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70049
1.《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日本文学名家十讲》之7,杨照谈村上春树:他不止写出了我们的懦弱,还有我们想要呼唤的勇气对象
2.你真的读懂过村上春树吗?原来村上春树小说里藏了这么多信息!
本书中,杨照结合作家生平、作品选段、日本社会历史以及经典文学拓展,深潜入《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小说,解密村上浓稠文本中的众多符号意涵,为读者打开特立独行的村上魅力
3.倒霉的人生不是完全无解,毫无道理的“坚持”和“韧性”里藏有找到出口的钥匙
生命中有一口井,总有一天我们会掉下去。在众多陷入井中、挣扎着的人之间,村上春树创造了一种主人公,他们总有一种力量:具备勇气,理直气壮地坚决活下去。
4.设计师艾藤操刀装帧设计,护封、内封定制原创插画。130*203窄长开本,便于单手翻阅
本书为《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日本文学十讲》系列第7册,杨照谈村上春树。
生命中有一口井,总有一天我们会掉下去。
掉入井中,慌乱、失序、哀凉。然而,在众多陷入井中挣扎着的人之间,村上春树创造了一种主人公,他们总有一种力量:具备勇气,理直气壮地坚决活下去。
从《挪威的森林》“我可以感觉到所谓责任这东西”的小林绿,到《海边的卡夫卡》“要做全世界最强悍的十五岁少年”的田村,到《1Q84》的青豆和天吾,毅然将自己从噩梦中解救出来……他们身上流着一样的血液,就算注定要掉进井里,都不会轻易放弃活着的责任。不管这责任看来多么不吸引人。
村上春树不止写出了我们的懦弱,还有我们想要呼唤的勇气对象。
村上春树真正创造的奇观,不是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销售数字,而是不懈、不停地书写了四十年成长奋斗经验,始终在少年与成人的边境上徘徊,拒绝正式进入成人的领域,一个执迷于要勇敢、强悍活着的永远的少年。
——杨照
前言 没有终点的历程——破解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
第一章 村上春树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村上春树三大核心元素——读《电视人》
第三章 村上春树的互文丛林——读《海边的卡夫卡》
第四章 没有记忆的世界——读《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
第五章 村上式的爱情神话——读《发条鸟年代记》
第六章 地对地的视角——《地下铁事件》
第七章 两个世界——读《1Q84》
村上春树年表
没有终点的历程——破解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
谈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中有一小部分内容,是我最早就动笔的。
三十多年前,从一九九○年开始,我在当时的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写一个专栏,讨论一些值得注意的畅销书与出版现象。我记得在那个专栏里写过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写过黄仁宇和“战争机器”,也写了在台湾正开始流行的村上春树。为了写那篇文章,我将中山北路的“永汉书店”里能找到的村上春树原版书,再加上一部分中文译本都读了,形成了我最早对这位从日本红到中国台湾的作家的作品意见。
之后村上春树持续书写,我也持续阅读他的新作,愈来愈惊服于他旺盛的创作力量,以及坚忍琢磨铺陈小说深厚底蕴的强大意志。十多年后,当我在“诚品讲堂”开设“现代经典细读”长期课程时,我已经明确认定,村上春树的书、他那独具风格的写作手法,必然形成现代经典,于是也就将出版没有多久的《海边的卡夫卡》选入了“现代经典”分析讲授的书单。
再到二○一○年,我将“诚品讲堂”课程内容整理扩充,以《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这一书名出版。书还没正式出版,我已经知道那会是一本未完之书,因为就在书稿最后整理阶段,村上春树的《1Q84》第三部问世了,我当然来不及将这部篇幅庞大的小说新作的相关解读放入《永远的少年》,但我又很明白,在《1Q84》中,村上春树不只是再度突破了自己,而且是又写了一本高度考验读者耐心与专注力的作品。这种作品的特性就在于读者愈是有耐心与文本周旋,愈是专注看待各种细节,就愈会在阅读过程中得到高深的满足。这种作品岂不也正是解读者最该面对、最值得面对的挑战吗?
出版前夕,我只能勉强以附录的形式多塞进一篇文章,概要地讨论《1Q84》。然而如此一来却又打破了我原本自己对《永远的少年》这本书的设定——聚焦细读《海边的卡夫卡》,尽量将《海边的卡夫卡》里所藏的诸多典故、互文有凭有据、条理清晰地铺陈出来。如果不以《海边的卡夫卡》为限,那么不只是《1Q84》,村上春树之前的几部长篇小说,也有很多值得讨论、值得破解的地方啊!
那几年我总想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补足对村上春树的认识与解说,然而也在那几年间,村上春树继续猛进,以不同形式又交出了更多精彩的成绩。更进一步,那几年间,村上春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水涨船高,真正的重点不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居高不下,而是走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书店里,几乎都找得到以那个地方的语言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而且到处都吸引着数量众多的读者。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德文版上市时,我刚好在德国,见证了德国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将书稿制播成节目,每天早晨按时连载播放,书店里一位年纪较大的顾客在收银台前和年轻的店员热情地交换他们每天听书的心得。
一直到二○一八年,我才终于有机会在“艺集讲堂”对感觉上缺漏愈来愈多的“村上春树理解”做一些补偿。我先用了五堂课解读当时新出版的《刺杀骑士团长》,因为讲课中不断提到这本新作与《1Q84》之间的关系,于是经学员反复要求,再用六堂课完整解读了《1Q84》。
摆在大家眼前的这本《就算我全无胜算:村上春树》收录了之前讲《海边的卡夫卡》的内容,再加上二○一八年对于《1Q84》的解读。因为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已经有十五万字左右的篇幅,为了顾及读者阅读所需的心力投入,本来已经整理为文字的《刺杀骑士团长》课程内容就没有再放进来了。
事实上我私心以为可以放进来、该放进来的内容还有更多。二○二二年连续看了滨口龙介的两部电影,先是对《偶然与想象》惊为天物,重拾了年少时看完电影可以将每个镜头详记重述的乐趣;接着则是对《驾驶我的车》产生了复杂冲突的观影感觉。《驾驶我的车》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可却明显比不上村上春树的小说原著。不是说电影非得依照小说复制村上春树所写的意念、情感,然而要改编,应该要改得比小说更有电影性、电影感,不然就改得更深刻、更广袤,但滨口龙介的改法却显然是没能充分掌握、展现村上春树更深刻、更广袤的意念、情感的结果。
不见得是对滨口龙介的失望,毋宁说是更增加了对村上春树的佩服,也增加了对于读者经常不能读到他作品最深刻、最广袤处的遗憾。我不知道今年(二○二三年)七十三岁的村上春树是不是还会再交出令人眼界大开的作品,但我确知我自己对于村上春树作品的解读还离终点很远。不只是他有一些精彩的短篇小说(例如《驾驶我的车》)值得被用最认真的态度仔细领略,他早期的长篇小说也都留藏了许多很少被好好挖掘的暧暧内含光。
例如将最早的三部作品——《听风的歌》《1973 年的弹珠玩具》《寻羊冒险记》放在一起当作三部曲来读,和单独看其中任何一本,境界与意趣完全不同。要是再将隔了许多年才写的《舞·舞·舞》放进来作为第四部,突然之间,原本三部曲中极其浓厚的悲哀之感获得了纾解,反而化为某种抗拒无奈的力量。别忘了,还有收录在《面包店再袭击》短篇集中的《双胞胎与沉没的大陆》也是从《1973 年的弹珠玩具》里延续出来的啊!
类似却性质不同的相关性还体现在:短篇《萤火虫》是长篇《挪威的森林》的前身;短篇《发条鸟与星期二的女人们》是长篇《发条鸟年代记》的前身;而《面包店再袭击》和《电视人》两部小说集里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短篇小说,却几乎每篇都有一个叫“渡边升”的角色,不只是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而且跟《挪威的森林》里的那位“渡边君”也有什么关系吧?
太多太有趣的线索与谜,还在等着我们接受村上春树的召唤勇敢地前往探寻。
最畅销的小说——《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会是村上春树最畅销的小说,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但是《挪威的森林》在日本一上市就大卖几百万册,累积至今超过了一千万册,无可避免在我心中引发了问题:“为什么一本如此哀伤的小说,可以在一个逃避哀伤的时代里,变得如此热门?”
《挪威的森林》一开头,铺陈完了飞机上的回忆情景后,立即出现的是一口井。“井在草原尽头开始要进入杂木林的分界线上。大地忽然打开直径十米左右的黑暗洞穴,被草巧妙地覆盖隐藏着。周围既没有木栅,也没有稍微高起的井边砌石。只有那张开的洞口而已。”
这是真正的开端,也是整部小说的核心隐喻。我们的人生,至少是小说主角们的人生,就是一段走在有着一口隐藏的井的草原上的旅程。他们之所以成为小说的主角,之所以一起发展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因为他们都在无从防备的情况下,掉入了那可怕的井。
直子形容了掉入井中的可怕:“如果脖子就那样骨折,很干脆地死掉倒还好,万一只是扭伤脚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尽管大声叫喊,也没有人听见,不可能有谁会发现,周围只有蜈蚣或蜘蛛在爬动着,散落着一大堆死在那里的人的白骨,阴暗而潮湿。而上方光线形成的圆圈简直像冬天的月亮一样小小地浮在上面。在那样的地方孤零零地逐渐慢慢地死去。”
这其实也就是直子自己生命的描述。在她无从防备的情况下,青梅竹马的情人木月突然自杀了。没有遗书、没有解释,就这样死了。直子被抛入那大声喊叫也不会有人听见的井里。
她仅能得到的一点安慰,来自同样因为木月之死大受打击的渡边君。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是困守在井底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绝望的哀伤。
玲子姐是另一个掉入井里的人。她比直子幸运又比直子不幸。幸运的是她曾经被从井里救上去过。她遇到一个单纯的人,单纯到想和她“共同拥有心中一切”的男人,她能够重新过正常的生活。不幸的是,一次被救上来,无法保证不会第二次再掉下去,又是在无从防备的情况下,玲子栽在一个邪恶的小女孩手中,又掉入那可怕的井里。
在这样的核心角色之外,村上春树又加上了一个冷酷、现实、算计,根本无法或不愿体会人间爱情的永泽,和永泽身边偏偏没有办法算计、没有办法背叛自己爱情感受的初美姐,两个人之间无望的纠结。
小林绿的勇气
这些人物构成的关系,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来读,为什么他们不会在阅读过程中,被那深深的哀伤冻伤,至少没有被逼退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显然很多人读下去了,而且还愿意口耳相传呼唤别人也来读,这本书才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乃至社会事件。
难道是因为小说中另外一个角色,那个常常疯疯癫癫做出大胆行为、讲着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的话的小林绿?只有她,身上没有沾染那份莫名其妙掉入井中的慌乱、失序与哀凉。
然则,在这样一群陷入井中挣扎着的人之间,小林绿是什么?或说,她有什么力量,不只介入他们的世界,还进而改变了这个世界原本的架构呢?
我相信书中有一段话,藏着重要的答案,那是收到玲子姐告知直子状况恶化的信之后,渡边在心中对着死去的朋友说的:
喂!木月,我想。我跟你不一样,我是决定活下去的,而且决定尽我的力好好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她(直子),我比她坚强。而且我以后还要更坚强,更成熟。要变成大人喏。因为不能不这样。我过去曾经想过但愿永远留在十七或十八岁,但现在不这么想了。我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少年了哦。我可以感觉到所谓责任这东西。木月你听好哦,我已经不再是跟你在一起那时候的我了。我已经二十岁了哦。而且我不得不为了继续活下去而付出代价。
“我可以感觉到所谓责任这东西。”这正是看来疯疯癫癫的小林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她从来没有逃避过活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不管这责任看来多么不吸引人。她和姐姐两个人轮流看店、照顾病中的父亲。她很累,也很寂寞,会对渡边说:“我,现在真的累得要命,希望有人在旁边一面说我可爱或漂亮,一面哄我睡觉。只是这样而已。”但她没有逃避,也不是要逃避:“等我醒过来时,就会恢复得精神饱满,再也不会任性地要求你做这种无理的事了。”
相较于小林绿,小说中的其他角色,都缺乏这份活力,这份勇气,这份认定并选择坚强活下去、愿意为了活下去而付出代价的精神。这份精神感染了渡边,应该也就是这份精神撑住了这部哀伤的小说,让读者能不绝望地、保持兴味地一直阅读下去吧。
《挪威的森林》结束在这样一句话上:“我正从不能确定是什么地方的某个场所正中央继续呼唤着绿。”
我们谁都不能确定生命走到这一步究竟是哪里,没有把握下一步会不会就掉进那个草原的井里。我们需要勇气,我们也就自然地羡慕像小林绿这样理直气壮坚决活下去的人。《挪威的森林》写出了我们的懦弱,以及我们想要呼唤的勇气对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