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81000
1、被强调的恶名,被低估的功绩!一本书带你重新认识隋朝!
2、魏晋南北朝的300年动荡过后,隋朝高调登场:抑世家、开科举、创三省六部制;凿运河、建东都、沟通南北经济;守北境、通西域、引得万邦来朝——一个富于开创性、前瞻性的王朝,为何最终被宏图大业压垮?
3、建大兴城、造洛阳城、北巡草原、三下江南、三征高句丽……国力耗尽,民不聊生,起义大火迅速蔓延全国,隋朝只历两代帝王、37年便匆匆谢幕——一个仅存37年的王朝,凭什么能影响后世千年?
4、注重考据,有理有据:只讲正史,事件、对话均有考证;见解独到,客观公允有据可依。
5、语言通俗,详略得当:逻辑缜密严谨,环环相扣;言辞犀利独到,明白好读。
6、盛世辉煌,乱世精彩:系列继《春秋:争霸300年》《战国:兵戈200年》《大汉400年》《东吴100年》《两晋150年》《东晋:皇权与门阀的百年博弈》《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大唐300年》《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之后的又一新作!精彩历史未完待续……
本书讲述纷乱300年后再次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历史,包括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王朝的艰辛,隋炀帝杨广的守成与改革以及初出茅庐的李渊。杨坚如何冲破门阀士族的重围建立大隋王朝?杨广用什么手段将突厥帝国分裂?杨广南下扬州的真相是什么?万国来朝的大隋江山为何二世而亡?历史的缘由错综复杂,答案却尽在本书中。
内文节选
南巡扬州
……
前面说过,隋文帝杨坚奉行的国策是关中本位。啥叫关中本位?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不信任来自北齐和南陈故地之士。
灭掉南陈后,杨坚在当地设置了吴州、洪州、广州、桂州等八个州,任命来自北方的亲信为总管,管理南陈遗民。这也就罢了,杨坚还下令毁掉了建康城中所有能唤起民众记忆的建筑,焚毁了南朝皇室使用过的器物。
一个政权想俘获人心需要恩威并施,威是证明自己的强大,恩是让老百姓意识到投靠能得到保护,生活状态能比以前要好。可杨坚信奉丛林法则,眼里只有暴力,这导致江南百姓对南陈皇室的想念没有断掉。
开皇十年(590年),江南爆发起义,战火波及了几十个州。杨素镇压了叛乱,随后杨广临危受命,坐镇扬州,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怀柔安抚。当时,杨广找到了吴郡世家的骨干、江南士族的代表陆知命,并说服了他们归降大隋。陆知命替杨广游说江南的地方豪强,最终说服了十七个城池归降。之后,杨广又不费吹灰之力收编了陈正绪、萧思行等三百余名叛军首领。
大隋立国之时以儒学为尊,佛教和道教都排在后面,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需要靠儒学拉拢门阀士族,稳定人心。等他坐稳了皇位,掌握儒学最终解释权的门阀士族反而成了中央集权的绊脚石。仁寿元年(601年),杨坚以官办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连儒学基本要义都搞不清楚为由,废除了长安和地方的学校,只保留国子学,此举将儒学彻底打入了冷宫。
北齐是儒学的发源地,南陈虽然崇尚佛教,但儒学同样是当地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杨坚削弱儒教的操作严重打击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归属感,这成了坐镇江南的杨广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北朝时期,外族入侵,中原内战,老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能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以此忘却尘世间的苦难。南朝百姓格外信奉佛教和道教,杜牧曾有诗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容的就是南朝佛教流行时的盛况。正是因为这个背景,杨广选择把安抚当地的突破口放在民间,放在宗教上。
智 大师是当时的佛教领袖,南陈灭亡后遁入庐山,开始了隐居生活。开皇十一年(591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杨广在扬州总管府的金城殿内举办了一场“千僧会”,邀请江南的许多佛教领袖出席。为此,杨广亲上庐山,与五十四岁的智 大师一番深谈,最终凭借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打动了智 大师,成功请他参会。智 大师为杨广受菩萨戒,给予他佛门“总持菩萨”的法号,杨广拜智 为师,给予他“智者大师”的尊号,师徒正式结缘。
开皇十七年(597年),杨广再次邀请智 大师到扬州。当时智 大师虽然病体沉重,可他被杨广崇尚佛教的诚心感动,心里也念着师徒之情,因此执意下山,最终在路上圆寂。杨广此前为智 大师修建了三十六座寺院,大师圆寂后又遵照他的遗嘱,在天台山(今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建造了一座古刹。杨广登基后将之重新命名为“国清寺”,那里最终成为佛教天台宗的总部。
这一次下扬州,杨广带了大批的和尚、道士,就是想再次告诉江南百姓,大隋尊重佛教和道教,大家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希望以此获得民间的认可。
除了在精神上贴近百姓,还要施以切实的恩惠。杨广大手一挥,免除了江淮百姓一年的赋税,免除了扬州百姓五年的赋税。江淮的犯人也全部获得恩释,得以回家。
稳定了民间,还要对付江南士族,在这方面,杨广要比杨坚的心思细腻很多,因为他懂他们要什么。这次来江南,杨广也没有忘记恩待南陈贵族。
首先,杨广将陈叔宝的六公主陈婤封为贵人,对昔日的南陈皇室释放了最大的善意。随后,他一纸诏书将各地的陈氏子弟召回京城,随才叙用。隋文帝时期,陈氏子弟随陈叔宝到长安,没有获得任何官职爵位,只得了几亩田地,在皇室的监督下勉强度日,有了杨广的恩德优待,他们终于翻了身。据统计,陈朝宗室成员做县令的就多达二十一人,做郡守的有七人,三品大员以上的有五人。
杨广巡视江南的这番操作,让江南百姓、南陈士族、宗教组织都看到了大隋的强盛,也给了他们实际的好处,稳定江南的政治目的算是达到了。不过,此次巡幸也留下了巨大的问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的消耗。
其实,杨广没必要带着数十万人完成安抚江南这件事,尤其是他的巡幸队伍中还有大批后宫家眷。巡视虽然不像战争那样会快速损耗王朝财富和人口,但综合成本毕竟太高,还是很耗费国力的,而最终为这件事买单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
明明有其他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劳民伤财的路,由此也可以看出杨广的统治风格:精力旺盛,凡事喜欢亲力亲为;爱面子,爱排场,不懂体恤百姓;性情急躁,不懂得控制办事的节奏。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统治风格非常危险。
评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