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827509
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开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点。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序言:我们不想像罐头一样活着(严飞)
1.从瓦尔登湖开始
2.人文教育让我们第二次成长
3.向世界打开自己
4.且认他乡作故乡
5.旅行的意义是让近旁有诗
6.直面痛苦,是打开真实自我的一个方面
7.反智主义是我们的时代病吗?
8.在漂流时间里,走向你自己的世界
序言:我们不想像罐头一样活着
2023年的8月,我和刘擎老师共同作为哈佛燕京学者,相逢在波士顿的哈佛园。
我们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参与到哈佛燕京学社以及哈佛大学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之中,这让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渴望着智识上的精炼和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又都觉得有必要为我们这一年所经历的,留下一些记录与反思,于是便萌生了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现这一旅程的想法。我们每次挑选一个主题,再在哈佛园里找一处安静的角落,两个人坐下来,一个从哲学的角度,一个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交锋探讨。我们一 开始先用视频记录下这些对谈,希望捕捉讨论的即时性与生动性;之后,我们再通过文字的方式将这些对话补充、梳理和体系化,最终凝聚成了这一本小书——《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这本书不仅是我们这一年来思想探索的见证,也是我们试图突破自身认知局限、与外部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尝试。通过跨学科的对话形式,我们希望展现出哲学与社会学如何在不同的视角下彼此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每一次对
话,既是对我们个人学术道路的回顾,也是对当下世界的反思与回应。
我们最早设定的书名叫作“明日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对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致敬,更是因为在我们的“昨日的世界”里,三年疫情所带来的无奈与伤痛,让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告别昨日,在今日的世界重新出发,并去展望一个充满希望的明日的世界。
但“明日的世界”只是一个希冀、一个愿望,是我们尚未到达的一个未来。
要达至这个未来,我们光有期盼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行动,需要在当下做出改变。
今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似乎被社会预设了人生的标准答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期待:你应该按照“人生就该如此般”地去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所有的步骤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的偏离都被视为错误或失败。
有没有看过安迪·霍沃尔那组著名画作《金宝汤罐头》?我们每个人都是货架上的罐头,高度同质,有个保质期——到了35岁,工作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工作;到了40岁,婚姻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爱人。
我们像罐头一样活着,被规训成了顺从的“答题者”,从不怀疑人生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我们被告诫不要质疑社会的标准,不要表达“过分”的意见,不要偏离“常规”的生活方式,仿佛所有人都必须按部就班地活在既定的框架内,毫无例外。
可是,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它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再单一地依赖那些被系统规定的答案,而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开放的“参考答案”。它不仅包含了无数种可能的路径,更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选择和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一个充满创造力、活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启发的源泉,它促使我们打破对“正确人生”的既有想象,去看到内在的成长动力,去发现那些我们从未敢尝试的可能。
但是,要让世界成为真正的“参考答案”,并不仅仅是从观念上接受它,而是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去与世界建立联系。行动是关键,它使我们超越固有的自我限制,打开通向一个多元、开放、向上生长的世界的大门。
毫无疑问,世界就在我们身边,机会和可能性无处不在。然而,为什么我们时常会看不见这个充满生机的外部世界?甚至有时候,我们明明看见了,也假装自己没有看见,对它避之不及?
感知,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将自己封闭在惯性的认知框架中,在不断的自我沉迷下,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僵化和局限。这种思维桎梏让我们难以看到世界的丰富与多样,甚至阻碍了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说:“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换句话说,感知世界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过我们内在的结构性认知框架来筛选与解读。当我们注视某一事物时,我们所“看见”的,往往是符合我们已有理论、经历或期待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被固有的认知结构所引导——这些结构可能源自我们对于阶级、性别、文化背景或自我意识的深刻认知。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背景,也成为我们拥抱世界的屏障。
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世界的过程变得狭隘且自我中心化。当我们以固有的视角去套用解释外部世界时,实际是在重新塑造外部事物以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因为这让我们感到熟悉,感到安全。我们并非客观地解读世界,而是在通过自己认知的棱镜生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意
义”,强加一些解释,从而无形中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扭曲。
这种扭曲带来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简化和固化。世界的复杂性被压缩进了我们的认知模板中,我们失去了对不同声音、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与包容性。我们看不见的,是那些与我们经验不符的真实存在;而我们“看见”的,则是被认知框架过滤后的世界投影。如此往复,使突破自己的视角,真正理解外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成为一种挑战。
正因如此,穿透固有的视角、重建感知的能力,成为我们重新发现世界并将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的关键。
在这层意义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它不再是一个愿景,而是一种指向,蕴含着行动的力量和召唤,是对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参与世界的挑战。
我们需要迈出第一步,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框架,主动开放自己的感知能力。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我们去看见,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质疑和重构自己的理解方式。只有当我们突破自身的认知限制,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才可以打开通向多元世界的大门,从而真正拥抱那些未被预设的诸种可能性。
严飞
2024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