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903141
一本让我们回到语言的根源,同时也望向未来的奇妙之作。
这部经典著作探讨了口头文化和读写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描述了原生口头文化中(即文字还未产生之前的文化状态下)人类记忆、思维和表达的特征,并阐述了读写及后来的印刷对人类智力发展、文学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二元对比的研究,本书深入反思传播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演化给人类文明、人类思想带来的潜移默化又意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翁开创性地总结出前读写时代人类的心理动力学特征。另外,翁借助口头—读写这种二元框架,探讨了当代语言学、传播学各主要理论流派可以继续研究及前进的方向。
推荐序/数字时代的口头文化与读写文化 唐兴通
译者序/杨岱若
翁氏理论诞生前/约翰·哈特利
致谢
前言
第 1 章 语言的口头属性 / 001
文字的思想和口述的过往 / 001
你说的是“口头文献”吗 / 007
第 2 章 现代对原生口头文化的发现 / 012
口头传统的早期意识 / 012
荷马问题 / 014
米尔曼·帕里的发现 / 016
后续的相关研究 / 023
第 3 章 口头文化的心理动力学特征 / 028
作为力量和行动的有声词汇 / 028
你知道你能回忆起什么:记忆术和套语 / 030
口头文化中思维和表达的更多特征 / 033
口头文化中的记忆 / 054
“言语发动机”生活方式 / 063
英雄般的“厚重”人物
以及古怪人物所扮演的思维角色 / 065
声音的内在性 / 066
口头文化、社群和祭典 / 069
词语不是符号 / 071
第 4 章 书写重构意识 / 073
自治性语篇的新世界 / 073
柏拉图、书写和计算机 / 074
书写是一种科技 / 076
什么是“书写”或“文稿”/ 078
万变的书写、不变的字母表 / 080
读写时代的开启 / 087
从记忆到书面记录 / 090
文本性的一些动力学特征 / 094
距离感、精准性、标准书面语和海量词汇 / 097
互动:修辞和场域 / 102
互动:学院派语言 / 105
口头文化的韧性 / 107
第 5 章 印刷、空间和封闭 / 110
听力主导带来视觉主导 / 110
空间与意义 / 115
更多的扩散效应 / 122
印刷与封闭:互文性 / 124
后印刷文化:电子时代 / 128
第 6 章 口头记忆、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 / 131
故事情节至高无上 / 131
叙事与口头文化 / 132
口头记忆和故事情节 / 133
情节的封闭性:从游记到侦探故事 / 139
“丰满”的角色、手写与印刷 / 143
第 7 章 一些理论 / 148
读写文化的历史 / 149
新批评主义和形式主义 / 153
结构主义 / 156
文本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 / 158
言语行为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 163
社会科学、哲学、《圣经》研究 / 165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和“人之为人”/ 167
“媒介”模式与人际沟通模式的对比 / 169
向内探索:意识与文本 / 171
参考文献 / 173
翁氏理论问世后:网络智能的进化 / 174
沃尔特·翁带领我们从古老的篝火边的口述传统跳跃到动态的数字时代,穿梭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形式之间,揭示了这些传播方式如何形塑了我们的个人和集体认同。你会看到各种沟通方式的演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文化和认知上的。《口头文化与读写文化》不仅记录了这一变化,还激发了我们对这一变化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这本书是对那些希望在充满噪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独特声音的人的一次鼓励。沃尔特·翁通过丰富的例证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在这个被技术化的世界中,如何利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来创建意义、构建关系、传播想法。每一章都是一次发现,每一页都充满了可能。
沃尔特·翁让我理解了当下社交媒体并不是对话的终结者,相反,它是口头传统的现代继承者。我们的每一次点击和分享,都是一种现代的口头传播,一种新的社群集会。翁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数字时代的叙事者,我们的故事通过屏幕传递,而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价值的。
——唐兴通 网络社会学者、新媒体营销专家
沃尔特·翁是美国著名的文学教授、文化和宗教历史学家、哲学家。这本《口头文化与读写文化》最初问世于 1982 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4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这部已届“不惑之年”的作品在学界的影响力依然显著。可以说,对于每一位有志于或有兴趣研究媒介史、人类学、文化发展史、媒介心理学、语言学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巨著。
——杨岱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现任教于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口头文化与读写文化》是翁 30 年努力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其思想带入大众视野范围内,在很多人的内心引起共鸣,他们都非常渴望了解传播技术的沿革——从口语到书写,到印刷文字,到电视电影屏幕,再到计算机——对人类思维和求知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但这种渴望的背后并非全是乐观的好奇,事实上,很多人担心跟之前的印刷品王国相比,现代科技(尤其是最普遍的广播和屏幕媒介)与其说开创了新知,不如说毁灭了旧识。
——约翰·哈特利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
沃尔特·翁认识到,当修辞的规则在一种读写体系中被文本化、形式化、僵固化之后,其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便受到极大的禁锢。“口头对话”出于教育的种种目的而被这种读写形式平面化之后,也就此走向“衰落”……
人类天生不是一个作家或者一位读者,而是一位说话者和一位听众。这不论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是对7000年前的人类来说,都同样是真实的。按进化的时间而言,书写在其发展的任何进阶上,都不过是一个新贵,一种人工练习,一种文化作品,而非自然天成地赋予给了自然人。
——埃里克·哈弗洛克(Eric Havelock, 1903—1988) 英国古典主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