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69116
翁心华教授是全国德高望重的感染病学家、内科学家,是至今仍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临床名医。翁心华教授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感染病预防、诊断、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医疗中心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教育B211重点一、二期建设学科,在我国感染病学领域有广泛的影响和权威。本书记述了该科近一二年来翁心华等专家的临床感悟,相信会对相关医师有所裨益。
数十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在诊治经典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医疗中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收治了大量疑难和发热待查病例,其中不少病例是较为经典和疑难病例。本书精选这一两年来较为精彩的确诊案例,对它们的诊治过程加以描述,附上医师经验体会和诊疗思路,配以翁心华教授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师的实践心得,并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加以病例评论,相信对临床有浓厚兴趣的医生可以从这些最后揭开谜底获得确诊的疑难杂症分析过程中获得独特享受,在愉悦的医学思维流中获得疑难感染病诊治水平的提高。
临床医生对自己亲身参与诊治的病例,其认识的深度可能要远超从书本得到的知识。而如果将其中具有特殊性和学习价值的病例进行认真总结归纳,并和同行交流,临床医生的收获则将更为丰厚。我从医六十多年的经历告诉我这个观点是无比正确的。近年来,免疫缺陷患者继发感染病例逐渐成为本丛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其实也反映了现代感染病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些被称为机会性感染的疾病,在10多年前,治疗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常采取广覆盖的策略来弥补病原体未知的缺陷,但结局往往并不理想。而随着各种新型诊断技术的成熟,以及临床越来越多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我们现在有很大机会能够弄清楚这些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和导致免疫缺陷的原因和机制,真正做到感染病的精准治疗。本书收录了多例先天和继发的免疫缺陷导致的细菌、真菌、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病例,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病例,如MSMD伴发NTM感染的病例,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的使用,最终帮助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些病例的诊疗经验为我们对不明原因机会性感染患者的病因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反复发热的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导致发热的原因并非感染性疾病。正是由于难以区分,不少这样的病例会收治在感染科。本书收录了多个与感染性疾病表现类似的非感染性疾病病例,如“以脓肿为首发症状的颅咽管瘤”“酷似肝脓肿的EB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等,在诊治过程中对感染和非感染病因的鉴别诊断过程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反复讨论和临床思路的大胆转换,这些病例的诊断最终得以明确。
另外,随着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D20单抗等生物制剂等的使用,其相关免疫不良反应不断出现,这类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提出了挑战,本书也展示了这类病例的诊治过程,为感染科医生处理相关问题带来了启示和参考。此外,我们还要重视重症感染性病例的诊断和救治能力的提升,本书收录了不少重症感染病例或者在诊治过程中病情加重的病例,这些病例对感染科医生的临床救治能力提出了考验,通过病例的展示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重症感染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能力,这也是感染科医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因此,疑难感染病和发热待查病例的病因/病原诊断,是对一名感染科医生临床思路最好的训练和考验,而这必须要从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等临床基本功开始做起,在病史和体征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再通过适当的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近来临床上广泛开展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为病原体的确定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其结果的解读仍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切忌仅依赖一个检查结果就做出病因/病原判断,否则会使临床诊断方向误入歧途。因此,需要我们临床医生不断学习和提高,以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进展。
最后想要说的是,这本书是以我名字命名的系列图书的第13本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感染病专家,或许十年才刚起步,但我很高兴地看到通过本系列病例图书的出版,我们科室不少年轻医生在这十多年获得了成长。同时,也在此感谢参与这些病例诊治过程的每一位兄弟科室的同仁和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道,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给予的指导对于这些病例的诊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本书还是会有一些欠缺、疏漏的地方,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