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029627
全面展现从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到国际科创新城的沧桑巨变
多视角呈现外贸强市、制造名城、绿美都市、岭南文化名城等优势与特色
本书聚焦东莞这一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间“黄金内湾”核心位置城市,从近代开篇、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和谐善治六方面全景式展示东莞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和举措,以生动的案例从点到面展示了东莞不断自我革新、拥抱大变局,从而迈向创新引领城市发展道路的奋进图景,是具有地方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样板。
目 录
绪论 东莞:
中国近代史开篇地
1 开放: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三来一补” 喊出莞邑腾飞宣言 / 18
双向开放 融合全球产业链群 / 27
立体贸易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 38
2转型:
从农业大县到双万之城
产业聚变 成就现代智造棋局 / 52
IP 蝶变 飞跃“双万”特大城市 / 64
身份巨变 礼赞就地“市民化” / 77
3创新:
从集资建桥到集智科创
敢为人先 答好莞式改革考卷 / 94
对标广深 亲清关系“优”无止境 / 106
锚定科创 挺直工业强市脊梁 / 124
4融合:
从二元分割到一体融合
全域共富 展示深度融合范式 / 138
文化强市 描绘文明东莞底蕴 / 149
环境友好 赋予发展生态支撑 / 161
5善治:
从矛盾多重到共生共荣
以“智”共建 厚实平安东莞底气 / 174
用“情”共治 牵挂群众心头事 / 183
凭“心”共享 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 194
后 记
放眼世界,很多现代化城市集聚于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形成了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城市因便捷的出海通道、天然的港口优势、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发达的工业体系,往往成为超级城市。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靠广州,南连深圳和香港,东邻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间“黄金内湾”核心位置。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于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唐至德二年(757 年)更名东莞。1985 年9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 年1 月7 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东莞是全国4 个不设县区、由市直管镇的地级市之一 a,现辖4 个街道、28 个镇,28 个镇全部入选全国500 强镇。2023 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308 万人,常住人口1048.5 万人,人口平均年龄约34 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b。东莞2023 年生产总值(GDP)11438亿元,在中国地级及以上348 个城市中处于第24 位,排在中国新一线城市行列。东莞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缩影,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样本。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1840 年,西方的坚船利炮从东莞的威远岛侵入,开启了屈辱的中华民族近代史,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率领清军抵抗英军入侵而壮烈殉国,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中国割地赔款,之后清王朝被迫和西方列强开展不平等贸易,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历史事件深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必然落后、挨打就要抗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东莞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贡献。
东莞是外贸强市。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东莞是生动缩影。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进入东莞,标志着中国开放的大门正式开启,也标志着东莞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全球分工体系中,进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链中。东莞市委市政府顺势推进“农村工业化”战略,实行市、镇、村、组“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力招商引资,“三来一补”在东莞成为燎原之势,港台企业在东莞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随后大力招引日韩、欧美等跨国公司和世界500 强企业,外经外贸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往全世界,也成就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佳话。2023 年东莞的进出口贸易为1.28 万亿元,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位居前列。
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港台工业企业涌进东莞,催生了虎门服装、石碣电子等专业镇的蓬勃发展,东莞的28 个镇都形成了一镇一品(几品)的产业特色,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在东莞大地蔚然成风,产业集群强化了产业配套的优势,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断强化。东莞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农业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再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东莞大力推进家具、玩具等八大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莞是科创新城。改革开放之初,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东莞走的是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发展路子,从“三来一补”起步,定位在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赚的是辛苦钱,曾一度被质疑为沙滩上的经济。东莞市委市政府也深刻认识到,以资源能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4 年市委市政府前瞻性地提出了“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首次将创新摆在了东莞市发展的战略位置。2005 年启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每年拿出10 亿元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开发新产品。2011 年又提出“人才东莞”工程,再到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跑出人才汇聚加速度。2001 年启动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1 年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22 年启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总部、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创新要素和创新平台。2023 年底,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0100 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1%,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格局。东莞在松山湖科学城的引领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再向创新驱动蝶变,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正阔步走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的康庄大道上。
东莞是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制造业构筑了东莞的硬实力,22 万家工业企业和千万人才汇聚东莞,是因为东莞具有“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文化软实力构筑起了东莞综合实力的响亮底色。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进驻东莞,东莞成为几百万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生梦想的家园。从2001 年开始实施文化新城建设,2010 年确立文化名城发展战略,2020 年实施“品质文化之都”三年行动计划,东莞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的文化发展格局,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大名城”建设。2021 年,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东莞也长期居于中国人口吸引力城市的前列,今天的东莞已经进入特大城市行列,东莞的市场主体也达到了170 万户。英雄不问出处,东莞成为企业和人才追梦造梦圆梦的“梦工厂”。
东莞是善治友爱之城。城市因产业而兴,产业因人才而旺。世界工厂成就了“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壮丽场景,千万人口聚集东莞,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释放,另一方面也给东莞的社会治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比如社会治安、消防和安全生产隐患、劳资纠纷、社会矛盾、出租屋管理等。东莞积极推进智网工程,以科技为支撑,多网合一、多员合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等,汇聚社会合力,形成了预防预警、会商研判、协调联动、反馈完善的闭环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城市。东莞也因社会和谐、包容友好、和睦相处、鼓励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珍视历史文化、关爱尊重而成为友善之城。
东莞是新一线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必然要跟上工业化的步伐,大搞基础设施就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东莞全社会的共识。“一网两区三张牌”,集资修建高埗大桥开创了全国的先例,道路、桥梁、电信、港口等固定资产投资大行其道。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2000 年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大手笔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区,开始启动松山湖和滨海湾建设,形成了“一核三心六片区”的组团式空间布局。星罗棋布的公园城市、绿美生态都市、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巨大的人口规模,绣花功夫管理城市,东莞进入中国新一线城市行列。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从近代开篇、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和谐善治六个方面全景式展示东莞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和举措。每章分为三小节,每小节以代表性的案例为切入点,从点到面分析东莞现代化的生动场景。绪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重点讲述虎门销烟历史事件及鸦片战争历史警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第一章对外开放之路,介绍了东莞从“三来一补”低端起步,开始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军,招引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在外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上不断升级,现正通过海陆空贸易畅通推进国内国外双循环,全力推进新发展格局。第二章转型升级之路,阐述东莞从加工组装不断迭代升级为先进制造,城市也从一个小县城向新一线城市华丽转身。产业和城市的转型也带来了人的素质结构的深刻变革,从洗脚上田的农民、大量的内地剩余劳动力向技能人才和科创人才转变。第三章改革创新之路,介绍东莞敢为人先,不断优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东莞也从工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迈进,通过聚集大装置大平台、大学、龙头企业等,构建了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第四章融合发展之路,介绍了东莞通过农村工业化,农村股份制改革,实现了城乡协调共富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城市文化战略不断升级迭代,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城市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新路。第五章和谐善治之路,介绍平安东莞建设、多元社会治理,解决“五位”民生短板,提高民生福祉的鲜活案例。
承古启今换新颜,继往开来谱华章。现代化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包含先进的生产力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完善配套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和高素质的城市人口。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正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深度城市化战略,紧紧围绕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东莞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厚德务实的作风,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劲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华章。
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查日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