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3666
一、《工尺谱通论》的出版,不仅会极大地推动对于工尺谱的系统化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研究及译谱和念谱实践的基础上,必将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工尺谱通论》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不仅学术意义重大,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工尺谱的系统化研究,让民间众多的乐谱不再被束之高阁,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的音乐,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和发展。
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乐律学、乐学以及众多的音乐体裁形式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本书以现存的、使用工尺谱或俗字谱的乐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探讨工尺谱和俗字谱的谱式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音乐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昆曲工尺谱、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以及福建南音工尺谱,基本涵盖了国内主要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和乐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目录
第一章 工尺谱的历史发展脉络 | 一
第一节·有关工尺谱产生的代表性观点 | 四
第二节·工尺谱及与之相关的两种乐谱 | 一八
第三节·工尺谱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 三六
本章小结 | 八一
第二章 昆曲工尺谱 | 八三
第一节·昆曲历史概述 | 八七
第二节·昆曲工尺谱的特征 | 一〇八
第三节·昆曲工尺谱的译读 | 一二六
本章小结 | 一四二
第三章 传统琵琶工尺谱 | 一四三
第一节·琵琶及琵琶音乐发展概述 | 一四六
第二节·琵琶工尺谱的特征 | 一五九
第三节·琵琶工尺谱的译读 | 一七七
本章小结 | 一九七
第四章 西安鼓乐俗字谱 | 一九九
第一节·西安鼓乐概述 | 二〇一
第二节·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特征 | 二〇七
第三节·西安鼓乐俗字谱的译读 | 二四三
本章小结 | 二七五
第五章 中国佛教京音乐工尺谱 | 二七七
第一节·中国佛教京音乐概述 | 二八〇
第二节·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的特征 | 二九〇
第三节·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的译读 | 三二五
本章小结 | 三三八
第六章 河北音乐会工尺谱 | 三四一
第一节·河北音乐会概述 | 三四三
第二节·河北音乐会工尺谱的特征 | 三四九
第三节·河北音乐会工尺谱的译读 | 三九六
本章小结 | 四一二
第七章 福建南音工尺谱 | 四一五
第一节·福建南音概述 | 四一七
第二节·自成体系的福建南音工尺谱 | 四二二
第三节·福建南音工尺谱的译谱 | 四八五
本章小结 | 四九七
第八章 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 | 四九九
第一节·工尺谱的本质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以文字符号记录音乐的乐谱谱式 | 五〇二
第二节·工尺谱的基本特征之一: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式相联系的框架性特征 | 五〇五
第三节·工尺谱的基本特征之二:谱字的多义性 | 五〇九
第四节·工尺谱与中国传统乐律学的密切关系 | 五一一
参考文献 | 五一九
后 记 | 五四七
后 记
现在回想起来,26年前的自己,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1998年春,在经过近一年的博士课程学习后,终于进入到确定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刻。导师袁静芳先生独具慧眼,以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从杨荫浏、林石城先生等前辈学者对于中国传统乐谱工尺谱的关注和研究中,看到了乐谱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向纵深拓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议我以“中国工尺谱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希望能够在前人
研究基础上,以民间乐种及使用工尺谱作为载体的重要音乐体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工尺谱本及音乐的考察研究,探寻工尺谱在历史长河中的衍变与发展,及其在当下活态乐种及音乐体裁形式中的具体运用;由于工尺谱与传统乐律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工尺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亦被纳入研究视野。
2000年,我在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之后,留校工作并开设了《工尺谱概论》选修课。2005 年,博士论文《中国工尺谱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即是对博士论文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工尺谱在传统音乐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遍及各类戏曲、器乐独奏及乐种,乐谱形态各具特色,透过工尺谱,可以管窥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本书共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使用工尺谱的音乐体裁形式,包括声乐(戏曲)类的昆曲工尺谱,器乐独奏类的传统琵琶工尺谱,以及在民间乐种中广泛使用的各类工尺谱,书中选择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西安
鼓乐俗字谱、自成体系的福建南音工尺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新增了在京津冀广泛流传的河北音乐会工尺谱。
2015 年,在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的组织筹划下,由京津冀三地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对河北雄县、高碑店、涞水县以及雄安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包括几十家目前仍有活动的音乐会社,为河北音乐会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促进了学界对河北音乐会工尺谱的关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对民间乐种的考察之外,近年来还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乐谱集,如《中国工尺谱集成》(张振涛主编,2007年)、《西安鼓乐全书》(李石根著,2009年)、《西安鼓乐大典》(刘宽忍主编,2016年)、《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吴珊珊主编,2021年)等,这些文献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工尺谱本影印件,为工尺谱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在多年教学基础上,我尝试把近 20 年学界对工尺谱的研究成果融入书中。将工尺谱的历史发展脉络单列为第一章,重新梳理了历史文献,纳入最新的有关工尺谱产生及其历史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观点。之后的章节按照由戏曲工尺谱到器乐工尺谱、再到活态乐种所应用的工尺谱的顺序布局,对各种工尺谱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特别是对于“谱—
韵—奏”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拓展研究;同时调整了译谱实例分析曲目,探讨工尺谱由谱本到音乐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及规律,进而认识传统音乐独特的音乐传承方式以及深层的逻辑思维与审美理念。
本书对工尺谱研究所作的推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工尺谱的历史发展问题,就工尺谱、俗字谱与燕乐半字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及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梳理,指出燕乐半字谱与工尺谱之间的联系;二是对每类工尺谱的形态及其特征作尽可能全面的研究与总结,从多维度认识中国工尺谱的本质特征与文化内涵。本书以文字、图片、谱例、音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尝试立体化呈现形态各异的工尺谱及其所承载的音乐,将与工尺谱相关的乐学理论与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结合起来,在把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对活态传承中的工尺谱韵谱与演奏分析,使读者通过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领悟工尺谱及其承载的音乐所具有的深厚内涵,进而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认知。
在本书的修订与撰写过程中,文化艺术出版社王红总编辑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我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好书稿的修订和撰写,希望它能够以令人满意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如此,在交稿之后,仔细复盘了整个文稿的修改过程,发现仍留有许多遗憾:一是关于工尺谱的产生与历史发展衍变过程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是对不同乐种所用工尺谱的横向比较研究,如相同曲目在不同乐种中的记谱、韵曲及演奏的比较研究等,尚需继续拓展;三是工尺谱与传统乐律学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挖掘;四是对古代文献中大量用工尺谱记谱的乐曲,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工尺谱研究,一直在
路上。
在此,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袁静芳先生,没有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教诲与鞭策,这本书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立项,感谢王红总编辑和责任编辑董良敏老师与官嫔的辛勤付出。感恩所有曾经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及友人,感谢家人的陪伴与支持。
希望本书能够为推动工尺谱的研究尽绵薄之力。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吴晓萍
2024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