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770592
内容简介
《航空科普在中国》一书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航空领域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史料,尽可能完整地展现70多年来我国在航空科普方面做出的成绩,以及其中的特点、规律。《航空科普在中国》深度总结我国科普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科普工作的规律,探寻当前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其出版对推进我国科普史和科普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航空科普建设,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同时也是记录我国航空科普的史料书籍。
目 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航空科普(1951—1977年) 2
(一)航空工业建设中的教育及培训兼具科普功能 3
(二)《航空知识》成为航空科普期刊的一枝*秀 4
(三)航空体育运动发挥重要科普作用 5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航空科普(1978—1998 年) 5
(一)“军转民、内转外”战略使社会公众近距离了解航空 6
(二)中国航空科普开始走上正式发展的道路 6
(三)航空科普创作得以繁荣发展 7
(四)航空科普场馆纷纷建立并开放 8
三、1999 年至今的航空科普 8
(一)中国航空学会是航空科普的主要力量 9
(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航空科普工作 9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航空科普创作得到长足发展 10
第二章 航空科普组织机构的发展 12
一、航空工业初期的航空体育运动机构 12
二、从航空工业局(部)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5
(一)航空工业局(部)以航空教育为主(1951—1993年) 16
(二)伴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科普工作(1993年至今) 18
三、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及发展(1964年至今) 20
(一)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 20
(二)中国航空学会牵头建设航空特色学校 21
(三)早期航空教育再次引发关注 23
(四)对科技教师进行专业航空培训 25
(五)中国航空学会及地方学会的其他科普工作 26
四、航空高等院校的科普责任担当 26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 27
(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 28
五、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的科普工作 30
六、民间机构积极开展航空科普 32
(一)北京飞行者航空航天科普促进中心(简称“航普中心”) 32
(二)深圳市博尔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34
(三)波音(中国)公司 35
(四)其他开展科普工作的民间机构 38
第三章 特色航空科普活动的开展 40
一、航模运动的发起和推广 4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航空模型运动的推广 41
(二)1966—1976 年的航模活动 43
(三)改革开放后的航模运动 45
二、航空夏令营蓬勃发展 49
(一)新中国*届航空爱好者夏令营 49
(二)航空夏令营活动推向全国 49
(三)航空夏令营经久不衰 51
三、航空展览促进科普与产业相结合 5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60 年代的航空成就展 53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普及型展览 54
(三)专业型国际航空展览 57
四、其他专题航空科普活动 60
(一)中航工业集团推广通用航空文化 60
(二)中国航空学会“’97 飞向北京”大型科普飞行活动 63
(三)中国航空学会全国航空科普文化活动 65
(四)通用航空主题飞行活动 65
(五)航空科普专家讲座 66
第四章 航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69
一、以展示功能为主的航空博物馆 70
(一)中国航空博物馆 70
(二)北京航空馆 71
(三)西安航空馆 72
(四)沈飞航空博览园 73
(五)南京航空航天馆 75
(六)冯如纪念馆 75
(七)昆明翼比航空博物馆 76
二、以互动体验为特色的航空科普场馆 78
(一)上海航宇科普中心 79
(二)阎良航空科技馆 80
(三)上海世博会建立中国航空馆 81
(四)扬州航空馆 82
(五)立巢航空博物馆 83
三、市场化运营的航空科普基地 85
(一)不断建设中的航空小镇 85
(二)罗山航模基地 89
第五章 航空科普创作发展 90
一、航空科普出版逐步走向多元化 90
(一)简而精的航空科普创作时期(1949—1977年) 91
(二)航空科普作品大规模出版(1978—1999年) 96
(三)航空科普出版多元化(2000年至今) 99
二、航空影视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结合 103
(一)航空科教电影的起步(1949—1977年) 104
(二)航空影视重在普及航空科学知识(1978—1999年) 105
(三)航空影视转向航空文化的弘扬(2000年至今) 106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航空科普创作 108
(一)中国航空学会迅速开展网络航空科普 108
(二)航空企业借助新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 109
(三)《航空知识》与大众媒体的融合发展 111
(四)航空科普微视频的发展 113
第六章 航空科普中的科学家与科普名家 115
一、钱学森的支持与指导 115
二、航空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普 116
(一)季文美对航空科普的贡献 116
(二)史超礼与《航空概论》的普及 120
三、航空科普名家荟萃 122
(一)航空史研究专家写科普 122
(二)《航空知识》与航空科普作家互相成就 126
(三)博物馆工作者做科普 128
(四)航模与飞行专家的科普创作 129
(五)*具匠心的航空科普名家 131
四、航空科普专家库建设 134
结语 136
参考文献 138
附录 航空科普大事件 144
前言
**章 绪论 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航空科普(1951—1977年) 2
(一)航空工业建设中的教育及培训兼具科普功能 3
(二)《航空知识》成为航空科普期刊的一枝*秀 4
(三)航空体育运动发挥重要科普作用 5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航空科普(1978—1998 年) 5
(一)“军转民、内转外”战略使社会公众近距离了解航空 6
(二)中国航空科普开始走上正式发展的道路 6
(三)航空科普创作得以繁荣发展 7
(四)航空科普场馆纷纷建立并开放 8
三、1999 年至今的航空科普 8
(一)中国航空学会是航空科普的主要力量 9
(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航空科普工作 9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航空科普创作得到长足发展 10
第二章 航空科普组织机构的发展 12
一、航空工业初期的航空体育运动机构 12
二、从航空工业局(部)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5
(一)航空工业局(部)以航空教育为主(1951—1993年) 16
(二)伴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科普工作(1993年至今) 18
三、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及发展(1964年至今) 20
(一)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 20
(二)中国航空学会牵头建设航空特色学校 21
(三)早期航空教育再次引发关注 23
(四)对科技教师进行专业航空培训 25
(五)中国航空学会及地方学会的其他科普工作 26
四、航空高等院校的科普责任担当 26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 27
(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 28
五、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的科普工作 30
六、民间机构积极开展航空科普 32
(一)北京飞行者航空航天科普促进中心(简称“航普中心”) 32
(二)深圳市博尔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34
(三)波音(中国)公司 35
(四)其他开展科普工作的民间机构 38
第三章 特色航空科普活动的开展 40
一、航模运动的发起和推广 4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航空模型运动的推广 41
(二)1966—1976 年的航模活动 43
(三)改革开放后的航模运动 45
二、航空夏令营蓬勃发展 49
(一)新中国*届航空爱好者夏令营 49
(二)航空夏令营活动推向全国 49
(三)航空夏令营经久不衰 51
三、航空展览促进科普与产业相结合 5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60 年代的航空成就展 53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普及型展览 54
(三)专业型国际航空展览 57
四、其他专题航空科普活动 60
(一)中航工业集团推广通用航空文化 60
(二)中国航空学会“’97 飞向北京”大型科普飞行活动 63
(三)中国航空学会全国航空科普文化活动 65
(四)通用航空主题飞行活动 65
(五)航空科普专家讲座 66
第四章 航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69
一、以展示功能为主的航空博物馆 70
(一)中国航空博物馆 70
(二)北京航空馆 71
(三)西安航空馆 72
(四)沈飞航空博览园 73
(五)南京航空航天馆 75
(六)冯如纪念馆 75
(七)昆明翼比航空博物馆 76
二、以互动体验为特色的航空科普场馆 78
(一)上海航宇科普中心 79
(二)阎良航空科技馆 80
(三)上海世博会建立中国航空馆 81
(四)扬州航空馆 82
(五)立巢航空博物馆 83
三、市场化运营的航空科普基地 85
(一)不断建设中的航空小镇 85
(二)罗山航模基地 89
第五章 航空科普创作发展 90
一、航空科普出版逐步走向多元化 90
(一)简而精的航空科普创作时期(1949—1977年) 91
(二)航空科普作品大规模出版(1978—1999年) 96
(三)航空科普出版多元化(2000年至今) 99
二、航空影视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结合 103
(一)航空科教电影的起步(1949—1977年) 104
(二)航空影视重在普及航空科学知识(1978—1999年) 105
(三)航空影视转向航空文化的弘扬(2000年至今) 106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航空科普创作 108
(一)中国航空学会迅速开展网络航空科普 108
(二)航空企业借助新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 109
(三)《航空知识》与大众媒体的融合发展 111
(四)航空科普微视频的发展 113
第六章 航空科普中的科学家与科普名家 115
一、钱学森的支持与指导 115
二、航空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普 116
(一)季文美对航空科普的贡献 116
(二)史超礼与《航空概论》的普及 120
三、航空科普名家荟萃 122
(一)航空史研究专家写科普 122
(二)《航空知识》与航空科普作家互相成就 126
(三)博物馆工作者做科普 128
(四)航模与飞行专家的科普创作 129
(五)*具匠心的航空科普名家 131
四、航空科普专家库建设 134
结语 136
参考文献 138
附录 航空科普大事件 14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