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33391
★践行七年的理念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
★尹建莉鼎力推荐
小迁真正能看见人,所以他不仅懂孩子,也懂他们的父母。他把孩子和父母放在绝对平等的角度上来看待,即关注的都是他们作为“人”的属性,而不是角色属性。这决定了他思考的基础、格局和习惯与众不同。
——教育专家 尹建莉
探索亲子之间爱的流动和我们的个人成长是本书的核心,本书从“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四个角度阐述。能够“认同”自己的父母,他们懂得自我确认,不再依赖外在认可,他们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出于自然,而非学来的某种鼓励或者安慰孩子的方式;安全感好的父母,有清晰的界限感,更支持孩子对自己做主,不会因为对孩子说“不”而内疚,也不会因孩子对自己说“不”而恼怒;懂得“重视”的父母,不会总把孩子放在优先地位,他们自己活得有声有色,同时很自然地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孩子也在这种氛围中充满活力和热情;而真正的接纳则需要父母对生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信任之后才降临,这种状态的父母其内心的恐惧和执念少了很多,和曾经不停地操心未来相比,他们现在变得更看重和感恩眼前的生活,和曾经的焦虑相比,他们不再试图把控,而懂得凡事皆有善意,一切不是问题。
本书后半部分强调了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格外重要,但不具有决定性。
目 录
第 1 章 为了孩子,我们不需要做那么多
孩子需要的只是爱
心理营养就是爱
第 2 章 认同——孩子自信的来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懂
是的,认同可以带来瞬间改变
自信来自内在自我确认
用成熟有爱的眼光看待孩子
做不好是因为看不出
给不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
现在就开始练习
问答录
- 刚又对孩子暴力了,我好内疚
- 认出老公的爱
- 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怎么办
- 我妈妈很强势
- 如何破解爸爸留给我的心理阴影
第 3 章 安全感——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利?!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问答录
- 无须因为专家的话焦虑
- 我受不了老公对孩子大发雷霆
- 我的女儿不达目的不罢休
- 和孩子谈性谈什么
- 我无法面对妈妈的担心
第 4 章 重视——爱的聚焦
我所说的“重视”
重视孩子的感受
重视孩子的“想要”
重视孩子的主权
问答录
- 如何教孩子又不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好
- 如何化解“不配得”感
- 如何与人连接
- 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有限诚实
- 诚实是我们对自己的尊敬和爱
- 诚实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
第 5 章 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是世间最深的催眠
重新看待父母
不再做“那个家的小孩”
从“需求”到“给予”
身为父母的三个功课
让关系回归朴素
接纳的常识和建议
问答录
- 如何处理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
- 我和父母很客气,这正常吗
- 改变自己就够了
- 不要去改变别人,即使出于善意
- 什么叫为自己的期待负责
- 如何不做“受害者”
- 责任意味着主权而不是惩罚
-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主见
- 如何疗愈童年创伤
- “爱”与“父母”无关
- 跋:未尽之言
心理营养就是爱
既然孩子需要的只是爱,我们只需爱孩子,这个很简单,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问题呢?
因为,虽然我们对孩子饱含爱心,但是具体如何做却是由我们的信念系统决定的,我们认为怎样做是爱孩子,就会怎样对待孩子,这个环节可探讨的太多了。
爱是无形无相的,内心很容易感到却无法言喻,为了学习和澄清的方便,我选择用最基本的四种心理营养来阐述我对爱的体验和理解。四种心理营养本身都是爱,角度不同,终点一致。接下来我们就会很痛快地探讨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四种心理营养。然而,无论我选择的语言和事例是什么,其实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亲子情境中如何爱。
说到亲子情境,其实有三种,一种是我们面对孩子,一种是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一种是我们面对自己。实际上,自我关系也是一种亲子关系,我们能够做自己的好父母,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比如,当你注视自己的时候,你首先看到的是问题、差距,还是希望和进展?
你曾经真诚地感谢过自己对自己的照顾和珍爱吗?
你现在学会不强求任何人,也不再因拒绝而内疚了吗?
你还在为别人的不理解生气,还是只专注于自己相信和看重的?
当你困惑时你是先自己沉思还是打一圈电话问问那些可能知道的人?
在对自己诚实和得到别人接纳之间,你通常会选哪一个?
你懂得多给自己耐心了吗?
你愿意尝试对自己永远温柔吗?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相信你的亲子关系一定晴朗温暖。因为亲子关系从来都是自我关系的某种外显。我们懂得了全然地爱自己而不是要求自己,就能自然地爱人、爱孩子。
爱本是不可言喻又不言自明的,我也相信每个人本身就是爱,然而,我们作为被社会教导太多“应该”,在“以非爱为爱”的氛围里浸染多年的成年人,需要重新学习和感知爱。就学习而言,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爱的要素,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且经常交织在一起。
比如不少父母朋友都会为“孩子不和我们说话”或者“孩子有话不愿对我们说”苦恼。其实,我们与其为让孩子打开金口蹙眉,不如朴素地问一下自己,如果心里有话,我们愿意对谁讲呢?显然,我们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讲,而是有选择的。
我们会选能懂我们、理解我们的人讲。理解是什么?认同呀。
我们会选愿意倾听我们的人讲。愿意用心倾听是什么?重视呀。
我们会选那样的人,我们想说就说而不用担心什么,不想说就不说而不会被他追问甚至逼问。这是什么?安全感呀。
我们会选这样的人,无论我们说什么,对方都不会改变对我们的态度,都不会批判、嫌弃、耻笑我们,都不会试图改变我们,这些是什么?接纳呀。
这样的态度很好,对吗?如果没有人这样对待过我们,我们自己这样对待自己好不好?如果我们过去没有这样对待孩子,现在试着这样对他们好不好?
在我个人的成长体会中,认同是一个开始。当我懂得自我确认,能认出并肯定自己的美善,就能够给自己能量,而不依赖于外在理解和肯定;当我有了这样的独立性,就更容易尊重别人做他们自己,同时信任他们和我一样能照顾自己,而不再对人家担心;当我有了较充足的安全感,便能更顺畅地做自己,变得更主动且富有活力;当我充分地体会过做自己的滋味,也会懂得自己的有限,而对存在的安排臣服,对于未知选择信任。这个历程我大概用了六年,现在也依然在不断觉察和练习。不管亲爱的你怎么看待自己,又或者认为自己的基础如何,我坚信,所有我能做到的你也必能做到,用的时间或短或长,进展或快或慢,那都无妨。放下对自己的期待苛责,单纯地只去看自己的意愿和进展,是一个很好的心态,且行且欣赏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