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45074丛书名: 跨文化中国学丛书
吸引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汉学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陌生感。本书即从文化陌生感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勾勒欧洲对应的思想史和知识史,探究19—20世纪欧洲看待中国的方式和态度。作者以中欧文化差异与和解为基点,讨论全球史视野下跨文化研究模式的改变,以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当代欧洲汉学研究著作。作者将哲学、海外汉学、科技史学与跨文化学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学,充分肯定中国为现代化奋斗的百年历程,解释中欧社会的互相影响与各种差异,重新阐释儒学的“天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古老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作用和未来价值。作者对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坚定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道路给予系统评价,对中西社会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和解的可能性,从理念、精神与实践等多方面,展开学术讨论。全书思想深刻,表述简洁明快,个案多元生动,对跨文化研究模式有重要的启示。
导言:从“欧洲中心论”到跨文化研究
第一章 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
一、中国文化的自我认知
二、儒家中国与农民社会
三、法律与道德
四、中国文化的他者认知
五、欧洲的现代化历程
第二章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一、鸦片战争后的转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转变
三、日军侵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四、中国在反殖民主义世界中的地位
第三章 中国重返世界舞台的新思想
一、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
二、重兴儒家的“小康社会”价值观
三、“一带一路”与中国梦
第四章 全球史视野下跨文化研究的新模式
一、用中国概念做解释
二、中欧关系的再界定
结语
一、总结:走向多元化的世界
二、余论:化冻了就不能再封冻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化冻了就不能再封冻
从19世纪至20世纪的历史中要记取的经验教训是文化和解。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可能是文化科学中最不容易调和的一种学问,但在当代中国、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哲学都在关心一个新问题,即如何从不同知识传统中,对“做哲学”另辟蹊径。
陈汉生(Chad Hansen)认为,中国哲学天生就有文化和解的逻辑,而且这不是一种新发现,是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结果。 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以往解释中国哲学的方法提出批评。事实上,对待中国哲学的方式,由我们根据对象的性质决定,这与中国当代思想家对待西方哲学传统的方式由中国思想家决定一样。决定的结果由“理性探究”得出,这中间需要有讨论和对话的过程,包括自我怀疑。对欧洲哲学传统和中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探究”都应如此。在这里,对自我和他者的“态度”也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有时能起决定作用。
请记住,中国儒家提出的“天下”的价值观,一旦被解冻,就不会被再封冻。让我们回顾简·鲍德里亚得(Jean Baudrillard)的观点。他的表达可能比较重要,也不无妙趣。
每一种普世文化都正在失去它的独特性,乃至消失,那就是被我们强制同化后摧毁的文化的拥有者的看法,也是我们以往自命不凡地推行所谓普世化的看法。……但是,随着全球化摧枯拉朽般地横扫一切差异和差异化的价值观的同时,却又在曾以为“没有文化”的地方,发现正在被另一种完美文化所引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