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4341
1.《鼓书艺人》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描写曲艺艺人命运的长篇小说。1980年代被名导演田壮壮改编为电影,主演李雪健等,引起很大反响。
- 因手稿遗失,《鼓书艺人》由翻译家马小弥女士据英文版再译成中文。因译者与老舍先生接触较多,文学修养也好,文字上又力求接近老舍的风格,因此出版后受到好评。
需要特别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鼓书艺人》译文著作权人仅授权我社一家出版,其他用到这些译文的《鼓书艺人》均属盗版。
3.本版以整理精良的《老舍全集》本为底本,作品在保留译者注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简注,以方便读者朋友们更加深入了解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4.本版《鼓书艺人》收入了名画家罗尔纯先生特为该书所绘插图5幅,以让读者获得双重美感享受。插图惟妙惟肖,与原著融合无间,为读者所喜爱。这批插图著作权人也仅授权我社一家出版,其他用到这些插图的《鼓书艺人》均属侵权。
5. 此版封面由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家、曾数次获得国家书籍装帧设计大奖的刘静先生设计,视觉冲击力强,又厚重典雅,意味深厚。正文用纸为80克胶版纸,印刷效果颇佳。
媒体及专业机构推荐:
1980年代被名导演田壮壮改编为电影,主演李雪健等,引起很大反响。
名人推荐:
现在,我们终于读到了《鼓书艺人》。和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一样,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加上辗转的翻译,并没有侵蚀它的光泽,如今读来依然具有新鲜的魅力;而且在某些方面,今天反而能比当初更充分更深入地认识它的成就和意义。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小说,鲜明地反映了老舍的艺术风格和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更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显示出老舍创作的深刻变化,是他漫长的创作道路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理应受到重视;在被大家忽略了这么久以后,使人格外痛切地感到这一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樊骏
在美国写下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是老舍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它的主要存在意义,不在于文学价值上的突破,而在于它如同一块路标,标示着作家思想、艺术的转向轨迹。
——老舍研究专家、原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 关纪新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浑浊的扬子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紧紧地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湍急的扬子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
每过了一道险滩,船上的人就松一口气,像在一场紧张的摔跤中间,喘过一口气来。有的人转过身去看岸边的激流与浪花,只见人和水牛在水中间打转,水面上只露着黑色的头发梢,和转得飞快的,两只长长的牛犄角。
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颤。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面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档儿;哪怕就是喘口大气,或是一只腿倒换一只腿地站着,也很难。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块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结果是更乱,更惨。
在“民生”轮上,谁心里也不平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两岸美丽的青山映入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
乘客之中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既不悲伤,也不发愁。虽说他也和别人一样,饱尝战争之苦,备受旅途艰辛。
这人就是方宝庆,四十开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吃饭。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现在一家子也还都跟着他。他大哥躺在满是煤灰的甲板上,轮船每晃一下,他就“哎哟,哎哟”地哼哼。人家都叫他窝囊废。他真是个窝囊废,整天除了咳声叹气,什么事也不干。那个拿胖乎乎的背靠着房舱墙壁,和窝囊废挤在一起,手拿一瓶酒的中年女人,是方宝庆的老婆。她正提高了嗓门,眼泪汪汪地骂旁边的什么人。
离方二奶奶不远,半躺半坐地靠着,看起来又可怜,又肮脏的,是方宝庆的亲生女大凤。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