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552880
☆ 细数七百年的历史光阴,回溯隐匿在胡同里的传奇往事
·谁设计了北京城迄今为止都在使用的水系?
·哪里才是北京传统小吃最后的圣地?
·哪条胡同的命运最为跌宕起伏?
·东安市场竟然驻扎过中国最早的狙击手部队?
·藏在闹市中的寺庙有哪些令人唏嘘的过往?
☆ 一份浓缩历史与烟火气的胡同漫游指南:独一无二的历史肌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看名字,猜历史
·欣赏建筑遗存
·探访探访沿中轴线分布的文化遗产
·逛文人墨客的故居
·寻访地道的京味儿
·感受老城更新的文艺范儿
☆ 随书附赠北京胡同分布地图、什刹海&前门Citywalk指南, 按图索骥,寻找市井烟火里的历史痕迹
☆ 精致双封面,可180°平摊阅读,内文高级纯质纸,全彩印刷
胡同是北京城的“血脉”,这里既是明清两朝皇亲国戚、重臣富甲、文人名士的府邸宅院,也是集市买卖、酒楼食肆、勾栏曲院的诞生地。漫步胡同中,憨态可掬的门墩、精巧的砖雕、破落的影壁、垂花的二道门,甚至胡同的名字和序号,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探寻建筑遗存里的光阴故事,在市井烟火里感受地道的京腔京韵,体验古老城市肌理中的新锐设计,才真正读懂了北京胡同。
序
第一章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PART 01·建胡同的皇帝与大臣
PART 02·郭守敬设计的城市水利工程
PART 03·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
PART 04·旗人与汉人的内外之别
第二章 自古胡同知多少
PART 01·人人都离不开的水井
PART 02·胡同的名字
PART 03·胡同的度量与符号
PART 04·四合院里庭院深深
第三章 皇城外的皇家事
PART 01·胡同深处的皇家敕建寺观
PART 02·朱门王府的豪宅大院
PART 03·胡同里的皇城办事处
第四章 流年里的古风与琳琅文化
PART 01·琉璃厂里的古玩雅客
PART 02·天桥, 记忆里的乐园
PART 03·大栅栏的百年老买卖
PART 04·王府井的京华烟云
PART 05·东四灯市的不夜天
PART 06·鼓楼的报时与街市
第五章 文人墨客的故居年华
PART 01·什刹海的旧居与文学的故里
PART 02·沙滩后街,京师大学堂与文化的革新
PART 03·老舍故居,被写进故事中的小院
PART 04·史家胡同,往日故事与历史光阴
PART 05·鲁迅故居,漂泊人生的四处住所
PART 06·梅兰芳故居,缀玉轩里的粉墨人生
PART 07·纪晓岚故居,紫藤花下的阅微草堂
PART 08·城南会馆,残砖旧瓦间的琐事
第六章 胡同角落里的老城旧味
PART 01·吉祥戏院,金鱼胡同的锣鼓声
PART 02·京味的人艺,胡同里的经典舞台
PART 03·湖广会馆,戏曲博物馆的经年
PART 04·智化寺,藏身闹市中的工尺谱与藻井雕梁
PART 05·老舍茶馆,旧日里的街巷生活
PART 06·护国寺小吃,庙会的记忆与传承
第七章 老巷设新色,砖瓦添远梦
PART 01·南锣鼓巷,七百年进程与国际化
PART 02·斜市街与什刹海,银锭桥的不夜天
PART 03·老劝业场的新设计,正阳门前的国货之光
PART 04·杨梅竹斜街,文艺范儿与烟火气
PART 05·西打磨厂,沧桑老宅与时尚的交锋
PART 06·鲜鱼口,老字号的复兴与混搭
PART 07·草厂与芦草园,京城水乡的复兴
PART 08·隆福寺,艺术与书香的新老交替
PART 09·五道营和方家胡同,城市中的浪漫假期
PART 10·白塔寺周边,创新设计与原住生活
序:胡同,七百年的时光回望
儿时,我住在火药局胡同13 号,四合院虽小但却整齐不杂乱,院里院外青砖墁地,春夏时节院中花草盛艳、石榴橙红,青瓷大水缸里的金鱼游来游去,甚为欢悦;冬季时厨房里的白烟、檐下的冰柱、房顶的积雪和窗台上红彤彤的冻柿子映着瓦蓝的天空,尤为悦目。小院总是一尘不染,就连秋季一层层落叶飘入院中,也很快被勤快的邻居打扫干净了。
内院四户人家,院门处有回廊,回廊处还有一座厢房,是另外一户人家。由院门口向东再向北穿过一条只可容纳一人通行的狭窄胡同,便是地安门、南锣鼓巷和什刹海。买副食,就近会去东板桥的副食商店,远些就去后门桥的地安门副食商店。每年冬季,副食商店的主力产品是冬储大白菜,煤站蜂窝煤摞得老高,一车又一车,满街的平板三轮川流不息地驶过。胡同口的柏油路是东西走向,冬日柳树、老槐树和杨树光秃秃的枝丫在刺眼的阳光下,形成摇曳的黑灰光影投射在路旁的灰色墙壁上,煞是好看。这条路,叫作北河沿路;东路口便是皇城根。西路口有一座小教堂,隔路相望便是东不压桥。
后来胡同改造,住户全部搬离,北河沿路旁元时所修的玉河河道被疏通,向西北连接东不压桥的河道一并治理成为公园,后门桥下的镇水兽也得以恢复原貌,我才知道这些胡同和地名的历史可回溯到七百多年前。火药局胡同,本是明朝紫禁城的军火库;皇城根儿是明清时期皇城的外城城墙;玉河则是元朝所建京杭大运河的水系分支,东板桥、后门桥无疑都是运河上的古桥梁。这一带改变很大:明皇城的一段残墙被挖掘出来,原址改为遗址公园;南锣鼓巷早已是时髦的商业步行街;什刹海是胡同游的必经之地;地安门大街北端的钟鼓楼成了陈列馆,楼前的广场是广场舞的天地。儿时的我浅薄无知,错失了很多历史上闪光且厚重的风景,而今回望这熟悉而陌生的一切,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竟是如此的不平凡。
我们这些现代的居民仿佛是历史事件的闯入者,与塞外燕国、幽州、元大都以及明清两代的人们在此隔空相交。那些在元明两朝漕运发达时来往什刹海与鼓楼地区的南北商贩、异域商人,曾在胡同居住的历史人物,如纳兰性德、恭亲王、婉容、文绣、张自忠、张之洞、宋庆龄、郭沫若……我们与他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看过同样的天空与老树,这应算是最高级的文化体验吧。
诚然,火药局胡同是京城的一处弹丸之地,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极具胡同特色的人文代表与历史缩影。由此向东是东四、朝阳门,向南是王府井、大栅栏,向西是西四、白塔寺,向北是德胜门、安定门和高梁桥,随便进入一处胡同,都会寻觅到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人物故事。在七百多年的历史浮沉之中,胡同不仅是明清两朝皇亲国戚、重臣富甲、文人名士的府邸宅院的所在,也是集市买卖、酒楼食肆、勾栏曲院的诞生地,更是北京市现存古建中最主要的居民居住地,即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它依然以顽强的不变之姿成就了今日京城古意盎然的盛世繁华,成为北京城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承载者与传承者。它的一切都与北京乃至中国的荣辱兴衰、社稷民生相关。
由此,去胡同寻古,不应只关注它的建筑格局、四合院的制式、雕刻的精美,也应去探寻它内在的人文情怀,以及那些被淹没在历史事件之中、曾经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不同人生。
后记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去展现尽可能多的关于胡同的内容,从它的起源、形成到发展,汇集关于胡同的点点滴滴。然而,短短的胡同拼接在一起,图形却是无比广袤的,除了书中所提到的数百条胡同,还有更多的胡同在书本之外。
在书中,有无数条线索等待着对它感兴趣的人去寻觅和发现,以胡同的名字、序号为线索,往往就能揭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有很多王府、道观、寺院与教堂等胡同里的古建未能被纳入书中,比如敕建西四广济寺、西什库教堂、牛街礼拜寺、东大桥东岳庙、王府井教堂、协和医院等,它们都值得你为之专门前往;在城南旧宣武区、前门、芦草园胡同、珠市口一带有很多未被纳入书中的会馆,在东四和南锣鼓巷、西四、德胜门附近,有很多未被纳入的故居,虽然一些已然成为民宅大院,只余残垣断壁,或者被拆掉重建为一座崭新的建筑,或者不对外开放,但它们确实存在着或存在过。北京还有很多在地图上标注了名字但在书中没有被提及的胡同,即便没有名人轶事、没有深宅大院,那浓浓的胡同烟火气息,也会感染任何一个拜访者。
今日胡同,与城市一般,在不断地改变,但无论怎样变迁,它永远是北京人印迹里最朴素的人生,是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对京城一幕幕昔年的怀念,更是成年之后远行异乡,阅尽千帆后的默然无声,却依然梦见那写不尽的乡愁与望不断的故里炊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