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89362
不懂货币,不足以聊经济,
通过货币变迁的大转轮,透视大国文明兴衰。
不懂货币,难懂经济,
货币变迁背后,是财富与国家命运的大转轮。
货币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切财富的秘密都隐藏在货币的历史中,
5大模块、30个维度,穿透货币的底层逻辑。
货币三部曲之三,系列作品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获《华尔街日报》《亚洲书评》等权威媒体推荐
货币三部曲:《货币王者》《白银帝国》《货币简史》。
在现代世界中,货币,无处不在。个人资产起落和大国政经博弈,都少不了货币穿针引线。读懂经济,必须读懂货币。要理解货币,就必须拨开噪音与误解,进入货币的历史长河中,寻找货币演变的真正逻辑。
在《货币简史》中,青年学者徐瑾用5大模块、30个维度,从货币的基本理论出发,阐释了货币的本质。书中不仅回顾了货币从金银到纸币再到数字支付的历史变迁,还特别关注了银行系统和中央银行的角色,探讨了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稳定与危机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还对现代货币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东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差异、区域货币如欧元的挑战、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改革等。在探索货币未来的同时,也关注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兴起,以及央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
通过货币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起伏和文明的兴衰。本书对货币及其历史抽丝剥茧,回答“货币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将如何走向何方?”等问题,力图呈现一个关于货币的整体框架,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货币历史视角,还对未来的金融发展提出了富有洞见的预测。
货币是不断蜕变的信任形态——徐瑾《货币简史》序言 朱嘉明
货币是信用的游戏 万维钢
前言:站在货币高处,重新理解历史
第 1 章 货币理论:一切都是货币
货币:钱是什么
印钞:货币是如何被印出来的
债务:为什么货币总闯祸
银行:挤兑破产,你的钱安全么
未来趋势:现代货币理论的狂想曲
税收驱动货币:财政货币化的视角
第 2 章 中央银行制度: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为什么大家承认央行发的纸币
英国央行:全球央行鼻祖怎么来的
南海泡沫:约翰· 劳的反面教材
美联储:为什么是私人机构
金融危机: 2008 年美国做错或做对了什么
未来趋势:央行应该保持神秘还是走向透明
第 3 章 东西方货币简史:从金银到纸币
通货膨胀:货币超发,钱发毛了吗
交子:最早的纸币,如何导致大通胀
白银:中国为什么一直用白银
白银法案:民国如何走向法币
金圆券:国民党政权如何垮台
复本位制:西方的金银博弈
黄金:商品本位制不是乌托邦
银行:东西方货币史的分野
未来趋势:低利率负利率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 4 章 现代货币制度:从货币危机到国际货币
区域货币:欧元危机教训和启发
世界货币:美元霸权怎么来的
日元:广场协议的真相与教训
国际货币改革:人民币能做什么
第 5 章 货币的未来:从现金到数字货币
无现金世界:现金不再为王
比特币:黄金白银有何不同
数字货币:未来价值如何决定
稳定币: Libra 能否突围
央行数字货币向左,区块链向右
结语 了解货币,把握未来
美元霸权 vs. 人民币崛起
货币的等级:货币金字塔
数字货币的生与死
流动的货币:不变的共同体
衍生阅读与主要参考文献
货币是不断蜕变的信任形态——徐瑾《货币简史》序言
朱嘉明(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
2016 年,我为徐瑾撰写的《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作序,题目是“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2022 年,我又为徐瑾撰写的《货币王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作序,题目是“货币王者时代完结”;现在,我再次为徐瑾撰写的《货币简史:从贝壳金银到数字货币》作序。相比较《白银帝国》和《货币王者》,作为徐瑾“货币三部曲”的第三本,《货币简史》观察货币的视角更为宽阔,不仅包括一般货币理论、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历史、金银到纸币的演进历史,还包括现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加密数字货币的现状与未来。当我阅读完全书及思考如何开始这篇序言的时候,不免想起在《货币王者》序言所说的一段话:为徐瑾的著作写序言,是一种对智力、专业知识和文字能力的综合挑战。
我将从本书中提炼几个或具有理论价值,或涉及货币金融历史走向的历史事件,或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与作者互动和与读者分享的序言。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
徐瑾在第一章写道:“事实上,货币不仅和信用密不可分,而且货币就是信用,而信用也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不仅如此,“信用这个词,就意味着货币可以无中生有”。徐瑾关于货币和信用的逻辑是对的,即信用和货币是等价的,信用是前提,货币是结果。因为信用的非物理特征,所以基于信用的货币本源于无中生有。这个看似简单的形式逻辑就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石,也是 1971 年尼克松切断美元和黄金的最后关系之后的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特征。从此,信用不再是民间的,机构与个人的,个人与个人的,而是政府与个人的。传统的市场和民间的信用转变为现在的政府和政治的信用。货币彻底异化,因为信用的内涵从依赖贵金属的金本位、银本位转变为国家本位。信用和政治融合。任何国家和政府,都具有天然的“印钞”权力。货币彻底演变为以国家信用背书的纸币,即所谓“法币”(fiat)。徐瑾对此有清楚的认知:“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属于法币时代,也就是‘法定货币’时代。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主要货币即纸币,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大多数经济体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货币是财富的符号,更是权力的符号。货币成为政府永无休止的“印钞”的产物。这是一种悄然的改变。100 年前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和 80 年前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国家崩溃作为历史教训,影响深远。但是,在当代世界,至少从 1971 年到现在,这样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很难发生。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只要不发生因为政治危机引发的国家崩溃和社会瓦解的情况,即使发生再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信用货币最终都可以维持,直到通货膨胀率回落。所以,研究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货币历史,需要结合相应的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
(二)关于当代货币扩张的必然机制
基于政府信用的现代货币,存在着持续扩张的属性。M2 的增长率就是衡量货币扩张的指标。问题是,如何理解现代货币扩张的主体和机制,避免对于货币理解依然来自贵金属时代的偏见。对此,徐瑾在第一章中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1)货币扩张定义。老百姓说的‘印钱’,其实就是货币扩张。(2)货币扩张的主体。“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外,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可以说,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扩张,主要是由银行在推动。”货币扩张的主力是商业银行,“钱更多不是央行印出来的,而是商业银行系统创造的”。或者说,“银行体系为了响应公众的贷款需求,也就是实体经济的需要,创造出更多信贷,从而间接创造更多货币”。所以,持续印钞是常态。(3)货币扩张的本质决定于货币内生性质。在现实经济中,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增长等基本变量构成货币供给量需求,货币需求转化为货币扩张压力,绝非央行的主观愿望和政策性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来自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信用扩张,形成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信用扩张叠加。所谓“货币中性”时代已经结束。
……
了解货币,才能懂得经济。知道了几千年的货币史,就可以解开经济发展的奥秘。徐瑾的《货币简史》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史料,以及通俗而有趣的语言,给了你一把解开经济之谜的钥匙。读进去,你就豁然开朗了。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译者
徐瑾“货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聚焦纸币作为一种信用金融工具的诞生与演变,娓娓道出人类财富与交换媒介价值的起源、积攒与增长的种种辉煌轶事,而这些辉煌画面背后所显示的财富的脆弱性更让我们领悟历史、制度与理念的重要性。本书文笔生动,视角新颖,有强烈的历史与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马德斌,牛津大学经济史教授及牛津万灵学院院士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货币政策,其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或破坏作用,都往往大于大多数人的认知。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程度越高,该社会能规避坏的政策的可能性也更高。善于用生动语言为读者解密经济学的徐瑾,这次又用丰富的历史典故、靠谱的数据、严谨的逻辑,把货币的历史、本质以及不同社会走过的弯路或获得的经验教训,都精彩地呈现给好奇、好学的读者。
——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徐瑾的《货币简史》一书出版得很及时。今天,虽然大家每天都在花钱,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也很少有人深究什么是货币。在过去,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几代人用的钱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今天,各种新形式的货币和支付方式不断出现,以至于大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投资,如何维持自己的财富。在企业和政府层面,几乎所有的失败都和资金链断裂以及货币政策失败有关,因此相关的人更需要了解什么是货币、它的特点、它的历史,以少犯错误。《货币简史》一书解答了大家关于货币的各种困惑。
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最系统论述货币的通俗读本,里面讲述了每一个人该知道的有关货币的各种常识,既包括货币的本质、特点、历史和发展脉络,也包括货币政策的理论以及货币和经济、商业的关系。因此,我推荐各行各业的读者都来读读这本书。
——吴军,计算机科学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