癌症预防手册(IARC Handbooks of Cancer Prevention)》系列,评估已发表的癌症预防干预措施的科学证据。IARC癌症预防系列手册的目标是协调和发布关于一级干预或二级干预的癌症预防效果数据的严格审查,并在预防和相关领域国际专家小组的帮助下,从癌症预防的角度评估这些数据。
IARC癌症预防系列手册是IARC的核心出版物。本书为该系列的第十七卷,聚焦结直肠癌,评估了各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是自2014年该系列重新推出后的第三卷。这卷手册发布于2019年,之前的手册中未对结直肠癌筛查进行评估,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关于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本书对结直肠癌筛查在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循证评估。工作组还审查了内镜技术和粪便检查技术的比较、参与筛查计划的决定因素、可替代当前大肠癌筛查方法的最成熟的新兴技术等方面的证据,并介绍了不同类别的高风险人群以及针对这些人群的监测策略。虽然本卷手册未提供有关结直肠癌筛查实施或未来研究的建议,但是,为开展基于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高收入还是中低收入国家,结直肠癌都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基于我国全国肿瘤登记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1.7万例,仅次于肺癌,排名第二位(JNCC 2024)。结直肠癌是全球公认适合筛查的癌种,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推荐筛查等级“A”的癌种仅两个,其中之一就是结直肠癌(另一个是宫颈癌),收益为“高度确定性净收益:高”。2020年浙江省开始将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纳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迄今已连续开展五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证依据。
IARC癌症预防手册《结直肠癌筛查》原著的每一章都是由结直肠癌预防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撰写,保证了本书的高质量和全球视野。本书可为从事结直肠癌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医学专家、肿瘤学研究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等提供专业参考。另外,本书的读者对象还包括医学生、肿瘤学专业研究生等。
特别感谢本书翻译团队的大力支持和把关,来自澳门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多位在读研究生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原著理解的偏差,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加以修正,谢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