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927251
前沿新知,专业权威:耶鲁大学认知科学家突破性发现,前沿成果重磅公布。
提出“惊奇心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动力”的高观点:惊奇不只是提升孩子学习的能力,还是成年后过好一生的能力。
现实痛点解决: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层面,对保护和延长惊奇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
颠覆养育认知:指出成年人地想纠正孩子的“问题”,希望孩子过早成长,可能扑灭孩子的学习热情。
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童书妈妈创始人三川玲、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顾远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为什么孩子会在上小学后突然不爱学习了?
《惊奇岁月》揭示了人类从出生起就拥有的学习天赋——惊奇(wonder)。惊奇让孩子感到世界是无比美丽而充满意义的,驱动着孩子每天强烈地渴求探索和发现,不停地问大人各种问题,不仅想知道事物为什么发生,还想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惊奇往往在孩子进入小学后会消失。所以,只有孩子和科学家才拥有惊奇。
作者弗兰克·凯尔博士带领耶鲁大学研究团队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发现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骄傲自满”“喜欢争论”“轻信他人”“热衷潮流”等“问题”,正是惊奇飞速发展的信号。而成年人过早地想纠正孩子的这些“问题”,会加速孩子学习热情的提前消退。
因为惊奇不只是提升孩子学习的能力,还是成年后过好一生的能力,所以作者在书中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保护和延长孩子这种学习热情。
前言 为什么孩子上学后不爱提问了
第一部分 童年的学习天赋
第 1 章 惊奇的起落:从探索到冷漠
第 2 章 惊奇推动的 4 大认知能力
第 3 章 与他人合作: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第 4 章 机制性思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 惊奇的衰落
第 5 章 只教事实限制科学思维
第 6 章 标准化教学误导学习动机
第三部分 惊奇的觉醒
第 7 章 惊奇的缺失与认知偏差幻象
第 8 章 惊奇的缺失与伪科学的兴起
第 9 章 三大维度,让惊奇持续终身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 谢
李一诺 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笑得出来的养育》的作者
如果你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可笑的矛盾。比方说我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办了学校, 但现实是,很多孩子上学后会越来越不爱学习。为什么呢?《惊奇岁月》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认知科学研究,揭示了孩子从出生起就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学习天赋——wonder(惊奇)。惊奇让孩子感到世界是无比有趣而充满意义的,驱动着孩子强烈地渴求探索和发现。如果你看到过学龄前的儿童看蚂蚁的劲头,对这种惊奇就不陌生。事实上,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骄傲自满”“喜欢争论”“热衷潮流”甚至“轻信他人”这些看上去不好的“品质”,也是惊奇正在飞速发展的信号。而成年人过早地想纠正孩子的这些“问题”,无形中加速了孩子的学习动力提前消退。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呵护和延长孩童时期的惊奇,让这种强大的学习天赋持续终身。希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不要错过这本书!
三川玲 童书妈妈创始人、教育出版人、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发起人
非常巧合,看到这本书的那天,我刚去拜访了一个很“惊奇”的家庭。这个家庭里的爸爸,从事金融行业,却一直保持着孩童般的对物理和数学的“惊奇”。在担任多年的会计师之后,他离开了职场,为自己的热爱而学习、思考、探索。结果呢,他在这种放松放空的生活状态下,做自己的事情,比之前的收入还多;而且,他也带着自己的3个孩子,用“惊奇”的方式学习。他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特性,给他们配备了不同的参考书,自己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学习之旅。临走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实际年龄——他看上去至少年轻了15岁以上。他的太太说,他活得真的像个孩子一样。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方法》中引述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刚开始,我很难理解,我相信,现在也有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明明成人是儿童的父母老师,教授他们知识文化能力,怎么可能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呢?我也想起《道德经》里有类似的表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式,其实更接近于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老子、孔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我们人类社会,之所以很难再出现思想如此深刻的哲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迅速地“成人化”了,不再抱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没有了好奇,也更没有了惊奇,不会对世界上很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探究的欲望。
我非常推荐家长和孩子都看一看这本书,成人寻回、儿童保持自己最本源的学习和生活的冲动。
顾远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3.0》作者
如今步入AI时代,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无须深思和探索,我们便可以获得很多问题的答案。此时,人们很容易滋生出一种“知道感”,并因此而日渐失去了“惊奇”的能力。人人都成了肤浅的“知道分子”,却并未真正了解世界运行的机制、功能背后的原理,难以回应生活中真实的困扰,更无法去创造。是时候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更多的令人“惊奇”的学习体验了!
为什么孩子上学后不爱提问了
在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住在纽约州北部悬崖边上的一座房子里,在那里,我们可以俯瞰卡尤加湖。当我们走在通往湖边的 98 级台阶上时,悬崖上的页岩会碎裂,然后掉落在台阶上,悬崖常常露出一些小化石,有贝壳化石、三叶虫化石、树叶化石,还有其他图案不明的化石。这些化石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就注意到,那些不是没有生命的石头,化石里蕴含着生命。于是,他们开始提问:“那是什么?”“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怎么形成的?”“它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久?”我们的每一次回答,通常都会引发他们更多的探究。
在那个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我们会去旧货市场买来 1929 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寻找答案,有时候我还会打电话咨询康奈尔大学的同事。尽管已经过去30 多年,但我们全家对那段时光依然印象深刻。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实际上涉及了很多认知活动,体现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强大天赋。
本书将讲述最近几年儿童心理研究的重大进展,揭示儿童在发展早期阶段展现出的非凡的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学习能力推动着他们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学龄前儿童不仅需要学习关于他们所处世界的客观事实和图像信息,还需要学习科学中的基本因果关系。婴儿可以区分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并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持续发展这一能力。他们不仅是个体学习者,还是知识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很早就懂得如何从群体中获取知识,并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成长。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探索新事物和与它们互动的快乐时光往往会逐渐减少,他们对新事物的惊奇(wonder)也会减弱,不再主动去理解新知识。我想详细说明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认为这种变化既不必然发生,也不应该发生。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具有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可以让他们一生都保持对科学的热爱,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当我们不再享受探索和寻找答案的乐趣时,就错失了进一步理解世界的机会,甚至不能理解基本的因果关系,从而无法深入了解人造设备运作和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尽管我们每天都吃东西、用钥匙开门,但对在这背后的原理一无所知,并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这样就更容易被他人误导和操控。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我们似乎只能被迫放弃主动权,被动依赖他人,但又不能真正了解他人的知识来源和知识基础。在本书的三个部分中,我反驳了这种观点。
在第一部分中,我详细讲解了婴儿在开口说话之前就拥有的非凡的认知能力。我展示了幼儿具备的各种天赋,他们可以猜测事物的运作方式,并通过个体探索、获取他人知识以及观察可能有特殊信息价值的因果模式和结构等方式来增进理解。这表明幼儿具备许多发展成熟科学思维的关键性的先决条件,以及杰出科学家通常具备的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在第二部分中,我展示了孩子的惊奇是如何被扼杀和扭曲,从而导致他们失去探索欲的。我先讲述了关于孩子的思维和动机的很吸引人但错误的观点,随后,我展示了这些错误的观点是如何导致孩子在上学后逐渐丧失自发的探索、推测和提问的能力的,这些现象本不必发生,却频繁出现。
在第三部分中,我讲述了压制惊奇与鼓励惊奇给孩子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我描述了人们是如何受到认知偏见和知识盲点的影响,怀疑和否认科学,过上一种脱离科学的惨淡生活的。这种对科学的怀疑和否认会导致教条主义,扭曲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接着,我描述了另一种生活:一些有志之士从未停止对世界保持惊奇,他们沉浸在持续的发现中,让日常体验变得更加深刻和更有价值。我展示了如何唤醒人们在童年时期就拥有的积极认知习惯,这将使个体和社会都受益。通过了解个体错觉和社会影响如何使我们偏离正轨,如何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认知偏见和对科学的消极态度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更有价值的道路。我们可以像孩子那样,持续体验发现的乐趣,探索因果关系,而不只是被外表美丽的事物所吸引。
当重新唤醒发展早期阶段的认知习惯后,我们将不再疏离科学,不再对基本科学原理一无所知,也不再公开敌视科学界。借助天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能够避开无知的陷阱,更好地识别虚假信息,更全面地参与和科学技术相关的重要决策。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重新接触科学对个体和群体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第2章 惊奇推动的4大认知能力
孩子并不总能正确理解事物。他们对自然和科技的看法,会被成年人认为是明显错误的。不过,就算是顶尖的科学家有时也会对事物产生误解。关键是要弄清楚他们为何会产生误解,他们的误解揭示了他们思考的方式、构建知识的方式、理解的方式。许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令人吃惊的推理机制。
我的大儿子德里克在他 4 岁那年的夏天,问了一个令我吃惊的问题:“树有心脏吗?”我并未直接回答“有”或者“没有”,而是问他为什么会这么问。紧接着,他抛出了一堆论据:“因为人有心脏,昨天你说我们的小狗黛西需要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这么说来,人和狗都有心脏。当我提到黛西的时候,你告诉我所有动物都需要心脏,因为心脏能够把从食物中获取的养分通过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所以树也一定有心脏。”当我问他为什么树非得有心脏时,他说:“树是活的,会越长越大,每年都长出新叶子,结出的种子又会长出更多的树,而且树受伤了还能自我修复。所以……它们一定是通过血液和心脏将养分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也许它们的血液就像枫树里的糖液一样。”(邻居家的枫树上会挂着桶以收集枫树里的糖液。)了解儿子的想法后,我才告诉他,树其实没有心脏。儿子听后,立刻要我解释树的“血液”是如何输向各个部位的。我绞尽脑汁,想到了渗透压、毛细现象及树叶的光合作用,但我意识到自己无法提供任何有意义的解释。所以,我像往常一样搪塞道:“这很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看出儿子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推理,关于这个话题将在后面几章中进一步论述。我们可以推断,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自发的惊奇和寻求答案的动力。他们会不断提出因果关系,并做出超越当下即时信息的推论。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就这种现象发表过一段知名的观点:“能超越所给信息把事情搞清楚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不掺杂质的乐趣。”从我儿子的询问中可以看出,他适时使用了我在之前的对话中提供的信息。结果,那个信息令他产生了误解。不过,因为这一误解,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洞察力。那么,这种认知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它起源于婴儿时期。
婴儿在开口说话、听懂他人的话之前,就已经对周围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方式充满了好奇。他们能够迅速感知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此,语前期婴儿(preverbal infants)a 曾被称为“摇篮里的科学家”。但这一说法很快引起了关于“科学家”含义的争论。不管从哪个方面理解,婴儿都算不上科学家。他们无法正式提出假设,无法严谨地检验假设,也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与人争论。然而,他们确实有阐释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类似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用来理解复杂系统的能力。婴儿会以“假设”的方式探索事物。这些语前期的探索活动是他们渴望学习的早期迹象。无论是探索周围世界的因果关系,还是运用策略来了解这个世界,婴儿都很擅长。
过去几十年,关于婴幼儿心智的研究数不胜数,研究主题也多种多样。 用一句话总结这些研究结果: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远比人们想的要强大。这些早期的认知能力为惊奇的发展提供了要素。为了了解惊奇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促使早期的惊奇发展为想象力和探索力。
有 4 种能力会极大地促进孩子对世界的惊奇:
- 快速、自动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 对因果关系在构建知识体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的感知。
- 根据因果关系区分事物所属领域的能力。
- 感知集群如何以系统的和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些能力支撑了一个循环活动的运行,使孩子们能够思考问题,对可能的替代方案提出猜测,并在解决困惑之前进行反事实推理。上述 4 种能力和其组成的循环加强了孩子的惊奇,使惊奇成为观念变化的推动力,并且没有消耗支撑惊奇的各方面认知。促进惊奇的能力还包括执行能力、同时提出几种不同模型或理论的能力、逻辑和类比推理能力,以及权衡各种可能性的能力,但我认为,上述 4种能力是在婴儿期出现的促进惊奇的核心能力。把孩子作为独立学习者来讨论其认知发展,让我们能在第 3 章中思考惊奇是如何超越个体思维、通过汲取他人知识发展的。在第 4 章,我们将讲解从科学领域看,惊奇能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对机制模式有特殊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