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36541
人生不过诗酒茶。人生如果只能选一个最离不开的,还得是茶。空持百千偈,不如看竹峰《茶书》,吃茶去。
—— 冯唐
家常便饭的涓涓细流,汇成烟火长卷,风致雅洁,轻盈耐读。萝卜、白菜、稻米、樱桃、柑橘、南瓜……流连唇齿的酸甜苦辣,经竹峰静观体悟,你会发现,世间如此美好。
—— 陈晓卿
《茶饭引》是知名作家胡竹峰的散文集,分为《茶书》《饭书》两部分。全书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围绕“茶”(茶文化)与“饭”(饮食文化)展开,收录了《茶之苦》《茶之涩》《茶之形》《茶之骨》《醋椒鱼片》《猪头肉》《刀鱼记》《馄饨》等篇目。胡竹峰的散文有古风神韵,从风格上来看,《茶饭引》一书更贴近明清小品的审美趣味,远离了宏大的话语体系,将笔墨伸向生活中柔软的部分,一杯茶、一碗饭,见生活情趣,见生活冷暖,见众生百态。
《茶书》目录
前言 001
辑一
茶字 003
水 006
壶说 009
空杯 011
茶月令 014
明前雨前 021
煎茶 023
粗茶 025
前夜之茶 027
我有一杯茶 030
茶泡饭 033
紫金庵饮茶记 036
饮茶的风致 037
茶屏风 039
富贵清白 045
茶意 047
尘世庄严 072
辑二
龙井闲笔 075
鸳鸯蝴蝶 079
婴儿懵懂 081
六泡普洱 083
夜茶录 084
在书圣故里喝平水日铸 088
三开翠兰 091
碧螺春记 092
竹叶青记 096
铁观音记 098
大红袍记 102
花茶记 105
毛尖记 108
普洱记 111
安吉白茶记 114
猴魁记 118
瓜片记 121
滇红记 124
苦丁茶记 127
毛峰记 130
饮秋茶记 134
狗脑贡茶记 137
看茶记 139
回忆百叠岭 142
罗村茗眉记 143
三道茶 146
辑三
茶相 151
饮茶是个空旷的过程 152
立夏随笔 153
如月 156
茶精神 157
关于茶渍的怀想 163
叶底六记 165
馋茶 166
喝绿茶的习惯 169
回忆茶 171
茶帖九章 179
雪夜的茶 185
茶韵四帖 186
茶事手记 190
白开水之歌 217
后记 220
《饭书》目录
前言 001
辑一
寻味篇 003
饮食男 047
花露烧 050
即兴 052
小吃 054
晚上饭局就不去了 057
秋日食 059
粥 062
耳食者 064
知味不易 065
竹引清风 067
饭扛劲 068
寝食安 069
桥边随笔 070
辑二
稻米书 077
笋干 080
刀和棒 083
葛根粉 086
芥蓝 088
大头青 091
青了 094
紫袍将军 097
韭菜豇豆扁豆的怀想 099
萝卜与萝卜干 107
丝瓜与白菜以及豌豆糊 113
葫芦 119
藕心菜 122
黄瓜之黄与黄瓜之瓜 125
南瓜记 128
山药记 131
地耳书简 134
豌豆饭与松花饼 136
白色城堡 138
豆渣 141
鸡汤菜苗记 144
银耳记 145
粽子帖 148
小蒜帖 149
辑三
文章吃饭 155
羊肉泡馍 156
猪头肉 158
馄饨 160
胡辣汤 162
烩面之笔 165
在太和吃板面 167
刀板香 170
江淮食典 172
汤饭与汤包 175
写写蟹 179
鱼头芋头 183
在仓桥直街吃臭豆腐 184
大饼与烧饼 186
油炸鬼的头面 189
核桃 196
瓜子花生 199
茴香豆 204
爆米花 207
糖果,糖果 209
灯盏粿 211
辑四
枣 215
西瓜 217
樱桃令 220
葡萄 223
荸荠 226
石榴记 229
柿子书 236
果蔬长卷 238
柑小笺 246
橘颂 251
一笔杨梅 254
佛手 258
伽师瓜记 261
山竹记 264
后记 266
胡竹峰的散文绵延接续中国文章的悠远传统,含着浓厚的古风,既工笔又写意,既入世又出世,淡泊沉静,精致典雅,清新朴拙,格调隐逸。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瓜果虫鱼,在他的笔下都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写作标识。
——孙犁散文奖授奖词
胡竹峰的散文大题小作,古雅成趣,文脉纯正,笔墨简练。浸淫于古却不泥古,洞明世事亦不佯狂。写人记物灵动洒脱,谈文论艺明心见性。看似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实则一唱三叹,意在言外,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逍遥与高妙。中国文章呼唤中国精神,胡竹峰以他的文字,秉承了这一精神。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授奖词
古人文章之道,讲究得天地之气,竹峰当盛年而独秉秋气,是为异禀。
——李敬泽
竹峰文章真是好,极具神韵,见文章之美,才子气与书卷气共存。他把握文字、语句都非常准。
——何立伟
胡竹峰文章里出现了多元的质地,他并非一味地是精致化和文人化,他自有他在“小”里面的“大”,“空”里面的“有”,个人趣味里的家国之思。
——杨庆祥
胡竹峰格物致知,感受万物,笔下山川万物、一思一情皆有出处。甚至他的小品文,也如散文诗般绚丽雅致。满纸杂学的常识,激活了笔下的知识生态,是生趣,是生命力。胡竹峰的散文实践着他的艺术理想:写“中国文章”扬“审美传统”,有独特的大气象,在文字,文体,美学三者都有独特的样貌,拥有自己叙述的声音与辨识度。
——张燕玲
茶饭引
静坐虚室,等不到童年那只兔子了,只好守书待读,或者守书待荼,茶通荼。斗笠盏、紫砂壶、玻璃杯,清香袅起,不拘浓淡,无论粗细,任意红黑黄青绿。有幸喝得好茶,一口接一口,苦口甘口,冷暖自知。
舍下存有一本民国老版《苦口甘口》,好看,干净,通达,蛇行千里,作书人文字淡然已入化境,说理熨帖而不高蹈,杂学旁收,于学无所不窥,教人叹为观止。那些绝妙文辞或可慰藉虚空中的灵魂,可惜没能安妥乱世的书生意气。冷峻的笔调包裹一颗滚烫如熔岩迸溅的济世之心,却不能救自家于苦海,让人叹息。
闲翻经史子集,见过杯、壶、碗、碟、盘、樽、锺、爵、角、觥、彝、卣、罍、瓿、卮、缶、豆、斝……这些器物,不翻书也能看见,只是没有往日所容的茶饭酒水,只剩一枝花一叶草安逸心间。心间一壶酒一杯茶一碗饭,时光如水,向东流,向南流,向西流,向北流。很多年前去过北流,隶属桂地,境内圭江自南向北而流。坐在江边,逝水不止,流出铜鼓的声音,流出瓷器的颜色。
书中秋日雅事,座上折枝桂花,让一婆子在屏风后击鼓,花落谁手,即饮酒说笑话。古代豪奢门第,击钟列鼎而食。多少钟鸣鼎食之家,漫漶至失色,渐渐无声无息,散作一地瓦砾一缕清风。
一鼓作气,气也有定数,一鼓做饭如何?做饭最怕散气,散气了容易夹生,好茶也怕散气,散气则寡淡。过去怕文章散气,如今只是随意,不妨让文思字迹走远一些。茶饭饱暖,人有气力拉回来。
茶饭者,不过茶酒饭菜羹汤。传奇上说唐宰相刘晏,少好道术,精恳不倦,有神仙癖、异人癖,与破衣草履的菜农王十八同坐茶饭。《水浒传》四柳村狄太公女儿只在房中茶饭,并不出来讨吃。若有人去叫,砖石乱打出来,家中人多被打伤了。父母以为她着了邪祟,实在却是情种,终日在闺房与东村头会粘雀儿的王小二饮食男女。取经路上,唐三藏与朱紫国王同进膳进斋,孙行者在会同馆中让沙和尚安排茶饭,并整治素菜。沙僧说茶饭易煮,蔬菜不好安排,油盐酱醋俱无。好在悟空有几文衬钱,和八戒径上街西而去。王熙凤管理宁国府内事,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到底各事冗杂,也茶饭无心,坐卧不宁。黛玉有意糟蹋身子,茶饭无心,每日渐减下来。
旧小说中引路的樵夫,砍两束柴薪,挑向市尘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那样的日子得了隐逸得了素朴,步步踏实,小有蹉失,大自在大如意乃至大圆满大解脱。
解得开名缰利锁,解不开茶饭之欲;
解得开恩怨情仇,解不开口腹之趣;
解得开风花雪月,解不开饮食男女。
四季三餐,喝茶吃饭,偶然引出闲情,平添一段斯文,写出几卷文章,更得了欢喜美意。荀子说,得众动天,美意延年。美意好,延年更好。吴伟业赠故人诗说得吉祥:“尽有温汤堪疗疾,恰逢灵药可延年。”温汤灵药,是岁序秋冬的茶饭。诗中还说:“垂来文鼠装绵暖,射得寒鱼入馔鲜。”那年腊月,寒天鱼锅,鲜嫩香滑,吃了满满两大碗饭,意犹未尽,肠胃已经装不下了。
枯涩的岁月常常让人回味让人缅念,炊金馔玉、珠钗满头的金粉记忆,从来都是过眼云烟——
苦辣酸甜无惧几番风雨,
悲欢顺逆不离一碗茶饭。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合肥,作我书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