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8515
【一句话推荐】
源自平凡生活细腻入微的温情篇章
中国当代杰出散文家深情力作!
关于爱、关于家、关于成长的温馨记忆
每个人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温暖
【产品特点】
4篇全新未公开散文新作
作者亲笔手绘插图,深刻传达文章内涵
含中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曾收录篇章
【卖点推荐】
1.书中作品多篇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书中文章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为课文,学生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在阅读中积累考试所需素材和文学素养。
2.四篇全新未公开散文新作:本书特别收录了作者肖复兴的四篇全新未公开散文新作,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细腻文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3.作者肖复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肖复兴因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贴近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创作风格,荣获“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当代作家”称号,充分体现了其作品在青少年读者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
4.作者手绘插图,还原故事细节:部分篇章中插入了作者肖复兴亲自绘制的插图,在细节上更精准地还原了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的阅读体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本书收录了肖复兴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质朴而又多思,饱含真情实感与人生哲思,自成风格。全书共分为“绉纱馄饨”“一片幽情”“窗前的母亲”“父亲和信”四辑,包含了作者的童年回忆,以及关于姐姐、母亲和父亲的记忆,以细腻平实的笔触,缓缓铺陈出对亲人无尽的怀念与深情。语言质朴恬淡,情感真挚厚重,用一桩桩小事勾勒出回忆中亲人朋友的旧时形象,一件件旧物像儿时的蝉鸣一般带着人回到记忆中的过去。
第一辑 绉纱馄饨
少年护城河
无花果
被月光抱住
绉纱馄饨
远航归来
美术日记
花间补读未完书
粥滋味
孙子流年
第二辑 一片幽情
一片幽情冷处浓
独草莓
核桃酪
姐 姐
第三辑 窗前的母亲
花边饺
苦 瓜
母亲的月饼
蓝围巾
酸 菜
豆包儿
荔 枝
母亲的学问
佛手之香
春节写给母亲的信
温暖的劈柴
窗前的母亲
母亲与莫扎特
油条佬的棉袄
娘的四扇屏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四个五角粽
母 亲
第四辑 父亲和信
父亲和信
又想起父亲
清明忆
父 亲
复兴的书中充满了他曾经历和看到的人间百态,充满了他非常有价值的、充满温度的省思。
——梁晓声
始终专注于文学创作的肖复兴,总在认真地读他认为有真正价值的书,不在乎世间风吹草动。正如他在自己的作品集中所讲的:“要当有风格的作家,不能当起哄凑热闹的作家,不充当摇旗呐喊的小卒角色。”
——中国作家网
肖复兴的文字自然质朴,却总是能把人性物理叙说得娓娓动听。丰富的阅历、敏感的内心、宽厚的襟抱、艺术的涵养使他的散文诚挚诚恳又多思多趣。与知音共享、与读者交心的亲切表达,让沧桑岁月和无尽念想葆有持久的温暖。
——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评委授奖辞
在家里,母亲最爱待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后,母亲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她知道楼层高,楼梯又陡,自己老了,腿脚不利落,磕着碰着,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饭等家务,脚不识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没什么事情可干,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是待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的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一株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着,让身子有一种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地就倚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时湛蓝的天空,遮挡住了更远的景色。 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着,从窗子的这边移到了另一边,然后移到了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了楼前,抬头望一下家里的那扇窗子,就能够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一个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不等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就在我们在楼下看见母亲的时候,母亲也望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的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即使晚上我们回家很晚,楼下已经是一片黑乎乎的了,在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她早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不过,那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了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里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跟风似的呼呼地跑,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津津有味。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这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的时候,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
母亲在这个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我家的窗户,空荡荡的窗前,像是没有了画幅的一个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一张瘪嘴。这时,才明白那五年时光里窗前曾经闪现的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也才明白窗前落有并留下了多少母亲企盼的目光。
当然,就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深情动人的一幅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