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029641
大运河原点城市“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本书分五章,讲述了扬州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到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从绿水青山的复归永续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到民生改善的生动故事,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扬州的奋进与拼搏、担当与作为、顽强与坚韧、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城市记忆。
1 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
“三都”金色名片,续撰城市繁华新传奇 / 2
江河豪迈合唱,“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 / 13
文旅深度融合,谱写人城共富新乐章 / 26
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好地方”前行动能 / 37
2 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
产业科创,千年古城塑新韵 / 48
链群双育,产业强市蹚新路 / 57
“三化”改造,传统产业赋新能 / 65
3 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
“源头”守护,只为那一江清水徐徐北送 / 76
“淮左名都”,倾力打造“循环城市” / 92
引领“绿色风尚”,夯实“生活无废”环境 / 100
4 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的“好地方”
从“渔花子村”到村美民富的样板村 / 114
从传统“小”农产业迈向融合发展的“大”产业 / 124
唱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 133
5 治理高效、人民幸福的“好地方”
“小巷总理”的“大治慧” / 144
“党建红盟”展现城市基层治理新图景 / 158
打造“智能治理”“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体系 / 167
后 记
悠远绵长的历史,青春洋溢的风采;
深沉厚重的内蕴,轻盈曼妙的身姿;
玲珑有致的体量,开阔坦荡的襟怀;
沉稳内敛的性格,创新创造的热情;
繁华热闹的人间烟火,铿锵有力的时代跫音;
……
扬州,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好地方”的城市,这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大运河原点城市和“世界运河之都”,这座文明、文化“在全国都很有分量” 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她多元多样、多维多面、多姿多彩,拥有一百张面容,一千个侧影,一万种风韵,而其中贯通古今、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便是长江和大运河一起孕育、历史与现实共同淬炼的担当作为、开拓进取、创新创造、不懈奋斗的扬州精神底色和文化特质。
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奠定了扬州最初的基业。此后经年,在长江的悉心护佑之下,运河滋养两岸人民,扬州人民发挥奋勇争先、创新创造的历史主动性,奋力书写了扬州历史上的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度辉煌。2500 多年来,扬州假舟楫之便、渔盐之利,汇集民智民力,发展生产、繁荣商贸、荟萃人文,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乃至世界级大都会,赢得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赞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更是以“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之句将这座传奇名城载入进呈御览的《资治通鉴》。直到近代,扬州之盛仍被众多大家津津乐道,文化名人曹聚仁十分笃定地写道:“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热闹的大城市,正是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千百年来,扬州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风采牵引着艳羡的目光,满足着世人的向往。可以说,古代扬州的精彩与传奇,已经被那些摆在世界文化遗产多宝阁中也毫不逊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所证实,被“中国东部地区风貌保存最完整”的5.09 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遍布全城的各级各类文物和遗址遗迹所标识,被古代扬州人民拼搏奋进、探索创新的精神和优雅雍容、开放包容的气度所镌刻并定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它开辟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新时代,扬州以鲜明的现代化转型之姿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经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20 年11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对江苏包括扬州提出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2023 年7 月,他再度来到江苏,强调指出,“江苏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扬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勇担“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苦干实干加油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产业科创名城”“生态宜居名城”“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围绕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转化、文化标识塑造、文化事业兴盛;围绕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提速、创新活力提升、营商环境提优;围绕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双碳战略实施、绿色屏障构建;围绕打造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的“好地方”,加快推动跨江融合发展、板块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围绕打造治理高效、人民幸福的“好地方”,加快推动基层精细善治、社会多元共治、科技赋能智治,加快推动收入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优、兜底保障更牢,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深厚的历史积淀、深沉的文化蕴含、生动的实践品格是其鲜明的标识。鲁迅先生谈文艺,认为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同理,现代化何以“中国式”?越是地方的,便越是中国的。因此,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故事,是我们捋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脉络、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必要之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故事,则必然立足“好地方”扬州的发展实际,回答“好地方”好在何处、为什么好、怎样才能“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扬州之问。这也正是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市行政学院)编撰此书的初衷所在。因此,翻开书页,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流光溢彩的城市霓虹,而且能够触摸扬州致力于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同时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的责任与担当,体悟扬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抢抓发展新机遇中展现的敏锐洞察力、果敢行动力与创新创造活力,感受扬州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扬州首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本书由久负盛名的扬州文化开篇,列数现代化进程中以“三都”为代表的扬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当代江河文化新篇、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举措、红色革命文化动能动力挖掘等历史珍藏和时代创造。扬州也是一座生态宜居之城,境内水网密布,长江、大运河、淮河、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四水交汇”,人均绿地面积位于全省第1 位。2006 年,扬州荣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并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荣誉。近年来,扬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书写了高品质的生态文明新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扬州还是一座创新开放之城。目前,全市勇担“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课题,大力推进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以613 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 家,一批新质生产力产业正聚“链”成势、向“新”图强,全力打造“好地方”发展新引擎。全书撷取城市发展中精彩典型的片段,定格美好感人的瞬间,记录生动鲜活的故事,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到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从绿水青山的复归永续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到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特色,展现扬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方方面面的探索,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经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内涵,见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扬州的奋进与拼搏、担当与作为、顽强与坚韧、传承与创新。
岁月不居,山高水长。在这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交汇的光辉时刻,在这积淀与创新共舞、古韵与新声和鸣的宏阔背景之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故事,是当代扬州人之幸,也体现着扬州党校人之责任担当。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扬州故事精彩待续……
王岚峰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市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