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69330
1实用性强:本书针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导方案。借助职规大赛这一机遇,详细解析了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提升个人能力和求职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理论结合实践:书中不仅介绍了生涯教育的各种理论,如职业匹配论、生涯发展论等。另外,通过解析大赛规格设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实践环节,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涯教育理论。
3系统全面:本书从生涯教育的本质、核心任务、教育主题到具体行动规划,再到求职准备和目标匹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还提供了塑造生涯故事主线、故事元素和核心的方法,帮助读者在职业生涯中开创无限可能。
4深度对接就业:书中特别关注了就业问题,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对接,提供了针对就业市场的具体分析和应对策略。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提高求职成功率。
5本土化尝试:本书在介绍生涯教育理论时,特别强调了本土化的尝试,将国际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的生涯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6可读性强: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表,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吸收书中的内容。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供读者进一步学习。
本书以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作为背景和线索,分析大学生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教育主题,并以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评审标准为依据,深入解析如何通过生涯教育课为职业规划大赛做准备,并通过生涯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大赛作品。
本书既可以作为职业规划大赛的指导用书,也可以供一线的大学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生涯教育课程任务的老师、辅导员,以及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班主任等,学习参考。
推荐序
前言 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站
第一章 职规大赛是一个机遇 1
第一节?两个赛道的划分:回归真正的生涯教育 2
一、两个赛道的设置,是对生涯教育本质的回应 3
二、生涯教育的关注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5
三、生涯教育需要落实到全面能力的提升 7
第二节?生涯理论的选择:调整了生涯理论的导向 10
一、职业匹配论 12
二、还原论 13
三、生涯决策理论 15
四、生涯发展论 16
五、生涯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 17
六、后现代的建构理论 18
七、本土化的生涯尝试 19
第三节?大赛规格设置:酝酿一场变革 24
一、从“竞技体育”到“全民体育”的转变 24
二、对于就业问题的关注:校企之间的深度对接 25
三、大学生涯教育研究方向的深化 27
第二章 以赛促教:大学生涯教育的核心任务与教育主题 29
第一节?大学生涯教育的两个核心任务 30
一、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是大学生涯教育的一个
核心任务 31
二、拥有一个可期的未来,是大学生涯教育的另一个
核心任务 35
第二节?大学生涯教育的三个主题 39
一、适应:适应大学生活 39
二、发展:发展出面对未来的能力 45
三、转型:转型为职场人的角色 51
第三章 以赛促学:赢得成长赛道的三个核心 57
第一节?职业目标:从何而来 60
一、几种确定职业目标方法的局限 60
二、职业目标的三个来源 62
第二节?成长行动:如何设计 75
一、两种类型的“发展” 76
二、成长成果的三种呈现方式 82
第三节?目标契合:如何规划 88
一、目标契合的意义 88
二、通过复盘调整目标契合度 90
三、通过计划制订呈现目标契合度 95
第四章 以赛促就:赢得就业赛道的三个核心 101
第一节?求职目标:关注职业探索能力 105
一、为什么:我为什么想要求取这个职位? 106
二、是什么:这个职业目标的具体情况
是怎样的? 110
三、怎么做:职业要求是什么? 112
四、锁定求职目标,关注的是职业探索能力 114
第二节?求职准备:关注成事能力 117
一、找出自己目前状况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117
二、设定为了达成目标,弥补差距的各个节点 119
三、找出实现路径,展示求职实战能力 120
第三节?目标匹配:关注发展潜力 123
一、在一份工作中,你实际扮演的角色以及参与的
程度 124
二、从实习实践经历中学习到的经验 125
三、在一个挫折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的成长
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站
我在生涯发展领域,耕耘了多年,服务过的客户非常多元,研究的主题也非常广泛。从职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咨询与培训,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再到中小学生的生涯教育,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就越来越意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职场人来说,因为其已经成年,可以自食其力,能够自负其责,同时还会兼具其他社会角色,相较于学生来说,其生涯任务就复杂得多。作为职场人,不仅要知道需要完成的明确的工作任务,还要知道如何理解并完成与领导、同事沟通中那些不确定的、模糊的任务。不仅要关注被交代的任务,还要主动关注那些有助于将来发展的任务。不仅要关注职场内的发展,还要关注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任务。不仅要关注他人的要求和需求,还需要关注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期待。然而,面对复杂的人生课题,偏偏有很多人并没有做好准备,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角色”。
于是,迷茫和焦虑,就会相伴而生。如果说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还可以选择躲进课本里的话,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就要直面即将到来的职场了。尽管有人还想以考研或留学的方式“躲”几年,有人还想以考编的方式获得一些确定性,但是,那个独立面对生涯课题的时刻终究要到来。而且,越早面对,越早准备,就可以越早实现角色转型。
令人遗憾的是,在向我咨询过的职场人中,即便是已经工作多年,甚至颇有职业技能与经验的人,却依然缺乏“生涯发展的意识”。其表现为:没有想过自己的独特价值,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不知道已经积累或者将要积累什么职业发展的筹码,不理解职场的基本规则,更不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和天命所属。于是,表面看上去的“工作光鲜”和“一切顺利”,其实只是“内心迷茫”和“四处碰壁”。
这是因为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缺乏必要的职业训练,更长远地讲,是整个学生阶段生涯教育的不足。可是,大学里一般都开有“职业规划课”啊?坦率地讲,好多大学里的职业规划课,要么僵化地讲自我探索,要么功利地讲如何求职就业,这些话题对于一个缺乏自我探索体验,以及尚未进入职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发挥其预期的价值。
教育主管部门肯定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从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的种种设置来看,不管是两个赛道的划分,还是理论依据的调整,或者评审标准的设置,都希望调整生涯教育的关注点,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大学生的真实就业能力的提升,关注大学生在重要生涯阶段的转型。并且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就”。大学的教育者们也意识到了调整的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