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20402
“我学习成绩那么好, 为什么写不好论文?”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吉林大学女教授会告诉你,不会写论文这件事儿,其实也不能全怪你。因为学校的教学体系,本来就没有教你写论文这件事儿。
本书的两位作者根据自己指导博士研究生写论文的经验,对写论文相关的问题至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的内容可以帮助处于研究生阶段的、正在为写论文而苦恼的同学走出种种误区,走上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
论文写作是教育界面临的痛点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一方面,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思维培养,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而规范的写作课程教学,部分高校开设的写作课直接采用导师指导的实践课型导致教学过程不够科学化、体系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将微信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中关于论文写作的13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分为写作意识篇、师生互动篇、问题意识篇、文献使用篇和写作流程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惠及更多的师生。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写作者要么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不出),要么写出来的论文不符合要求(写不好)。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本书作者发现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其一,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其二,不知道怎样做好质量控制;其三,不懂得如何进行过程管理。
本书稿从“认识篇”“行动篇”两个层面入手,着力解决写作者在写作中遇到的逻辑思维、质量控制及过程管理等问题,帮助写作者认清写作本质、弄清写作要求、理清写作过程,并创意性地设置时间安排(打卡)和事项管理(清单)制度,力求在约100天内解决写作者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及自我检测的难题,全方位辅助、支撑、督促写作者走出写作困境。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却依旧不会写论文?原因在于写作需要“思维”——用“思维”整合起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想做的就是从思维角度呈现写作的过程。
首先,《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对复杂而综合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进行厘清,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能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思维工具,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其组成部分和运行的过程。其次,《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着重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术模块——论证及其在学习中的运用。再次,《批判性思维与写作》重点介绍了批判性阅读作为一个解构论证的过程是如何做到识别论证、分析论证和评价论证的。最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详细介绍了批判性写作是如何构建论证的。
虽然论证是《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行文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也努力呈现出论证与批判性思维其他两个模块的互动,最为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是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讨论批判性思维,在例子的选取和语言的风格上也尽量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你写的论文,为什么老师总看不上?
本书是两位作者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百篇精华帖的集合,旨在为硕博士生提供论文写作的全方位指导,帮助他们突破学术写作的瓶颈。全书分为问题意识、文献使用、写作流程、师生互动、写作意识五大板块,系统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本书不仅适合硕博士生阅读,也适用于广大学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日常指导。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你写的论文,为什么老师总看不上?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率先介绍下本书的两位作者——吉大秋果与爬树鱼。吉大秋果本名田洪鋆,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之余也进行了大量教学研究与写作,现任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导手册》等多部著作。爬树鱼(我),本名赵海乐,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仍在认真积累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经验当中。
此次与大家见面的《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是吉大秋果和我自2017年起陆续撰写并发表于“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微信公众号的与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相关的130余篇推文的合集。老实说,当秋果对我说,我们写下的推文已攒够了一本书的量(20多万字),我还是相当惊讶的。因为,每天只管写文章、推送,几年来从未数过帖子的具体数量;却突然有一天被告知,两个人写下的文字各自已经超过了一篇博士论文的字数。这真的有一种“翻翻收起来的衣服居然发现100元”的惊喜!其实,除了字数之外,另一件让我惊讶的事是,关于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居然会有超过20万字的要点!我自己读博的时候,可不记得导师对我唠叨过长达20多万字的注意事项。那么,这20多万字的要点是怎么来的?
答案很简单:从秋果和我指导的学生的错误当中总结出来的。不论是我还是秋果,我们读书时几乎不可能“单枪匹马”犯下长达20万字“罄竹难书”的错误而不自知。但当我们真正从事了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乃至通过微信公众号与读者朋友们进行交流,我们才发现,在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我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现象。即在导师们看来无比简单的一件事,但在硕士生、博士生看来,却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敢问自己导师的。比如,有的同学直到博三,还对“问题意识”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的同学读博士数年越读越抑郁,进而从博三直接拖延到博六;等等。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决定,在为提问者进行解答的同时,把它们写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同学看到。如果能够起到“治未病”的效果,帮助同学们在问题尚未形成之时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则更好。以上写作初衷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文章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题材广泛,不仅包括论文选题、问题意识、文献阅读、资料整理等纯学术题材,也包括心态调整、避免延期、师生关系等非学术题材。在市面上的与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相关的书籍当中,后者往往不是讨论的重点;然而,或许由于本书的两位作者均为女性,因此,对于某些更加类似于学生“私事”的非学术性困惑反而会给予与学术困惑同等的关注。事实上,秋果和我的博士阶段的导师均为男导师,因而在读书时,导师对于女学生的非学术性困惑往往关注较少。当然,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会与性别相关,更很可能与性格直接相关,然而,也正是基于此,在微信公众号后台,非学术题材的推文往往会引发读者朋友热议,这意味着,此类题材的确具有关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其二,问题意识浓厚。所谓的“问题意识”简称“对症下药”(在写作中也同样成立),而本书的全部推文恰恰均来源于现实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犯过的错误,以及微信公众号后台读者朋友的留言提问。因此,本书中的全部文章均产生于现实需求,所解决的均为“真问题”。正如互联网流行语所云,“当你在家里发现了一只‘小强’,那么,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很可能已经有了一百只‘小强’”。同理,当学生们真实反映出某一问题,此问题很可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此种基于问题的解答,相较于体系化的“硕博士生成长教程”,往往更能有的放矢,贴近学生实践。从这一角度来讲,此书完全可以又名《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或者《那些年我们避过的雷》。
其三,用不正经的语言,讨论正经的事儿。本书当中的文章,不论是学术题材还是非学术题材,原本都是以一种“谈心”的方式阐释出来的,这直接有别于教科书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事实上,本书也的确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在茶余饭后、动车上、飞机上随手捧读的一本半休闲式书籍。较之于正式、严谨的学术著作而言,如果本书能够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当中给予硕士生、博士生一点启发,甚至引发硕士生、博士生们的一点共鸣,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写作意识篇、师生互动篇、问题意识篇、文献使用篇与写作流程篇。五部分内容分别解决如下问题:如何坚定开始写作的决心;如何“使用”你的导师;如何选择一个应研究的问题;如何科学利用文献;如何完成从提纲到论文完成的整个流程。当然,以上分类仅仅是便于读者迅速找到所需的题材,并不必然代表阅读顺序。读者朋友们既可以顺序阅读,也可以在遇到某些困惑时直接查询目录,“按图索骥”。尤其是对于刚刚迈上科研门槛的年轻硕士生、博士生而言,完全可以跳过某些“尚未发生的问题”,更多关注正在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如果一位读者朋友能够对全书所描述的所有问题均有着切身的体会,那么,这位读者朋友,一定是位优秀的毕业生!
后需说明的是,本书仅仅为“硕博士生成长指导系列”的本。吉大秋果和我一个是刚过不惑之龄(秋果)、一个是还未到不惑(我),未来均还有二十余年的学术生命,也还将指导更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微信公众号目前的关注人数已超过十万,未来必然会吸引更多读者朋友关注和咨询问题;不仅如此,微信公众号相当一部分读者为高校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青椒”同志,在对相关推文产生共鸣的同时,他们也将奉献宝贵的建议与灵感。这些均会激励我们针对新问题,写出新文章,并终作为系列图书中的后续结集出版。
到底什么是老师总说的“选题大”?L号算大,还是XL号算大?
一个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你帮忙看看我的开题报告,老师们说我的选题过大。什么叫大啊,我真是不明白。”我一看,嗯,是挺大的——《经济法理论的重构》(纯虚构,勿对号入座)。但是通常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大的,什么样的是合适的,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判断一个选题是否“大”,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确定,客观上是你要完成的是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投稿论文?不同的论文篇幅不一样,容量也就不一样,然后对选题的大小要求也就不一样。你是个什么身份?是否有团队?有什么样的研究经历?这些都直接决定你能做什么样“大小”的题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论写什么样的论文都需要有问题意识,逻辑清晰,论证充分。那么从客观上看,本科毕业论文8000字起,硕士毕业论文3万字起,博士论文10万字起。这些不同的字数要求其实也就决定了你选题的“大小”,要不然写不下啊。虽然勉强用8000字写了一个巨大的选题,但是你就不能保证论证充分了,因为选题过大,还没等写完很多东西,字数就到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小,硕士论文也要具体,博士论文选题稍微大一点。以我个人的研究领域举个例子:硕士论文选题——《实际联系原则对我国加入〈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的挑战》;博士论文选题——《〈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挑战与重构》。大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我们要感受不同字数的论文能够包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导致选题的“大小”也就不一样。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看,不同大小的题目对完成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举个医学项目的例子来说(源自我家先生),像《糖尿病致病机理研究》这样的选题,是属于大树级别的选题,这样宏大的选题基本得院士领衔,带领一票团队,在不少于5000万元资金资助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来。像《甲基因在糖尿病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研究》这样的选题,属于树干级别的选题,不需要院士,但也得是一个资深的教授,有团队,并且在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资助下才能完成。像《甲基因在乙基因主导的糖尿病致病机理中的表达》这样的选题,属于树叶级别的选题,有经验的教授可以完成,但也必须有团队,资金资助在500万元左右就可以了(以上选题都是虚构,千万别对号入座,也没有参考价值)。虽然上文说的是申请项目的选题,但是跟写论文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是谁,自己能驾驭多大的选题,有些太大的选题,真心不是我们本科生或者硕士生能驾驭得了的。那些在本硕阶段就想写《论法治》,就想写《国际经济法理论的重塑》,就想写《经济法理论的变革》的同学,还是先写一些微观的,自己能驾驭得了的题目吧。
总结一下,老师就是基于以上两种考虑:客观上,你现在要写的内容容纳不了这个选题;主观上,你自己的个人能力驾驭不了。解释到这儿,剩下的自己在实践中领会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