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21137
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担当: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吴明珠凭借着坚韧、毅力、智慧和勇气,以柔弱之躯、泥土本色缔造了“瓜界传奇”:推动建立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将新疆独有的西甜瓜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国人实现“吃瓜自由”。
2.舍安就困、扎根边疆的选择:从中央机关到大漠边关,吴明珠拒绝“躺平”迎风逆行,把自己抛出了“安乐窝”。她主动请缨扎根新疆大漠戈壁,60年如一日,耕耘世界上最甜蜜的事业,培育出30多个优质瓜种,对祖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及民族团结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三农”的面貌。
3.志同道合、情比金坚的爱情:吴明珠与爱人杨其祐志趣相投、甘愿成全的婚姻相处之道彰显了爱情的伟大。杨其祐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师从小麦遗传育种学专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蔡旭。为了爱情,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毅然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无条件追随吴明珠来到新疆,甘做她“背后的男人”,牺牲自己、默默奉献,全力支持她的育瓜事业,为建设边疆贡献了青春和智慧、热血和汗水,甚至生命。吴明珠说,这些我的成绩和荣誉有一半要归功于他。
4.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风范:“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吴明珠无私奉献,放弃申请价值不菲的品种专利,把科研成果无偿送给同行、送给瓜农,无私地奉献给社会,自己一生甘守清贫。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她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最爱的亲人和最熟悉的学生,唯独没有忘记“瓜”,没有忘记自己是“党的女儿”。她说:“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
5.弘扬科学家精神、南繁精神的初心:为讲好吴明珠的故事、厚植科学家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本书主创团队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抢救性”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真实再现以吴明珠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筚路蓝缕、深耕甜蜜事业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以期引领读者穿越“时光隧道”,沉浸式感受吴明珠平凡而伟大的科学人生。
6.两院院士鼎力推荐:
吴明珠是值得大写的一位女杰!她的成就、奉献、追求和人生品德,是我们时代的骄傲。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应该受到中国科技界的崇敬,得到人民的爱戴。(宋健院士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委员、中国工程院原院长)
吴明珠院士是我最敬佩的学姐和楷模,她把一生奉献给了西甜瓜事业,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也是屹立西大校园、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本书作者以深厚的情怀,展现了吴明珠院士曲折艰辛、无私奉献的传奇人生,既是为吴明珠院士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绘像立碑。(向仲怀院士 著名蚕学家、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
7.著名作家、“法兰西文艺” 获得者韩少功推介:这本书是一份献给失忆者的记忆,为她找回远去的青春,远去的亲人,远去的志业与旅途,包括胼手胝足、餐风宿露、生离死别、悲欣交集的日日夜夜。失忆者几乎走丢了自己的一切,只留下遍布大地的人间甘甜。何为远方,何为诗,这本书权且代她提交了新中国那一代红色科学家的生命注解。
8.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装帧:本书用层次设计+异形腰封,以视觉化的效果诠释吴明珠在火焰山下育种的甜蜜收获,揭开腰封时,错落有致排列的30多个品种名,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吴明珠及其团队在西甜瓜育种领域的非凡贡献;哈密瓜橙与西瓜绿灵动的色彩搭配,瓜田的清新与香甜扑面而来。
本书系“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海南省南海管理局 主编)开篇之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繁,强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本书主创团队,特别是作者刘颖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抢救性”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深情讲述吴明珠为祖国西甜瓜育种事业艰苦耕耘奉献一生,构建起世界领先育种技术平台的传奇人生,真实再现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筚路蓝缕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本书既是为吴明珠个人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画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是一部体现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生动教材。
第一章 童蒙养正怀大志
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掌上明珠
战乱中的颠沛流离,饱尝国将不国的苦痛
战火中,那个暂时能放书桌的地方
家国天下,学农成为执念
第二章 青春从来系家国
山城破晓,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
这美好的日子属于我们呀
亲历土改,这“农门”入对了
祖国需要之时,就是我们挺身而出之际
第三章 劝课农桑稼穑艰
“哦,原来她就是吴明珠!”
没想到这一锄头下去,竟挖了一辈子的地
走出“象牙塔”,踏进“泥土地”
亦师亦友的“农田守望者”
第四章 舍安就困 赴边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会师北京,从天而降的惊喜
人往“低处”走,义无反顾从中央机关到大漠边关
为什么去新疆?犯什么错误了?
一路向西,无论多大的风都刮不跑我
第五章 初试清啼长天破
只要能种瓜,什么苦我都能吃
在梦想开始的地方,“没有忧愁,只有追求”
爱上戈壁滩的骄阳,爱上鄯善的瓜
擂台比试,“科学种瓜,亚克西!”
第六章 情比金坚 同心结
如约而至,距离无法打败的爱情
简单朴素的婚礼,纯粹美好的浪漫
侧骑毛驴,到热浪灼人的吐峪沟收集瓜种
娶了一个“瓜痴”
初为人母的喜悦与烦恼
第七章 戈壁滩上一明珠
精神伉俪,十天有九天在“吵架”
甜到心窝里的阿依斯汗可口奇
只要不离开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哪儿都行
冬闲人不闲,吐鲁番盆地燃起熊熊的科普之火
她布置“作业”,他奋笔“答题”
第八章 临风含笑品自高
百姓心中无所不能的“杨博士”
“文革”流年,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和一地鸡毛
艾丁湖公社蹲点,一坑馕吃一个月
“红心脆”名扬天下
第九章 沐光而行 南繁路
追赶太阳,没有什么能阻挡南繁的脚步
南繁难烦,说来说去都是瓜的事
加代繁育,育种事业驶入快车道海南乡亲的情义,沉沉地积淀在她的血脉里
名副其实的“皇后”,新疆甜瓜品种“改朝换代”
第十章 暖风晴风科学春
科研热情在科学的春天里迸发
为瓜奔波为瓜忙的“瓜专员”
北疆明珠,南国生辉
赛瓜会上,瓜香人欢,马嘶驴叫
辞官归田,“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
“早佳8424”横空出世,一瓜封神
第十一章 瓜之甘甜苦中来
这样的幸福对这个家庭来说,太短暂了
27岁的儿子第一次叫“爸爸”
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老杨
车祸中,重伤的她和无损的瓜
第十二章 跬步瓜田即寥廓
北瓜南移,新疆哈密瓜在海南结了果
偷师学艺的农民学生,尝到了种瓜的甜头
“金凤凰”成了海南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殷殷嘱托,让“天下第一瓜”走向世界
“黄皮9818”跨洋种植,打入美国市场
第十三章 坚而不移 若基石
情义相投的两姐妹
当务之急是要有自己的科技示范园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当选院士,对我来说是新的起点
不解决新疆哈密瓜产业化问题,我死不瞑目
第十四章 甜蜜初心真国士
给种子插上翅膀,哈密瓜“南移东进”示范推广
“风味”和“红皮”:甜瓜特色育种的飞跃
把西甜瓜产业带入“国家队”
首席科学家:聚体系之力,强农业筋骨
从“跟跑”到“领跑”,西甜瓜产业领先世界
第十五章 不辞长作育瓜人
唯有“瓜”,能够打败阿尔茨海默病
耕土耕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真情
美丽的阿依木汗,新疆的好女儿
天山南北,她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尾声 吐鲁番掀起“甜蜜旋风”
附录 给恩师发出的一封久违的信
吴明珠年表
三月的天明朗澄净,三月的风和畅轻柔,三月正是种瓜的好时节。东湖积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质好,非常适宜种瓜,自古就有“新疆甜瓜甲天下,东湖甜瓜甲新疆”的美誉。吴明珠想用她的科学方法指导农民种瓜,但瓜农们自认为有着一套非常合适且优良的民间栽培方法,压根信不过这个年纪轻轻的汉族姑娘。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种了数不清的瓜,你一个女干部,怎么可能比我们种得好?”
特别是摩沙老爹,觉得吴明珠虽然是来自北京的大学生,但在种瓜这件事上,她怎么可能是对手呢?自己可是远近闻名的瓜把式,那是谁也比不过的。何况他认为,种瓜本是艾尔(男人)的事,小古丽(小姑娘)凑什么热闹呢?
吴明珠看透了摩沙老爹的心思,笑嘻嘻地说:“老爹,现在是新社会的,男女平等啦,艾尔能种瓜,小古丽也能种瓜,您就在瓜地旁边给我一块地,让我试验试验,好不好?”
摩沙老爹拗不过她的请求,指了指对面的一块荒地:“好,你看这块地行不行?你用你的方法种瓜,我用我的方法种瓜,最后比比谁种的瓜又大又甜。”
“老爹,您这是要和我打擂台呀,我接受您的挑战。”想到人生第一次将拥有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瓜地,吴明珠别提多高兴了。
为保证试验地如期播种,勤劳善良的乡亲们顶着风沙烈日和吴明珠一起,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三亩荒地,还在地头用杨树椽子搭了个棚子,吴明珠把这个简陋的瓜棚命名为“品种园”。草湖地湿,吴明珠和二十多个维吾尔族、回族青年一起驻守在瓜棚里。
种瓜季节到了,吴明珠和摩沙老爹打起了擂台——科学的种植方法与民间传统方法的比拼就此拉开序幕。
节选自《擂台比试,“科学种瓜,亚克西!”》
当只有两人面对面时,吴明珠的小拳头像鼓点一样擂在杨其祐身上:“到新疆为什么不告诉我?是来出差吗?什么时候走?”
杨其祐深情地望着晒得发红脱皮的吴明珠,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他心爱的姑娘那被风沙雕琢过的面庞,变得又土又黑。
想到她在如此偏远落后的地方独自坚守,他紧紧搂着她:“来了就是一辈子,永远不走了!” 吴明珠一把推开他,看着他认真地说:“其祐,我知道你对我好,但不能为了我影响你的事业,耽误你的前程,不要开这种玩笑。”
“没开玩笑,你看,我已经调到新疆学院农林系当老师,过几天开学了就去报到。”杨其祐拿出调令给她看。
那一刻,感动和酸楚一齐涌上吴明珠的心头。一向隐忍的她,此刻泪水止不住地涟涟而下,这是她到新疆以来最为畅快淋漓的一 次流泪。其实,她潜意识里一直是有所期盼的,虽然她等得辛苦, 但他却不曾辜负。为了她,他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
节选自《如约而至,距离无法打败的爱情》
结婚仪式开始了——
刘站长当证婚人,祝福这对有情人喜结良缘,终成眷属。接着,两位新人讲话,表达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家庭幸福而共同奋斗的心愿,并感谢大家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随后来宾们一一送上祝福。
简朴的仪式后,大家唱歌跳舞,婚礼现场更像是民族大团结的联欢晚会。年轻人们跳起了《青春舞曲》,维吾尔族姑娘小伙打起手鼓,唱起了歌。
摩沙老爹也拿出看家本领,跳起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纳孜库姆舞,一边以夸张滑稽诙谐的肢体舞之蹈之,一边欢快幽默风趣地唱着“外外噢依襄(赶快跳呀)、外外噢依襄”,调动大家一起跳起来。众人不管会跳不会跳,都高喊着“喀依那(尽情地跳呀)”加入进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
“新郎新娘来一个,来一个!”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新郎新娘的节目掀起婚礼的高潮。
杨其祐放声高歌,满怀激情地唱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而吴明珠则在爱人悠扬的歌声中轻盈起舞。
朴实直叙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旋律,切景切情的场面,引来阵阵喝彩。
杨其祐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个梳着长长发辫的美丽姑娘,眼神如火一般地燃烧着。这些年相遇相知、相恋相思的所有美好透过琴声飘向了繁星点点的夜空,久久回荡在他的心间。他真希望这支歌曲没有尽头,这美好的夜晚没有尽头。
数十年后,吴明珠依然能清晰地回想起婚礼的热烈与喜庆,回想起抒情欢快的歌声、富有韵律的舞步,脸上浮现出温婉动人的光彩,20世纪50年代人们特有的真诚无瑕、纯粹美好的浪漫扑面而来。
结婚三天后,吴明珠要下乡搜集整理甜瓜资源,杨其祐带上两包喜糖,坐大卡车返回乌鲁木齐,两人在岔路口依依惜别。
这就是他们的结婚典礼,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生活,这就是他们抹不掉的记忆。
以至于多少年后,吴明珠思念起杨其祐,就会想起他在漫漫风沙里满眼不舍、挥手作别的画面,一往而情深。
节选自《简单朴素的婚礼,纯粹美好的浪漫》
新疆农科院领导得知杨其祐的病情后,让吴明珠不要考虑工作上的事,安心在南京照顾病人。离开瓜的日子,吴明珠难免无所适从,她向江苏省农科院借用了一个小温室搞水培试验,边照顾杨其祐边做她的科学研究。
杨其祐最了解她:“明珠,你工作放心不下,能回新疆就回去一下,把工作安排好了再来……”
吴明珠心里自责:“都这时候了,我怎么能走呢?老杨这一生都在为我付出、为我牺牲,我又没能好好照顾好他,如果他选择留在北京,也不会得这个病啊!”
她埋怨道:“你呀,总是替我考虑。春节时廖新福来南京看你,我把每晚抽空写的播种计划都交给他了,他按步骤操作就行。团队的人在工作上都能独当一面了,我也放心。你就安心养病,等你病好了,我陪你回新疆看看。”
“是呀,毕竟在那工作了20多年,想那些老朋友,想那些维吾尔族兄弟,想我们的东湖,想我们的大棚,想坎儿井清甜的水……”说着说着,杨其祐难过了。
听说杨其祐病重了,吐鲁番、鄯善的同志纷纷派代表到南京看望他,一些维吾尔族老乡还给他寄来特产,并写信鼓励他。
吴明珠一封封地将信念给杨其祐听:“虽然我们是不同民族的人,但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你教我们科学技术,带我们挖井修渠,我们想你啊!”
杨其祐的泪水涌出来了:吐鲁番百姓认可我,维吾尔族兄弟认可我,这就足矣。
一天,吴明珠高兴地推门进来:“其祐,你看谁来了。”
原来是岳立人、张发、王仲民、克依木·肉孜等老朋友专程到南京看望他来了。
“这么大老远的,你们怎么来了?”杨其祐激动地让吴明珠扶他坐起来。
“老杨,快看看我们给你带来了啥。”岳立人边说边从旅行包里拿出煮好的手抓羊肉,还有新疆生产的香烟等。
吴明珠赶紧到厨房把手抓羊肉加热后端了出来。
杨其祐吃了一口羊肉,眼眶红了:“真香啊!就是这个味道,这是吐鲁番才有的味道,真是久违了。”
“知道你好这一口,我们买了最鲜嫩的羊肉,临出发前煮好,一路上生怕坏了,好在冬天天冷,否则真带不过来。”克依木·肉孜说。
张发适时点上一根烟递了过去,杨其祐深深吸了一口:“我感觉又回到了火焰山下,回到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真想时光倒流啊!”
吴明珠下意识地想阻拦,可转念一想:“让他抽吧,他还能抽多少支烟呢!”看他们亲如兄弟地亲热聊着,她转身走出房间,默默地流泪……
7月31日,杨夏和往常一样睡在爸爸旁边。凌晨两点左右,杨夏忽然听到心电监护仪发出“嘀嘀嘀”的报警声。他一个激灵翻身起来,看到屏幕上那条曲线已变成了一条直线,爸爸的呼噜声不知何时也已停止,再摸摸脉,脉也没了。
“爸爸,爸爸,你醒醒,你醒醒啊——”杨其祐已听不到儿子的声声呼唤。
杨夏赶紧跑出去叫值班医生。医生立即上呼吸机急救,但已无力回天。
杨夏又到护士办公室打电话到江苏省农科院的主机,请他们通知家人赶快来医院。杨夏后来回忆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脑袋完全是空的。
听到噩耗,吴明珠肝肠寸断。当她和杨准赶到医院时,已经凌晨三点多了。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地冲进病房,走到深爱的人身边静静伫立,俯下身子轻轻地抱住他,生怕惊醒他。
过了好一会儿,她泪流满面地缓缓起身,对儿子说:“夏夏,去打盆洗脸水,让我最后一次给你爸爸洗洗脸吧……”
她抚摸着杨其祐瘦削的脸庞,拿着温热的毛巾仔细地擦拭着,低声抽泣着,极力压抑着悲痛。
那个时候,杨夏和杨准真希望妈妈能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以释放心底所有的悲伤。
夜,黑暗得深不可测,寂静得不能再寂静。
杨其祐,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在这个寂静得让人窒息的黑夜里,静静地走了,把无尽的悲伤和思念留给了深爱他的妻子、儿女。
杨其祐,一个20世纪50年代屈指可数的研究生,一个满腔抱负、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走的时候仅57岁,没有官衔、没有职称,只有两个字——“奉献”,而这两个字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援疆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写照。
杨其祐,一辈子不为名、不为利,甘做基石,默默奉献,为建设边疆贡献了青春和智慧、热血和汗水,甚至生命。他在大漠戈壁、天山南北播撒的科技的种子,如今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吴明珠变了,她心无所依、神思恍惚,睁眼闭眼都是她的老杨,整个人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多岁。
节选自《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老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