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71732
1.查理·芒格、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等商业、投资大佬都在使用和讨论的思考框架,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底层逻辑之一,提升对未来的思考能力,站在未来设计当下,做好当下的选择与决策。
2.哈尔教授被评为“全球40岁以下40位最杰出的商学院教授”之一,基于十多年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理解个人思考和选择的行为逻辑,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长期决策,从而获得长远的财富、健康和明智人生。
3.更具远见的父母、学校和老师会培养孩子的终局思维能力,看见“未来自己”,才能更有内在动机,驱动当下的学习和成长。
4.华大集团CEO尹烨、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吴伯凡、知名教育投资人袁希、创业酵母创始人张丽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沃顿商学院组织心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等学者及专家联袂推荐。
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方向,或者无法坚持,最终与目标背道而驰。这本书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解决这种思维困境,以缩小我们今天是谁和明天会成为谁之间的差距。
当我们站在当下时,我们的行为与决策存在固定的心理偏好,当下的感受会被放大,使我们忽视长期目标。《终局思维》作者赫什菲尔德教授提出了“未来自我”这一人生观察视角,指出只有我们以终为始地设计当下,才能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获得更多财富,变得更加健康,并取得更高的自我成就。
结合书中提供的诸多成长型思维的实践方法,相信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生活的原则,建立高效能的思维模式,正确审视、平衡当下的需求与未来的成长。
推荐序一 关于自我的管理学和金融学/吴伯凡
推荐序二 为未来的自己铺平道路/袁希
推荐序三 确保每一步都在朝着终点前进/张丽俊
序言
第一部分:心理时间旅行:当穿越时空时,我们是谁?
第一章:时间流逝,你会一直是“一样的”吗?
从囚犯到重新做人
忒修斯之船
你现在还和八岁时你一样吗?
你的身体决定你是谁?
你的记忆决定你是谁?
答案可能是道德品质
本章重点
第二章:未来自我:模糊而又陌生
为人父母后我还是我吗?
哲学家的争论:关于自我
如何看待未来自我为什么重要?
生日实验:20 年后的自己像是陌生人
比起他人,大脑更关心“自己”
感知怪癖:无法看清未来
把未来自我当作陌生人,很糟糕
第三章:与未来自我建立积极联系
永生的前景
极端情境下的思考
测量你和未来的“你”的关系
决策、行为与投资
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果关系的讨论
与未来连接,超越现在
第二部分 思考未来:我们容易掉入的思维陷阱
第四章:被放大的当下
我们被锚定在当下的感觉上
价值贴现
当下的选择与理想中的相反
偏好逆转:一种认知陷阱
一只紧抓在手的麻雀胜过千只飞鸟
当下更易被感知
时间观念的“扭曲”
什么是“当下”
第五章 会思考,但不够深入
用不深入的方式思考未来
想让未来的自己去做当下想逃避的事
原谅过去懒惰的自己
对未来的感受没有今天的这么饱满
从另一个人的视角预测未来
“是的- 可恶效应”
第六章:归于依赖当下偏好做决策
一时的冲动不会带来长久的快乐
一个案例:迈阿密毛衣
预测偏差是什么
预测偏差的常见错误
过去的变化大,未来的变化小
历史终结错觉:看不到自己将在未来继续改变
控制一些结果,而不是所有结果
回到开始
第三部分 设计当下:让明天比今天更好
第七章 拉近未来:促进当下与未来对话
进入虚拟未来
个体比集体更能引起同情
看见“年老”的自己
遇见未来的你
“亲爱的未来的我”:致未来的信
高中的时光胶囊
第八章:对未来做出承诺并坚持
方法之一:承诺机制
一个案例:酗酒的詹姆斯·坎农
总有一个当下的“你”符合未来的期待
事先承诺机制
了解什么样的承诺机制是对自己最有效的
移除所有的诱惑选项
增加适当的惩罚
着陆
第九章:让当下的决策变得更轻松
享受美好,承受残缺
“好坏兼收”策略:在不适中寻找快乐的体验
诱惑捆绑
化大为小
庆祝当下
本章重点
后记
致谢
1.数百万年前,人猿相揖别,自此人类大脑走上了快速升级之路。硬件的进步带来了软件的提升,让人类诞生了基本的“神性”,即相信相信的力量。当然,这也带来了副作用,过于复杂的神经系统会让人类长期担忧并未发生甚至不会发生的事情。但请不要忘记,人类大脑是具备神经可塑性的,也就是说,美好的事情真的会因为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此书,那就是:你怎么过今天,就怎么过今生!
——尹烨,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生物学博士
2.现状与目标之间,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本书详细地告诉你,如何在这条鸿沟上架一座桥。真要建成这座桥,读完这本书显然不够,但懂得了终局思维和未来自我,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吴伯凡,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商业思想家
3.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它为我们提供的诸多思维工具,如延迟满足的训练、时间分割技巧、与未来自我建立情感联结的方法都十分有效。这些工具不仅简单实用,也能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终身受益。
——袁希,水卢教育科技投资人、艺圆美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4.《终局思维》提倡系统化思维,这要求你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整体;不仅要看到现在,更要看到未来。通过系统化思维,你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张丽俊,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作者
5.这本有趣的力书告诉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现在的行为,并帮助我们成长为我们最终想成为的人。
——卡罗尔·德韦克,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终身成长》作者
6.作为先锋心理学家,哈尔·赫什菲尔德的研究改变了我对未来的看法,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他的书提供了一个迷人的窗口,让你了解明天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如何在当下的进程中拥有更多发言权。未来的你会感激你今天读了它。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的组织心理学教授,连续7年获得“最受欢迎讲师”
7.当你读到这本迷人的书的最后一页时,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你开始阅读它。
——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8.这是当今顶尖行为科学家的一个先锋的想法。你的“未来自我”实现了它的承诺,向你展示“心理时间旅行”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让你的明天更美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既对个体有帮助,又完全基于赫什菲尔德最新的开创性研究。
——安吉拉·达克沃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美国麦克阿瑟学者奖获得者
9.哈尔·赫什菲尔德让复杂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提供实用的技巧来缩小我们今天是谁和我们明天会成为谁之间的差距。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在镜子里看到的人的罕见之书。
——丹尼尔·H·平克,著名未来学家、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10.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深刻的、直接而实用的指南,指导你塑造未来的生活,同时更丰富地活在当下。未来的自己会感谢我阅读了它。
——奥利弗·伯克曼,《纽约时报》畅销书《四千周》作者
关于自我的管理学和金融学
吴伯凡
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商业思想家
一
终局思维是现代管理学未曾言明的基本共识。
管理学的创始人德鲁克多次提到青少年时代他受到的一种令他受益匪浅的训练——为自己写墓志铭。这其实是欧洲贵族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比如普希金 16 岁在皇村中学读书时就写过《我的墓志铭》)——让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想象自己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一生,郑重地给自己写下评语,也就是写下自己一生最终的目标和期待。
为自己(提前)写墓志铭,无非是以场景化的方式回答合二而一的问题:我一生压倒一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希望后世怎么记住我?持续书写、更新墓志铭的经历,让德鲁克感悟到管理的真义:管理的本质是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即“(由)目标(来)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克服行为的随机性、混沌性和无果性,实现行为的积累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其中的关键,就是目标的有无。设立最终目标,持续地以这个目标来规 范、调节、牵引当下的行动,避免有限资源(时间、金钱、精力)在“大水漫灌”中迅速耗散,最终卓有成效地达成目标。我们可以把糟糕的管理想象成一艘无舵之船,但最糟糕的管理则是既有舵也有舵手,而舵手是一个“勤奋”却无固定目标的人——他必定让这艘船陷入灾难性的境地。真正的“管理者”并不是人,而是目标。我们通常称为管理者的人,其真实的身份是“目标的执行者”,即 executive(随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美国商界不再把管理者称为 manager,而是称为 executive,“总经理” 被称为“首席执行官”)。
不难看出,德鲁克管理思想核心的目标管理,底层就是“终局思维”。
二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哲学家查尔斯· 汉迪也一再强调终局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很多耀眼的成就和作为都是无价值、空洞的(如同一件挂在雨中无人穿的雨衣),而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人和事反而是富有价值、卓有成效的。
他是在一场重大的人生体验中洞察到了“终局”的意义。查尔斯· 汉迪年少有为,在英国读完大学后进入壳牌石油公司工作,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学习。当时的他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甘心做一个乡村牧师,直到父亲的葬礼才让他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当他紧急地从海外赶回家乡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他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所有的道路都被堵塞。他问发生了什么事,旁边有人哽咽地告诉他:“我们最尊敬的人离开了我们。”汉迪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权或富有,他是否真正成功,都得看他的葬礼上有多少人是不请自来的。”葬礼是人生的终局,一生的价值都得由它来衡量。
德鲁克心中的“墓志铭”,汉迪所说的“葬礼”,都在提示我们:管理,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个人管理,都是以终局为前提和参照系的管理。
三
不管多么努力地让自己相信“活在当下”的说教,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人都是“心理的时间旅行者”,我们都是在一个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构成的坐标系里生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是谁”。对过去的记忆和解释,对未来的想象和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对当下场景的感知和识别,决定了你将做出怎样的决策和行动。
完全“活在当下”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失忆——对自己所有的身份信息和个人经历完全遗忘;一种是彻底疯狂——思维、语言、行为完全处于奔逸与随机状态。二者之外的状态,叫“正常状态”,在正常状态下,我们都只能是“心理的时间旅行者”和“未来目标的执行者”。
每个人当下的行为和思想都要受到关于未来的想象与规划的暗中掌控、约束和塑造,但《终局思维》的作者反复提醒读者,每个人的当下与未来连接的品质有着巨大差异。对多数人来说,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间的关联相当微弱,就像两个联系稀少甚至几乎从不见面的远亲。
如果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一直处于这种弱连接状态,未来自我的灯塔就难以引领当下自我,当下自我就会在日益明显的“布朗运动”中迷失。李宗仁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是从1 岁活到80 岁,而是从80 岁活到1 岁,那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他的意思是说,看到了终局的自我如果返回到当下,当下的自我就能活出高品质和高成色。其中的关键,就是两个自我处在高带宽连接的状态,几乎能实现同步。
“未来自我”是这本书的基本概念。在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是一片被随机性、不确定性笼罩的未知地带。日常生活充满着各种随机的意图和打算,无数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忙碌和挣扎,最终呈现的可能是一派混沌的“布朗运动”。用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全然分辨不出半点意义”。
但熵增(持续地陷入混沌)并非未来自我的宿命。人是可以通过持续的能量输入实现熵减的。未来自我虽然最初只是一种想象和设计,但只要管理得当,对未来自我的叙事可以逐渐成为一种特别的能量,来为当下赋能、赋形,让当下自我成为未来自我附体的自我。
未来自我之于当下自我,如同海岸的灯塔,时时刻刻引领、校正着船只的航行。但有一个前提:它能够被看到。如果离它太远,或者它的光亮不足,船只就会迷航。
作者时不时以金融的视角看待自我管理。金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价值的时间旅行”。信贷就是将存在于未来的价值“运送”到当下,利息就是其路费和运费,或者叫未来价值的贴现成本。正是凭着一种特别的叙事和契约,相对弱小的当下就可以被未来赋能并增强。
借助于虚构、设想出来的未来自我,当下自我可以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地逐步成长,最终借假修成真。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你可能早就心生质疑了:这种说法与“心想事成”的鸡汤有何区别?
区别是有的,而且是实质性的。这本书关于未来自我和终局思维的探讨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管理学和金融学。对于管理和金融,流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存在着suo罗斯所说的反身性——相互映射,相互放大,相互增强。但反身性得以实现,是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的,绝不如鸡汤作者许诺的“心想事成”那么简单。现状与目标之间,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本书详细地告诉你,如何在这条鸿沟上架一座桥。真要建成这座桥,读完这本书显然不够,但懂得了终局思维和未来自我,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第九章 让当下的决策变得更轻松
米奇·赫德伯格是一位深受其他喜剧演员喜爱的喜剧大师。他在20 世纪90 年代和21 世纪初期活跃在喜剧界,因其三言两语、简短有力的笑话,淡定自若的表演风格和从容不迫的台风而广受欢迎。他的这些特点使他在喜剧界独树一帜,成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赫德伯格通常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头上戴着一顶软呢帽,穿着宽松的衣服,留着一抹稀疏的胡须,看起来确实有点像“瘾君子”。他的大部分表演都避免低俗内容,相反,他专注于对日常生活中的荒谬之处进行近乎超现实的观察和描述。比如他对刮胡子的看法:“每次我去刮胡子的时候,我都在想,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其他人在刮胡子。于是我告诉自己:‘那我也要去刮胡子。’”1
他说的一个关于垃圾食品的笑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如果你能把健康食物和垃圾食物一起吃下去,当垃圾食物进入你的胃时,健康食物会掩护它,这岂不是很酷,就像你同时吃胡萝卜和洋葱圈,它们一起滑入你的胃里,胡萝卜会说:‘别担心,我罩着它。’”2
赫德伯格于2005 年去世,他的观点引起了许多努力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人的共鸣。毕竟,渴望额外的一勺冰激凌或是一块巧克力,又希望它们能够神奇地“不算数”,谁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呢?我们不也常常幻想胡萝卜能够抵消那些高热量的蛋糕吗?
这个笑话触及了人们的一种深刻愿望:我们希望让今天的牺牲和奋斗看起来不那么痛苦。毕竟,从你现在的角度来看,为未来的自己努力一般对当下这一刻的自己是不利的:现在的你为此做出了牺牲,而未来的你收获了(不确定的)利益。当然,这些时间上的拉锯战适用于许多问题,比如储蓄与消费、锻炼与懒散等等,而且在其他情景中也同样适用。
想想你与爱人或同事间的冲突,或者更确切地说,你们之间潜在的对抗和冲突。任何和我比较熟悉的人都可以告诉你,我本质上是一个习惯回避冲突的人。我知道当我回避冲突时,实际上是在回避一次可能发生的不愉快对话。在极端情况下,这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破裂。但是,虽然避免冲突可以让我(或你)逃避这种不适和恐惧的感觉,但从长远来看,它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原本的小矛盾逐渐升级,情况变得更糟,最终导致本可以和平进行的对话变得紧张和激烈。
………………
享受美好,承受残缺
20 世纪70 年代,当戴维· 施皮格尔还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年轻精神病学教授时,他被邀请共同领导一系列针对转移性乳腺癌女性的“支持性- 表达性团体治疗”1。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很新颖的:通常情况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谈话是一对一的(偶尔会有家庭成员在场)。然而,施皮格尔和他的同事提出,让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群体定期聚会,相互交流并彼此支持,可以为治疗带来好处。
然而,其他医生——尤其是肿瘤学家——对这种聚会并不乐观。施皮格尔博士在访谈中告诉我,他们认为进行这样的实验简直是疯了。他们担心,如果让8 个女人坐在一个房间里谈论她们患癌症的经历,看着彼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最终死亡),只会让她们情绪低落。似乎这种聚会是在以某种方式向患者们介绍死亡的概念,可是“难道她们没有想过这些吗?”,施皮格尔回应说。
虽然面临这些批评,他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那些最终参与了这种治疗方式的女性也因此有所收获。是的,她们经常面临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境,特别是在目睹小组其他成员逐渐离开人世后。但她们也学会了如何应对或大或小的压力。施皮格尔指出,团体治疗并没有使癌症的负面影响消失,相反,患者只是变得更善于面对这些消极的经历和心灵创伤。正如其中一位女士所说:“团体治疗有点像恐高的你看着美国大峡谷。你知道如果你摔下去肯定会粉身碎骨,但至少你自我感觉会更好,因为你至少可以面对它。我不能说我能感到平静,但至少我可以面对它。”
和这位患者一样,施皮格尔治疗过的许多女性也选择直面负面情绪。例如,在他的一项研究中,施皮格尔和他的同事以每分钟为单位分析了团体治疗时人们的情绪和言语。当坏消息出现时——这是不可避免的——讨论的语气就会改变。讨论的语气虽然变得更为严肃,但也不至于令人泄气。在表达消极情绪的同时,人们也能得到他人的积极支持。在施皮格尔的治疗中,女性能够更充分地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信息,否则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忽视或撇在一边,进而产生无法解决的焦虑。
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坏消息,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施皮格尔和他的同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患者的表达能力越强,她们就越不容易焦虑和抑郁,3 那些接受团体治疗的人寿命也更长。例如,在一项早期研究中,与没有参加团体治疗的女性相比,参加团体治疗的女性的寿命大约延长了18 个月。4 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带来的延长寿命的效果可能是非常显著的。5 不过,人们最近回顾相关研究时发现,接受过这种治疗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社交较少的老年患者——不仅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好:这些女性普遍报告说,她们的焦虑和抑郁变得更少了,生活质量也更高了。6
这里有几种机制在同时起作用,但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种是看问题视角的转变。也就是说,女性患者开始意识到她们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去体验消极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施皮格尔的一个患者是歌剧迷,在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后,她便不再去她心爱的圣达菲歌剧院了。癌细胞在身体里肆虐时,她怎么还能参加像歌剧这样美丽、祥和、欢快的活动呢?她想等到她身体好转了再说。
然而,在与她的团队治疗伙伴进行支持性- 表达性沟通讨论之后,她意识到那个时刻可能永远不会到来。她向施皮格尔说道,她最终决定去看歌剧:“我带着我的癌症,把它放在我旁边的座位上。虽然它坐在那里,但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7
“好坏兼收”:在不适中寻找快乐的体验
施皮格尔说,这位女士和其他参加团体治疗的人都意识到,“快乐和悲伤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8 而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田纳西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 拉森用他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情绪。9 比如在《人能同时感到快乐和悲伤吗?》《混合情绪的论证》《混合情绪的进一步证据》等论文中,拉森使用了前沿技术来证明我们可以同时体验不同的情绪,无论是快乐和悲伤、愤怒和骄傲,还是兴奋和恐惧。
为什么体验冲突性情绪的能力很重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发现的重要性来自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对拉森和他的同事来说,能够在体验消极情绪的同时体验积极情绪,可能会带来某种好处,就像施皮格尔治疗小组中的女性患者所经历的一样,这种好处是你无法从单一情感体验中获得的。
这个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让我们花一分钟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与压力或障碍搏斗的场景。它可能是一件小事,比如在工作日的晚上,你不想做一顿健康的晚餐,与此同时,你可以很轻易地叫外卖(尽管你也知道,如果你选择自己做健康晚餐,之后你会感觉更好)。它也可能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比如面对失业的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复杂的离职手续。
我们面对这些压力源时,一种选择是沉溺于消极情绪中,对我们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不断自责。我们也可以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土里,试图逃避一切不愉快的感觉。然而,还有第三种回应方式,就是那位歌剧迷所采用的:尽最大努力在不适中寻找快乐的体验。那么,这样做能改善我们未来的生活吗?
几年前,我和我的同事乔恩· 阿德勒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验证测试。阿德勒是奥林学院的临床心理学教授,他之前研究人们的心理治疗经历。在为期3 个月的时间里,他追踪记录了门诊患者参加每周治疗的情况。在每个疗程结束后,患者都在简短的日志中记录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患者每周还会上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阿德勒的实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索“好坏兼收”策略是否有用。也许在消极的经历中加入一点希望或快乐,从长远来看将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请研究助理对日志条目进行编码分类。有些条目就像一个单音的音符,表现出诸如悲伤、恐惧或者快乐等单一情绪。然而,助理发现其他条目则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比如这个条目,它就同时包含了快乐和悲伤的情绪:这几周真的很难熬。妻子和我刚刚庆祝了她怀孕9 周时产检合格的好消息(去年1 月她流产过一次)。然而,我也感受到了为自己和妻子寻找工作,以及妻子的祖母去世给我们带来的悲伤。我不禁问自己:“我还要承受什么?”事实上,我也保持着自信和
快乐。这并不是说我没有沮丧的时候,但我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满意和快乐。10
经过3 个月的治疗,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他们的心理福祉最终会有所改善。这一结果与几十年的心理治疗研究的成果是一致的。但复杂的情感也很重要:那些在两次治疗之间经历更多快乐与悲伤交融的患者,也正是那些在心理福祉上改善最显著的人。即使我们剔除了单一体验快乐或悲伤带来的影响,这个结论也依然成立。换句话说,真正起作用的是积极与消极情绪的结合,而不是某种单一情绪。这表明,追求福祉不仅是追求快乐,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时刻寻找到快乐的微光。
更令人惊讶的是,复杂情绪对心理福祉的影响并不会立即显现。在原本会引起焦虑的事件中撒上一点快乐、幸福或希望的调料,并不能神奇地消除消极情绪。实际上,在某次治疗对话中体验到复杂情绪,与随后一周心理福祉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好坏兼收”的真正好处可能不是瞬间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的。11
其他研究也强调了“好坏兼收”心理策略的好处。例如,如果那些丧偶的成年人在谈论已故的配偶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悲伤程度会有所降低。12 同样,在经历悲伤情感的同时重温愉快的记忆,能够帮助人们经历一个更健康的哀悼过程。13 最后,人们在面对相互冲突的目标(比如,既想要吃得更健康,又想在公司的茶水间多吃一个甜甜圈)时所体会的复杂混合情绪,与人们试图抵制诱惑时付出更多努力有关。这对我们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在消极情绪中加入积极情绪,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源,并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走向美好的未来。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