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9840丛书名: YH0123456789
★基因与我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绪和下一代?
★华大集团CEO尹烨,继《生命密码》系列后全新力作,一本写给大家的基因说明书。
★·瑜伽、冥想,真的有利于健康吗? ·长期996,真的会猝死吗?
·为什么选个好伴侣如此重要?
·睡眠真的那么重要吗? ·长期熬夜会有什么后果? ·基因和情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抑郁?
关于健康的传言,我们听了太多。到底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空穴来风,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基因,这么聊我就懂了》,用基因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的认知、行为、两性、遗传、情绪和健康。68个基因科普,带你揭开生命的密码。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基因?基因几乎是每个人的底层生命代码,看似遥远却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而基因并不是始终不变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着基因的表达方式,这反过来又深化了基因对人的影响。可以说,谁能用好基因,谁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作者尹烨,华大集团CEO,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科普作家。长期致力于科普事业,出版《生命密码》系列和《了不起的基因》等作品。
★舒德干、俞敏洪、刘擎、周鸿祎、樊登、杜兰、施展、蔡磊,各界大咖,齐声推荐。
★基因属于生物性,身上有怎样的基因,在不考虑基因编辑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但人类是有意识和智能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对抗本性。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对抗基因的过程。用我们无私的人性去克制自私的基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尹烨
·瑜伽、冥想,真的有利于健康吗?
·长期996,真的会猝死吗?
·为什么选个好伴侣如此重要?
·睡眠真的那么重要吗? ·长期熬夜会有什么后果? ·基因和情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抑郁?
关于健康的传言,我们听了太多。到底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空穴来风,这些依据从何而来?
《基因,这么聊我就懂了》是华大集团CEO尹烨的全新科普力作,书中通过68个基因科普,全面解码我们与基因的关系,揭示了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两性关系、遗传、情绪和健康。
基因几乎是每个人的底层生命代码,看似遥远却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而基因并不是始终不变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着基因的表达方式,这反过来又深化了基因对人的影响。可以说,谁能用好基因,谁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目录:
第一章 基因是什么?
1.科技大潮浪打浪,基因时代已到来 2.基因像副扑克牌,60 亿张这么多? 3.生命语言原相通,莫以大小论英雄 4.或有异源亲兄弟?基因知道你是谁 5.犯罪分子再难逃,多亏基因身份证 6.基因技术非万能,三大领域显神通 7.信息存储不容易,基因U盘来助力
第二章 基因与行为
1.基因自私又功利,无私才是真大义 2.减肥屡战又屡败,肠道菌群在作怪 3.暴力或由基因起,相关因果要辨析 4.有其父必有其子?基因歧视要不得 5.过度健身不可取,四肢发达会“变笨” 6.大脑睾丸性相近,基因表达本同源 7.来者是敌还是友?要看气味可相投
第三章 基因与健康
1.冥想禅修能治病?改变基因心安定 2.罕见病不能轻视,虽难治但能预防 3.基因选择有逻辑,颜值决定免疫力 4.孕妇感染娃自闭,粪菌移植出奇迹 5.有害突变亦有益?静待花开当可期 6.孤独情绪需重视,易致轻生易传染 7.不能加班我有理,基因评测来做证 8.胖了真的会变笨,身体健康有风险 9.少量饮酒防中风,过量却会伤肝脏 10.东方吃素肠子长,西方吃肉肠子短? 11.换血实验大成功,返老还童不是梦 12.越睡越累咋回事?好好学学白居易
第四章 基因与遗传
1.婴儿气味有奇效,爸爸温柔妈暴躁 2.自闭也会代代传,父亲尤其要注意 3.脾气不好请担待,基因不背脾气锅 4.神话人物或有后?三皇五帝非虚传 5.虎爸豹妈强压力,孩子难免出问题 6.克隆肉体很容易,复制意识是难题 7.大自然也“转基因”,互利共生真高级 8.这病传男不传女?伴性遗传不稀奇 9.基因算命骗局多,求人不如求自己
第五章 基因与两性
1.雌雄激素人人有,生育可是大问题 2.Y染色体本多样,战争屠戮促消亡 3.DNA 上有“开关”,一键完成性转化 4.神经递质强助攻,人人都是恋爱脑 5.“人造人”成为可能,生物工厂是未来 6.内心才知男或女,温度定我雄或雌? 7.单性繁殖引轰动,男性群体更惊恐
第六章 基因与脑认知
1.肉体复制已实现,记忆竟也可移植? 2.习惯记忆代代传,意识刻在基因里 3.老人絮叨是好事,沉默寡言易痴呆 4.神经再生有可能,人到九十还在长 5.脑机科技新突破,隔空取物不是梦 6.大脑数据可公开,商业利用要有度 7.强迫遗忘很困难,要比记忆更费脑 8.人脑程序真复杂,高效却也易出错 9.身体躺平脑躺赢,“回放”学习可真行 10.人脑个小高能耗,糖分短缺就罢工
第七章 基因与未来
1.从达·芬奇到 GPT,碳硅结合是未来 2.双重间谍线粒体,自免疾病显真凶 3.再生密码已找到,人类四肢可再生? 4.神奇药物助长生,但别忘了副作用 5.按下开关就休眠,星际穿越有大用 6.细菌也有实用性?信息存储它最行 7.“基因剪刀”握在手,基因编辑能治病 8.小猪身上全是宝,异体移植能救命 9.基因数据大公开,该支持还是拒绝?
第八章 基因与技术
1.组学研究战不休,为啥都要加个组? 2.基因测序新时代,基因语言学起来 3.整合物种基因组,重建全球“生命树’ 4.单细胞也能测序,生命密码显真迹 5.全脑特征怎么测?时空组学了解下 6.合成生命已开启,“生物积木”拼未来 7.基因检测真神奇,精准医学造生机*
此书成书之时,我做科普已经八年。 凡是过去,皆是序章 如果一个人有所成就,最该感谢的就是原生家庭。
我在东北长大,一大家子大几十口,凑在一起就叽叽喳喳,所以我嘴皮子自然不会差。加上老妈爱好诗词,老爸爱好曲艺,他们从小就带我诗朗诵、说相声……而我的幼儿园老师们也“挖掘并发扬”了我这个特长,让我时不时就代替她们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上小学之后我几乎承包了学生代表的所有讲话,演讲、朗诵和辩论几乎从不缺席,所以我的公众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能力就这样打下了基础。
老爸是学历史的,又在电台和秘书处干过,我印象中他最高频次的场景,就是挑灯夜战写东西。秘书当然要给领导准备稿子,在电台工作,同样需要自己拟定采访提纲并独立完成稿件。他自己还经常写诗投稿和编纂史料。所以,他和我聊天时总会东拉西扯、今古穿越。久而久之,我看问题的宏观性和思辨性就慢慢被培养起来了。而他教我写东西的时候,则一定要旁征博引,善用比方,我的文笔和借喻的能力也就这样练出来了。
丹东多山,烟台多海,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我始终保持着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老妈几乎每天都会早起爬山,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就会带着我进山或赶海:打栗子、采蘑菇、摘野菜、捕昆虫、挖蚬子捉螃蟹、兜胖头鱼……甚至有一次,她带着我,用衣服包着,直接把一窝刺猬母子搬回了家,您说我对生命科学能没有兴趣吗?
2003年,我参加了抗击“非典”。在那之后忽然发现电商已经起来了,而彼时的工资收人实在太低,要在北京买房遥遥无期。于是就开始尝试在易趣、eBay、淘宝上经营网店,卖的是汽车模型,所以如何能够高大上又接地气地精准描述每一款车型的历史和特点,就成了一门必修课,我的产品经理能力也就由此实战出来了。而又因为eBay有不同国家的模型爱好者,所以我这国际化视野和商务英语能力也就在一单一单的成交中锻炼出来了。
躬身入局,与时俱进
台上看到的毫不费力,是台下十年如一日的拼尽全力。
最开始做科普,是因为家族群总有很多不靠谱的消息传来传去,但我发现网上几乎没有现成的成体系的科普资料,要是只通过打字给长辈们讲清楚难度很大,如果粗暴回复,比如说“这个不靠谱”“这是骗人的”就会被扣上“你这多读了点书,反而不孝顺了呢”的帽子。所以,我就开始成系统地,将涉及生命科学、医药健康的常见问题进行整理,再遇到家族群里的类似问题,直接发一篇进去,这样的“有备而来”,就不会让长辈们感觉“被针对而尴尬”了。
而正式开始对公众做科普,机缘是2016年的亚布力论坛。我在演讲后,认识了喜马拉雅音频的创始人余建军,他觉得我讲的大健康报告非常精彩,应该被更多人听到,所以建议我在喜马拉雅上开个电台,这就是“天方烨谈”的由来。
自此,我的科普工作便再也停不下来了。不知不觉已经讲了2000多期,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还真就做到了不间断日更,甚至一日多更。也从原来单纯的音频,逐步形成了“文字 音频 视频 线下课 尹哥公益书房”的矩阵。而此书,正是从中选择了若干播放量高、互动性强的精选作品,撰稿成书,以飨读者。
一次科普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坚持。尤其要紧跟科技时事热点把握知识讲解分寸,考虑受众接受程度,优化语言输出方式,对抗不被理解的冷嘲热讽……认真做科普确实是个蛮辛苦的事,尤其像基因这样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有很多概念确实也不是特别容易单用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但总归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欢喜。而我也在科普之路上,结识了太多不同领域的同道中人,大家互学互鉴,亦乐在其中。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支持所有科普人的每一个朋友和粉丝,你们任何时候一句暖心的话,一个简单的赞,都是支持科普人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所有将来,皆为可盼
当你下定决心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因之而为你让路。
埃隆·马斯克(ElonMusk)曾经深情朗读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再看一眼那个光点,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所有。你所爱所知的每一人、所听乃至所存在过的每一人,都在小点上度过一生……它仅仅是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这段话正是出于卡尔·萨根1996年的一次演讲,并成书于《暗淡蓝点》。而这里说的暗淡蓝点则是一张1990年2月14日由旅行者1号从64亿千米外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显示了地球作为一个蓝点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
如果你看近 20年的“科技大牛”,在谈到他们为什么会开创自己的事业之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谈到,他们在孩提以及青少年时期受到科普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天体物理、机器人和生命科学的影响,而卡尔·萨根、阿西莫夫和薛定谔这些名字则是最高频出现的几位。
中国同样需要这样的科普大家。过去社会上总有误解,认为科学研究高高在上,因此科学普及也只能艰难推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才使得我国科普事业一直以政府推动为主,全社会参与科普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有待提升。其实这两件事情同等重要,科学研究更应秉持追本溯源、归根结底的态度;而科学普及的重点则是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更好地指引大众通往科学之路。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人比例为12.93%,这当然比2005年仅为1.6%大大进步了,但反过来讲,还有近九成的空自待提升,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仅仅等待不会迎来希望,坐而问道更需起而行之。我现在鼓励更多同行,特别是年轻人积极做科普,大胆站出来,不要理会那些世俗的看法,勇敢做自己。 我就是希望生命科学能够流行起来!
人类本质上还是通过种族繁衍和文脉传递的方式来延续自身的,若我能在生命科学科普领域为这个民族做出些许贡献,能成为一颗不是那么亮的星,并持续启发亮度远超于我的超新星,我便足矣:慰矣,幸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