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25565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新意、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性历史人物传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他由“探花”正途入仕并快捷升迁,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晚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他早年是清流派代表人物,后又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晚清的政治、经济、外交、文教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 录
引言 我看张之洞
第一章 童年时光到蟾宫折桂
一、“张南皮”生长在黔地
二、受业初阶与“神童”妙笔
三、秀才·解元·探花
第二章 学官生涯文教花
一、翰林前后的世事历练与家事
二、从浙“副考”到鄂学政
三、“天府之国”学台舞步
四、一“语”一“答”见学旨
第三章 鹰扬虎视的“清流”干将
一、“清流党”中“青牛角”
二、皇家事情上的建言
三、力争四川“东乡案”
四、持正激议因“崇约”
第四章 跻身封疆开“晋场”
一、饬吏与举贤
二、理财与济困
三、整军·“改制”·禁罂粟
四、向“洋务派”的转型
第五章 迁督两方试身手
一、身在北国忧南徼
二、抗法卫国的运筹指拨
三、与前敌将帅及胜败终局
四、治下政情面面观
五、洋务舞台上的孜孜入戏
第六章 移督楚地续新篇
一、“铁”字号的创业单
二、洋务经济事尚多
三、教育新花开更艳
四、教案成了大难事
五、接待俄皇太子的花絮
六、被劾风波与幕府情状
第七章 在甲午风云的激荡之下
一、首次署理江督的战事准备
二、痛愤“倭约”与应对策议
三、对策筹划与“新军”建设
第八章 戊戌政潮中的微妙角色
一、维新兴起中的“正”“反”态度
二、《劝学篇》的问世及影响
三、维新高潮和政变后的表现
第九章 庚辛变局中的应对
一、力持“剿拳”及主局“东南互保”
二、出手镇压“自立军”
三、坚持赞同“两宫西幸”
四、对“议和”订约的态度
第十章 “清末新政”中的不凡亮相
一、“会奏三折”的系统策议
二、为“新学制”建章的大工程
三、探花力拆科举台
四、其他“新政”事宜概说
第十一章 置身枢府的最后岁月
一、政潮影响和亲临朝变
二、“立宪”态度和其他政事
三、“高处不胜寒”中凋谢
第十二章 此公习性实堪品
一、“书生本色”与“儒臣”风格
二、由相关轶事看其“无时”
三、或谓“一部习气大全”
主要征引书(文)目
后记
第一章 童年时光到蟾宫折桂
一、“张南皮”生长在黔地
二、受业初阶与“神童”妙笔
三、秀才·解元·探花
第二章 学官生涯文教花
一、翰林前后的世事历练与家事
二、从浙“副考”到鄂学政
三、“天府之国”学台舞步
四、一“语”一“答”见学旨
第三章 鹰扬虎视的“清流”干将
一、“清流党”中“青牛角”
二、皇家事情上的建言
三、力争四川“东乡案”
四、持正激议因“崇约”
第四章 跻身封疆开“晋场”
一、饬吏与举贤
二、理财与济困
三、整军·“改制”·禁罂粟
四、向“洋务派”的转型
第五章 迁督两方试身手
一、身在北国忧南徼
二、抗法卫国的运筹指拨
三、与前敌将帅及胜败终局
四、治下政情面面观
五、洋务舞台上的孜孜入戏
第六章 移督楚地续新篇
一、“铁”字号的创业单
二、洋务经济事尚多
三、教育新花开更艳
四、教案成了大难事
五、接待俄皇太子的花絮
六、被劾风波与幕府情状
第七章 在甲午风云的激荡之下
一、首次署理江督的战事准备
二、痛愤“倭约”与应对策议
三、对策筹划与“新军”建设
第八章 戊戌政潮中的微妙角色
一、维新兴起中的“正”“反”态度
二、《劝学篇》的问世及影响
三、维新高潮和政变后的表现
第九章 庚辛变局中的应对
一、力持“剿拳”及主局“东南互保”
二、出手镇压“自立军”
三、坚持赞同“两宫西幸”
四、对“议和”订约的态度
第十章 “清末新政”中的不凡亮相
一、“会奏三折”的系统策议
二、为“新学制”建章的大工程
三、探花力拆科举台
四、其他“新政”事宜概说
第十一章 置身枢府的最后岁月
一、政潮影响和亲临朝变
二、“立宪”态度和其他政事
三、“高处不胜寒”中凋谢
第十二章 此公习性实堪品
一、“书生本色”与“儒臣”风格
二、由相关轶事看其“无时”
三、或谓“一部习气大全”
主要征引书(文)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