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91114
本书采用自传式叙事研究范式对18个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学业成长历程进行研究。全书共6章,每章在呈现3个学业成长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学理性阐释,并在结语部分进行学理性对话,即教育信念有助于学生跨越低资本的境遇、学生积极的校园文化适应利于学业成长、角色身份认同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获得、重要他人在学业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结构与主体的互动影响学业成就的获得。本书经验材料丰富,理论阐释深入,富有情境性、真实性、理论性和可读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从后进生到高成就者的逆袭
第一节学业中的重要他人
一、小学到大学的老师
二、小学到大学的同伴
三、生我爱我的父母亲
四、小学到高中的蜕变
五、众说纷纭的读书会
六、感谢青春有过的她
七、我无悔的考研历程
第二节后进生的成功逆袭
一、学前班的缺憾之美
二、独辟蹊径的后进生
三、后进生也憧憬逆袭
四、后进生的成功逆袭
五、学业成长的自我归因分析
第三节努力学习改变一切
一、他者眼中的自己
二、学业历程的自述
三、学业成长的自我归因分析
小结
第二章从留守儿童到本科生的涅槃
第一节农村留守女童的教育坚守
一、奶奶陪伴的幼年
二、茁壮成长的童年
三、肆意生长的少年
四、发荣滋长的青年
五、迷茫坚守的大学
第二节我和我的倔强在学海翱翔
一、凭社会经验做家庭教育
二、被留守的乡村小学时光
三、自卑与自豪相伴的初中
四、经历学校与社会的高中
五、未知中追寻自我的大学
第三节从村小到大学的学业之路
一、我的乡村学前班经历
二、幸运的乡村留守儿童
三、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四、教师一言一行兼教育
五、家庭期望与个人发展
六、不问结果的考研旅程
七、忙碌中作别大学生涯
八、残酷择业期路在何方
小结
第三章从异乡到家乡的教育体验差异
第一节在广西和贵州的求学历程
一、有远见的父亲和母亲
二、第一次的困惑与突围
三、第二次的困惑与突围
四、自我独立探索的初中
五、令我难忘的高中时光
六、大学成长中选择考研
第二节在浙江和贵州的求学经历
一、学龄前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小学阶段教师影响凸显
三、谁的青春不叛逆不迷茫
四、考研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五、实习让我真正得到蜕变
六、最美季节作别最美华年
第三节在广东和贵州的求学经历
一、家庭教育中的成长与感悟
二、学校教育中的成长与感悟
三、省外省内不同的学习氛围
四、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感悟
五、学业成长的自我归因分析
小结
第四章从文化冲突到文化适应之旅
第一节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文化冲突与调试
一、在文化非连续性中自我调适圆心中梦想
二、在文化差异中自我调适走出青春期危机
三、在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间完成高中学业
四、在多重角色身份冲突中寻觅到心之所属
第二节苗乡放牛娃跨越文化冲突的教育历程
一、从开心的放牛娃到委屈的班长
二、只有母亲相信我是那读书的料
三、体育班主任引导下我成功逆袭
四、在不同文化下渐行渐远的同伴
第三节家庭文化资本促进高学业成就的获得
一、学龄前奶奶和母亲陪伴成长
二、学业关键期转学我初现叛逆
三、国际学校教育让我更加自信
四、高考重在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五、大学是人生新起点而非终点
六、高学业成就的自我归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从山乡女童到师范生的蜕变
第一节学业成长中所行兼所愿
一、小学化的幼儿园时光
二、随迁入学迎来新曙光
三、名师引路的初中学业
四、一心为学的高中时光
五、大学迷茫与希望相伴
六、学业成长的自我归因
第二节从乖娃娃成长为小老师
一、学业成长的乖娃娃效应
二、冉冉升起的红领巾时代
三、益友良师作为重要他人
四、理性抉择后留在县民中
五、大学在于不断挑战自我
六、毕业后我如愿当了老师
第三节学习旨在不断完善自我
一、龙生九子各不同
二、快乐的小学时光
三、初中叛逆心初露
四、你所不知的一中
五、大学在止于至善
小结
第六章从“农”的传人到学术种子
第一节资源限制下的坚韧与成长
一、学前:领先同龄人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小学:转校带来的文化冲击与适应
三、初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与首次分流
四、高中:迷茫和一波三折的异地高考
五、大学:追寻自我是接受教育的奥义
第二节坎坷徘徊的学业成长之路
一、学前:初入校园开始体验学习
二、小学:百元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三、初中:得遇良师倾心辅导学习
四、高中:偕同挚友共同见证成长
五、大学:坚定目标无畏艰难努力
第三节苗乡女孩的教育坚守历程
一、小学:初出茅庐渴望融入世界
二、初中:拨云见日重新定义世界
三、高中:沉迷在自我学业的世界
四、大学:步履不停走进绚烂世界
五、考研:励志实现小学育人之梦
小结
结语
一、初步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别人家的孩子(序)
龙年初春,校园里的迎春花渐渐开了。前几日,小罗前来看我和他师母,我印象中这应该是他2024年以来第三次来家看望我们。第一次是元旦期间;第二次是春节后他来北京师范大学访学报到;这次是第三次。前两次他都未与我提及出书事宜,这次他从包里拿出书稿放在我案头,恳请我做些指导,并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便随手翻了几页,相继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他走后,我再次翻阅书稿,从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努力,更看到了小罗这几年的良苦用心。
这本书是小罗2018年博士毕业后,准备出版的第3本专著,第2本因各种缘由在出版社“躺着”暂时未能面世,可能也是有这个顾虑,前两次来他都没给我提及这本书的出版事宜。2018年小罗毕业后,顺利入职高校教学科研岗,并担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在工作中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成长,当学生们毕业后,这本书的初稿也初见雏形。对于一位“青椒”老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生与孩子、家庭与单位的关系是个不小的挑战。小罗毕业这5年,很好地平衡了这些关系。他每次来北京看我,我都要提醒他注意身体,两个闺女还很小。这5年里,他完成了人生诸多角色转变:别人的丈夫、两个闺女的父亲、本科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研究生的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仍然坚持思考和写作,并完成了这本书,实属不易。
这本书可读性强,每个案例都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阅读之后让我不禁感慨时光飞逝,更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从事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边远地区乡村教育问题。这主要源于我少年时代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让我对基层有更深的情愫。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提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目的是破解学校教育中“文化边缘人”的难题,并在云南等地开展了实证研究。我选择云南拉祜族女童开展了长期的田野观察,并让我的博士生杨红做了追踪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都已经陆续出版,如杨红博士的《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在这一系列研究中,我们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分析,并进行本土理论的建构。这么多年过去了,小罗的这本书算是一脉相承的研究。
这本书在结构和写作上,小罗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在结构上,他精心地挑选了18个案例组成6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在写作上,他大量呈现案例自己的叙述,这让故事更具真实性,并在每章结尾做小结,进行归因分析和理论阐释。最后,他用一章的篇幅来进行深入的归因分析并进行学理性阐释,这就使得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理性。
学业成就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这个议题在国内教育学圈较少有研究者关注,更多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国外经典的学业成就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文化匮乏论”“文化模式理论”“角色身份认同”等,这些理论对阐释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分知识在我主编的《教育人类学通论》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做了全面的梳理,希望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可以参阅这本书。在小罗的这本书中,回应了很多学术性概念,例如教育信念、文化适应、角色认同、重要他人、结构与主体等。
“教育信念”这个概念对于本书的绝大多数案例来说是影响他们学业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这本书的案例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低社会资本、低经济资本、低文化资本的家庭。他们能够取得高学业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内心强大的教育信念,以及家庭对于“教育改变命运”这一教育信念的坚守。这样的教育信念有助于他们破解学业成长中面临的低资本的教育处境。这个概念也让我看到了小罗跟随我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的那份执着和坚守。
小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乡放牛娃,每天陪伴他更多的是割草、劈柴、喂马、放牛……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孩子也一样重复他这样的生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步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实现父辈们走出大山、跃“农”门的世代夙愿,只有读书他才能把这种生活变成诗意的存在。他秉持着这样的教育信念,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救命的稻草,积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让自己积极适应教育结构的需求,从而从山乡放牛娃走到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入职后,他也积极与教育结构发生互动,每年要写5~6个各类课题申报本子,教学之余修改论文和书稿……正是因为自己主动与教育结构发生互动,入职3年内顺利拿到副教授职称。从我对小罗的了解来看,他学业成长的故事足以撰写一部励志的专著。他从山乡放牛娃蜕变成博士的学业成长历程,以及入职后顺利成为副教授的经历足以说明教育信念、教育结构与主体的互动对学业成就的高低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是否适应学校文化,对他们的学业成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我早期也做了很多研究。我也指导我的博士生张霜做了专门的研究,相关成果可以参阅《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一书。小罗在这本书中也提出和回应了文化适应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学生在校文化适应问题直接关乎他们的学业成就。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我们不要一提文化适应就感觉只有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在一起才会有这个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应该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当不同群体接触时都会产生。这是我们在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归因时必须重点考量的要素。
角色身份认同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概念,尤其是在大学。小罗将这个概念重点用于阐释学生们大学阶段的学业成就,实际上也解答了他在带学生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今天的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选择太多,往往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跟高中时代相比,他们求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考大学,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任务和难度系数也会因为个人不同的选择而不一样。这本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故事很精彩,我建议读者可以好好看看有关章节,从中反思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
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自己的“贵人”,用学术的术语来说就是“重要他人”。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案例都给我们呈现了其学业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大部分案例都提到教师对他们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也有部分学生提及对他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见,教师这个“重要他人”在学生学业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跟“重要他人”相类似的另一个概念——“重要事件”。这里需要说明,不要一看到“事件”就认为是贬义词,在这里它是一个中性词。“重要事件”在学生的学业成长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书中大多数学生都提及小罗从大一到大二每周举行一次的读书会对他们发展产生的影响。我相信这件事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个关键性的存在。
这本书中的孩子们,让我想起了韦伯说的:“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积极建构自己生命中的网,并努力使之变得有意义。同时,他们又奋斗在特定时代的教育结构中。他们学业成就的高低不仅受个人努力的影响,更受教育结构张力的影响。这些案例很好地证明了当学生积极与教育结构产生互动时,更容易取得高学业成就,反之亦然。这就为我们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这本书也给我们反思学校教育与社会流动提供了样本。这本书中大多数案例都提及保罗·威利斯《学做工》一书。小罗带的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学业经历和保罗·威利斯笔下的“男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反结构行为,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成为阶层固化的工具。相反,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自己和家庭的教育信念引领下,跨越了低经济资本、低文化资本等障碍,积极地向学校结构靠拢,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业成就,实现了社会的向上流动。
一本专著的生命力应该是读者阅读后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共鸣。我相信不同阅读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看到自己曾经奋斗的影子,并在其中追忆自己似水的华年。
滕星
2024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独树斋
(滕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