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620670
本书介绍了无锡国专沪校唐调传承与的历史脉络,刊载了数十首唐调前辈的吟诵录音并辅以专家分析,还汇集了大量相关口述史等纪念资料,可能是迄今为止有关无锡国专沪校唐调传承和吟诵最全的一本参考资料集。本书适合相关历史爱好者和古文吟诵爱好者阅读。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无锡国专沪校唐调的传承脉络;第二部分(正文和附录一)包含以唐文治、王蘧常等为代表的无锡国专沪校唐调三代传承人的五十余首古文吟诵,并辅以专家分析;第三部分(附录二和三)包含唐文治、唐景升等人对唐调读文法的讲词等吟诵指南,以及相关唐门人物的国专回忆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一段文脉历史,而且可以尝试进行著名的古文唐调吟诵。
序
前言:无锡国专沪校唐调传承考略
一、无锡国专沪校的创建
二、国专沪校的师资与课程
三、唐调读文与教学实践
四、唐蔚芝先生读文灌音片
五、早期唐门弟子的唐调传承
六、国专沪校学生的唐调传承
第一章 唐调宗师:唐文治
【诗经】
鸨 羽
卷 阿
【先秦散文】
吕相绝秦
【后世散文】
屈原列传
吊古战场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丰乐亭记
秋声赋
【古诗】
迎春诗
送春诗
【词】
满江红
第二章 唐调津梁:王蘧常
【先秦散文】
学而时习之
秦 誓
【辞赋】
项王垓下闻楚歌赋
【后世散文】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第三章 唐调嗣响(一):陆汝挺
【诗经】
关 雎
【辞赋】
九歌·湘夫人
涉 江
【后世散文】
屈原列传
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古诗】
长恨歌
第四章 唐调嗣响(二):范敬宜
【辞赋】
前赤壁赋
【后世散文】
岳阳楼记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词】
水调歌头
第五章 唐调嗣响(三):陈以鸿
【诗经】
蒹 葭
伐 檀
【辞赋】
九歌·湘君
【后世散文】
前出师表
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泷冈阡表(节选)
英轺日记序
第六章 唐调嗣响(四):萧善芗
【诗经】
卷 耳
【先秦散文】
四子侍坐章
【辞赋】
归去来兮辞
反恨赋
【后世散文】
谏太宗十思疏
石钟山记
登泰山记
【古诗】
饮酒·其五
附录一:唐文治、王蘧常师门诗词吟诵(非唐调)
王蘧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念奴娇·赤壁怀古
范敬宜
浣溪沙
满江红
陈以鸿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声声慢
萧善芗
钱塘湖春行
渔家傲
附录二:唐蔚芝先生读文法(唐调)指要
唐文治:唐蔚芝先生读文法讲词
唐文治:唐蔚芝先生读文法纲要
唐文治:读文法笺注·序
唐文治:论读文法
唐文治:国文阴阳刚柔大义·绪言
唐文治:国文大义·论文之声
唐文治: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自叙(附例言)
唐景升:读文法
陈以鸿:茹经先生读文法管窥
陈以鸿:唐调讲座
萧善芗:唐调访谈
附录三:唐文治、王蘧常师门国专回忆
王蘧常:唐老夫子对我的感染
王蘧常:王蘧常自传(节选)
陆汝挺:回忆唐文治先生二三事
范敬宜:校长的人格魅力
范敬宜:书法·学问·人格
陈以鸿:大哉夫子
陈以鸿:但求心之所安
陈以鸿:师门琐忆之四
陈以鸿:无锡国专沪校诸师
萧善芗:追思
萧善芗:琐忆无锡国专那些年那些事
后 记
序
复旦大学 蒋凡
应邀为《唐调正声》序,实感任务艰巨而诚惶诚恐。民国年间,交大及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先生,创唐文治读文法,其吟诵诗文,或低回曼吟,或激越慷慨,声遏行云,名动天地,世称唐调。为莘莘学子吟诵教育,唐校长事必躬亲,知行合一,因而影响巨大而无可替代。余生亦晚,无缘亲炙夫子之教;而唐校长亲自培养的无锡国专学生,都曾于课内外聆听夫子吟诵,获其薪火真传。但惜乎时光流逝,历史无情,唐校长昔日耳提面命的嫡传弟子,健在者已寥若晨星,成国宝级人物。因此,抢救唐调,已成历史使命,噫嚱危乎而时不我待。鄙人亦年逾八五,衰朽之年,力之所及,愿与诸君共勉,为抢救这一非遗的文化遗产而尽其心力,以作芹献。
二〇二一年四月,我曾赴苏州大学参加“无锡国专”与中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学术论坛。在会议进程中,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提出了要求恢复无锡国专通识教育的倡议,当然,唐调吟诵教育,也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我也积极附议。我想,只要热心者努力奔走鼓呼,相信一定会感动“上帝”,光明在前。上海市市北中学杜亚群老师,受昔日无锡国专沪校教务长王蘧常先生哲嗣王兴孙之托,策划编辑了《唐调正声》,以完成萧善芗(九八高龄)、陈以鸿(年逾百龄)诸先生的一大心愿。人们翘首期待《唐调正声》的诞生出版,各以心香一瓣,纪念茹经夫子并其入室嫡传诸贤。
我亦喜吟诵诗文,但因方言区的关系,难仿唐先生的太仓唐调,而只能运用闽南地区泉州腔的读书调;加以喜听京、昆戏曲,以此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间又染有曲艺之音,这是因条件不同习染所致,并非唐调正声,而愧对师门。吾师朱东润及陈祥耀先生的吟诵,却是直接来自唐先生耳提面命的唐调正宗。朱、陈二师言及唐调吟诵,热情满怀,描声绘色,非常激动。他们真切体会,唐调的艺术三昧,由技进道,不仅在具体的声调格律之中,同时应该进一步体悟其精神境界方面的味外之旨。朱师随侍唐先生,是在上世纪初的民国成立前后的南洋公学(即交大前身)。因其学业优秀,作文获奖,唐校长吃饭时即用筷子敲击碗边吟道:“作文要问朱世溱(按:朱师原名世溱,后以东润字行)!”对学生的关怀提携,精神令人感动。当时朱师因家境清寒,学费困难而有辍学之忧。唐校长知道后,令其长子唐庆诒致信,劝其返校复学,学费由唐先生解决。我是朱师的研究生,听他言及此事,热泪盈眶,他对我说:“唐老师居住朴素,态度严肃,对于学生的关心,是我一生学不完的。”又回忆说:“唐老师还有一绝招。每星期日上午,他在大礼堂召集部分学生讲授古代散文……讲授的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欧阳修《五代史·职方考序》《泷冈阡表》《秋声赋》之类。老师的讲法很别致,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解释字句,也从来没有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读。他只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回婉转地读几遍,然后领着我们共同朗诵。……虽然带着太仓腔,但是在抑扬顿挫之中,你会听到句号、分号、逗号、顿号,连带惊叹号、疑问号。……倘使我们不能诵读,那么这些符号的意义是会丧失的。”(见《朱东润自传》第43-44页)
无锡国专的第一届毕业生,依其成绩,据传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目。王蘧常高居状元榜首(按:“榜眼”钱仲联,“探花”蒋天枢),他也回忆了唐先生的吟诵教导:“学者读文,务以精熟背诵,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旁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气,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见《王蘧常自传》,《文献》1984年第4期)
唐文治读文法,肇自吴挚甫、曾国藩等桐城派名家的阴阳刚柔、古文四象之说,但又加以变化创造,以变化发展适应新时代,造成了吟诵天地的一片新气象、新面貌。
唐先生又对嫡传弟子陆汝挺先生说:“读文要凝神炼气,抗坠抑扬。黄钟大吕,如协宫商。疾则如长江大河,奔腾澎湃。徐则如峰回路转,曲折鱼迂旋。若发抒性情之文,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读文有十六字诀:神中有情,情中有神,神寓于气,气行于神。领悟及此,自得要蕴。其要处不外一‘顿’字诀。”(见附录陆汝挺《回忆唐文治先生二三事》)陈祥耀师也真切回忆说:“唐先生至性过人,感情深厚,言情之文,缠绵往复,富阴柔之美;而涉及人心世道,义理气节,则昌明严正,如其持躬,又富阳刚之美,是刚柔相济也。”祥耀师也是唐校长的得意门生,国专三年作文竞赛,他是一次第二名,二次第一名,唐先生亲自批卷点评,并招祥耀师到其上海的南阳路寓所去问询关怀。后来唐先生逝世,祥耀师作《悼唐茹经师》四首,有“文章追永叔,心学继阳明”“及门惭我晚,惠爱感公深。追忆道南语,能无泪沾襟”之句。自注曰:“公批余《易经》试卷,有‘吾道其南’之语。”这是说,唐校长寄望陈先生,能把自己的传经济时之学,传播南方而继承发展。(蒋凡《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记陈祥耀先生及其无锡国专诸师友》,见《闽学研究》二〇二二年第四期)
总之,唐调诗文吟诵,因声求气,以气见神,神气行则意境现而精神尽出,声调音乐审美中,又自有其精神节气在,此待妙悟者而为言。精神境界之升华,既关乎个人修养,同时又关联世事人心之探索,岂细事哉!祥耀师称引唐先生《读文法笺注序》曰:“夫读文岂有他道哉!因乎人心以合乎天籁,因乎情性以达乎声音。因乎声之激烈也,而矫其气质之刚;因乎声之怠缓也,而矫其气质之柔。由是品行文章交修并进,始条理者所以成智,终条理者所以成圣,即以为淑人心、端风俗之具可矣。”唐先生吟诵,如《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所描绘,入耳瞬间,洋洋乎铿锵和鸣,“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抗坠抑扬,一片宫商,听者能不神往乎!其吟诵艺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有余,官知止而神欲行,因乎技而升大道,厥功之伟,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吟诵之道,概括唐先生的道德文章及其躬亲践行,要目有二:一是修己之养,一是化人之功。茹经先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稍晚于他的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八十忆双亲》中说:“窃谓理学家主要吃紧人生,而吟诗乃人生中一要项。余爱吟诗,但不能诗。吟他人诗,如出自己肺腑。”借他人酒杯浇己之块垒。受唐夫子吟诵影响,要求感情内注,声发于外,“文如己出”,一片真诚而致其天理良知。唐、钱二贤,共鸣互应,道出了吟诵艺术那“淑人心、端风俗”的修身养性之功。这一思想观念,并非虚言大话,而是切实可行的,合于儒经《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言,“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每个具体的人,都培养了该有的修养,那么整个社会还会不和谐不太平吗?修己与化人的辩证统一,实是功德无量。美哉!《唐调正声》之编,或可助此一臂之力。
最后必须指出,我们提倡唐调,理由如前所述,堂堂正正,但是并非以唐调为唯一准绳而非议其他。古来吟诵,难于以一绳万。首都背景国子监的读书调调,也难以强制推行。为什么?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存在许多方言区,各区方言,又各有其读书调。唐调吟诵略带太仓腔,因为唐校长是太仓人。各家各派如赵元任的常州调,华钟彦的华调,王佩行的行调,台师大王更生那略带河南腔的王调,各有特色而百花齐放,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合法理由和生存空间。但是目前看来,由于唐夫子的教化,其吟诵理论研究已深入人心,如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无所不在。作为吟诵教育的楷模和旗帜,唐调正声正在引领我们向前。
以上感言,不敢自以为是,就正于方家读者,望不吝赐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